醫學院校畢業生當前就業狀態的調查分析
孫紅艷 黃紅春 黃從
摘要隨著近年來高校招生人數的持續增長,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步入大眾化時代,大學生不再被譽為“天之驕子”、“社會寵兒”,本科畢業生就業由“包分配”變成了“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畢業生就業壓力逐年增大。為深入了解我院2008屆畢業生就業觀念,求職意向,就業狀況及面領的困難,對畢業生開展有效地指導,2007年9月我們對我院2008屆畢業生就業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了初步分析、思考與建議,以期為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醫科畢業生就業狀態 調查分析
一、調查概述
本次調查采取書面問卷的方式。問卷所設問題采用不定項選擇回答,并兼有一些開放性的回答提示。調查對象為我院2008屆本科畢業生,共發放問卷235份,回收有效問卷211份,有效率89.79%。本文根據詳實的問卷調查結果就畢業生的基本情況、擇業前的準備、就業地域意向、就業渠道準備、就業過程中的思考、就業指導等六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
二、調查內容分析
(一)基本情況。本學院現有臨床醫學、醫學影像、中醫、高級護理等四個專業,但就近幾年的應屆本科一次性就業情況來看,各專業的學生找工作的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醫學影像和高級護理等專業一次性就業率要高,而臨床醫學和中醫則相對要低一些。這說明專業的社會飽和度對就業有一定的影響。
眾所周知,國家要求高校本科畢業生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而社會對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外語水平的外在要求便是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CET4、CET6),以此作為各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
調查結果顯示我院畢業生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的人數占80.00%。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隨著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評分制度的改革,成績報道的方式由考試合格證書改為成績報告單。一些企業和用人單位越來越對高校畢業生英語綜合能力,特別是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的實際表達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單純的四級英語證書不再是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硬性條件。但是還沒有達到英語四六級國家線的同學占20.00%,這部分同學找工作將會有或多或少的困難。
根據調查,通過國家計算機二級的人數占59.44%,同時,有4.44%的人通過國家計算機三級。通過其他資格、其他技能認證考試人數占26.38%。據了解,近幾年高校大學生中出現的“考證熱”在醫學生中也不示弱。比如心理咨詢師、營養師等與醫學有所關聯的認證考試在醫學院校頗有影響;另外,律師資格證、會計證、駕駛證、微軟認證等非醫學相關證書也逐漸被醫學生所接受。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資格證書正成為這醫學生未來就業的重要砝碼。
(二)就業層次及薪水的預期。任何一位畢業生在進入畢業階段時都會有一個擇業期望。擇業期望影響著畢業生的自我定位及求職的方法和態度。畢業生的擇業觀念也通過其擇業期望具體體現出來。調查顯示,我院醫學生在“擇業方向優先考慮”中選擇“考研”占62.74%;其次“就業”占34.91%;另有2.36%的同學優先選擇“出國留學”。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大學生希望繼續學習,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預期期望普遍提高。近年大學中掀起的“考研熱”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是畢業生緩解就業壓力、提高就業質量的一個主要途徑。在就業的浪潮中,有實力的家庭在孩子面臨就業時讓他們出國留學繼續深造給與了當前醫學生最現實的支持。
畢業生在擇業時的期望月薪調查結果如表1。
期望月薪(RMB:元) 600~800 80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
所占百分比(%) 2.45 16.67 36.76 24.02 20.10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畢業生對自己定位還是比較合理的,有60.78%的同學將月薪要求定在1000~2000元之間。
(三)就業地域意向。畢業生期望就業地區調查結果如表2。
期望就業地 宜昌地區 生源地 廣州及沿海地區 北京上海 西部和基層
所占百分比(%) 16.74 45.12 29.77 4.19 4.19
〈表2〉
由表2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畢業生在就業地域的選擇方面,眼光不夠開放,近半數愿意回生源地,16.74%愿意留在宜昌當地,筆者認為留宜昌或回生源地多出于家庭考慮或社會關系。4.19%的同學選擇北京上海。廣州及沿海地區29.77%是我國政治和經濟的中心,作為非名牌大學本科生敢于將自己的就業地設定在這里,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相信與鍛煉。對于 29.77%的同學期望去廣州等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筆者認為,這正是青年人向往出去闖蕩,愿意磨練意志的表現。
在本版塊,我們同時就大學生基層就業、赴西部工作、農村支教三方面對畢業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分別如表3、4、5所示。
大學生基層就業
意向 愿意去
是人才成長必經之路 愿意去
能較早走上領導崗位 可考慮
挑戰性大 不得已
才考慮 不愿去
所占百分比(%) 34.43 5.19 28.77 26.89 4.72
〈表3〉
大學生赴西部就業
意向 愿意去 是很好的發展機會 不得已才考慮 不愿去
所占百分比(%) 36.14 40.59 21.78
〈表4〉
大學生農村支教
意向 愿意去
可當老師 愿意去
可借機會鍛煉自己 不得已才考慮 不愿去
所占百分比(%) 16.67 43.94 21.21 18.18
〈表5〉
由上面三個表顯示表明,醫學生對基層就業認識比較清晰,而對赴西部工作的認識明顯不夠,有62.37%醫學生持不樂觀態度。與此同時,對國家剛啟動不久的大學生農村支教計劃的認識稍為清晰,大家在觀念上有所轉變,盡管基層及農村經濟欠發達,政府所能提供的外部環境、單位提供的待遇和發展空間都與大城市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對畢業生仍有一定的吸引力。
另外,我們就大學生對國家和我校大學生赴西部工作及農村支教的就業政策了解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如表6。
了解程度 很了解 知之甚少 不知道 不關心
