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機構豈能淪為論文機器
佚名
■自由發言
□彭旭
在2009年寧波大學校長與企業家論壇上,企業家與各路專家的紛紛將矛頭指向高校科研。中科院政策所的專家說:“高校的科研項目拿到幾十萬元經費后,干脆直接發幾篇論文過關,項目評審幾乎是給錢‘走過場’。”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陳盈暉說:“高等院校用占全國16%的研發人力,將近10%的研發經費,產出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國際論文。”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0%,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專利技術的交易率也只有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10月19日《中國青年報》)
中國的科研機構以高校為主力軍,但觀高校科研現狀,著實令人堪憂。投入經費,卻只換來論文,高校科研機構儼然淪為了論文機器?究其原因,與中國科研體制中投資體系與評價指標有莫大干系。
據悉,在中國,不少人搞科研項目就是為了出SCI論文,有了論文就評教授,評上教授就是人才。國家給高校的科研經費,80%左右投向了應用科學項目。但在申請項目時,第一考量的是發表論文數,因為SCI論文發表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國家的科研經費支出與評價體系將發表國際科研論文作為一項關鍵指標,發表論文多評級容易,獲得科研經費也變得簡單,難怪各大高校科研機構都對在國際上發表論文趨之若鶩。
我想起前些天“中國教育部宣布中國科研能力世界排名第五”的新聞,新聞稱中國在國際上發表的各種論文數量排名第五,故科研能力也排名第五。原來在我國的科研界是這么定義科研能力的:科研實力由論文支撐。如此定義科研能力實在不敢恭維,論文再多而不運用于實際,其意義又有多大呢?
要想改變高校科研機構只出論文不出生產力的局面,只有將高校科研機構的各種利益從論文身上轉移到科學應用上來,才能避免中國高校科研機構淪為論文機器,中國的高校科研事業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