所占百分比(%) 23.00 68.50 4.00 4.50
〈表6〉
調查結果顯示大家對國家和我校大學生赴西部工作及農村支教相關就業政策的缺乏,筆者認為,有必要在這方面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四)就業渠道準備。從畢業生“找工作將采取的途徑”這一問題的回答來看, 54.09%同學選擇“自己主動去找”,而選擇“依靠家人朋友幫助”占34.24%,同時,11.67%同學選擇“依靠學校推薦”。這些數據更加表明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僅依靠自身力量尋找一份較為合適的工作實在困難,動員各方面力量解決就業問題是一種不錯途徑,就業本來就是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
對于招聘會的種類,64.94%的同學希望參加以專業劃分的畢業生小型和專長招聘會。分析愿意可能是醫學史一門專業性相對較強的學科,專長招聘會針對性強,就業率高,值得信賴。筆者認為,學校在組織招聘會的時候可以考慮區分不同專業,讓畢業生才參加對自己更有針對性的招聘會,以節約畢業生的寶貴時間,降低參加招聘會找工作的成本。
(五)就業過程思考。對于自己擇業影響最大的外在群體,51.36%的同學認為是父母,5.91%的同學認為是導師,16.36%的同學認為是朋友,26.36%的同學相信自己擇業不受他人影響。這些結果顯示,大部分畢業生擇業時自主性不強,對外因考慮太多,對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形勢認識不夠,不注意用人單位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的匹配。
在我院畢業生的心目中,求職中困擾問題排在前三位的是社會不公平競爭(37.66%),缺乏社會關系(21.75%)和得不到有效信息(18.51%)。對于現在就業難的主要問題選擇最多的前三項是:人才供大于求、社會需求總量減少(48.55%),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27.39%)及高校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18.67%).從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看出,在畢業生心目中,日益增長的畢業生人數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同時,他們也從自身角度挖掘就業問題的起因,意識到就業期望值應切合實際,對高校的人才培養也有所要求。另外,就業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社會關系,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
(六)就業指導課程態度。就業指導就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就業市場的需求和發展,分析和預測職業發展前景,提高大學生的擇業技巧和技能,了解就業指導的現狀和需求是加強就業指導,全面提高服務水平的必然途徑。一方面,我們調查了畢業生對學校開設就業指導課程的態度,結果如表7。
對就業指導課程
開設的態度
很希望
無所謂
沒必要
所占百分比(%) 63.11 12.62 24.27
〈表7〉
從上表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同學希望學校開始就業指導課程,
另一方面,了解到本屆畢業生中有48.82%的同學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就業指導課程,另外,51.18%的同學則或多或少的參與了就業指導的相關形式,比如上過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網站的網絡職業學習課堂,或聽過就業指導講座。
在關于就業指導組織形式上,同學們的三種態度所占的比例如表8所示。
期望就業指導
開設的形式
就業講座
就業課程
個別制導
所占百分比(%) 58.82 20.81 20.36
〈表8〉
這給我們重要提示,首先,學校僅僅開設就業指導課是不夠的,就業指導的形式要多樣;其次,組織相應的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講座也是很有必要的;再次,要逐漸開始重視個別指導,個性化的指導越來越重要,這是一個客觀的必然要求。
三、思考與建議
(一)就業指導時間提前,進行“全程化”就業指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不應只是學生畢業時才進行的一個階段性的工作,而應是一個擇業的準備過程,是一個指導學生制訂初步的職業發展規劃的過程,也是一個指導學生選擇好第一份工作的過程。筆者認為,推行全程化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從大學一年級就開始對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根據大學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分年級逐步實施,為大學生的擇業、就業、創業提供全方位的指導與服務,使學生在大學期間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構筑平臺,提供便利,促進醫學生更充分、更廣泛的就業。就業只是醫學生畢業出路的選擇之一。筆者認為,學校加強就業指導,使畢業生樹立到基層醫療單位就業意識,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拓寬就業渠道和就業意向分配的同時,鼓勵畢業生報考各級國家公務員,到西部基層就業,引導醫學畢業生到部隊醫院,縣級醫院,城市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和非公有制醫院就業,還可以到醫學相關行業如保健康復、健康講師、產品專員、醫藥媒體、咨詢服務、藥品推廣、器械營銷、新藥開發、壽險顧問等非臨床崗位就業。
(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為醫學生就業、擇業創造條件。畢業后直接進入醫院工作時我國醫學生就業的普遍模式。醫學院校擴招后有很多臨床教學基地資源更加滿足不了醫學生時間的需要。待基層醫院和區縣綜合醫院就業的大多數醫學畢業生因條件限制,得不到正規的培訓,結果幾年后其臨床業務水平與留在大醫院的同屆畢業生相比出現天壤之別。
筆者認為,可以仿效廣東省等醫院的有關做法,建議醫學院校與醫療單位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聯系,即醫學本科畢業生首先進入基地接受規范化的住院醫師培訓,不占用人計劃編制,適當給與崗位津貼,通過人事代理解決戶口檔案問題,經過一年培訓并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后,再參加供需見面、雙向選擇、二次擇業。
1.戴述根.高校畢業生擇業就業心態調查及研究[J].理論界,2005;(2)
2.占穎玉.集美大學理學院2006屆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及分析[M].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6)
3.翟理祥.醫學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對策探討[M].中國大學生就業,2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