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高校運用情緒管理ABC理論化解大學生情緒障礙的策略研究
黃文華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和情緒是一個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高校學生工作除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價值觀之外,還應當重視學生心理和情緒的疏解。情緒管理ABC理論提供了情緒障礙產生的原因,高校學生工作可以運用此理論,從構建健康的外部環境,改善學生內心觀念入手,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政策,使大學生負面情緒得到有效遏制和化解,從而既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校園的穩定和諧。
論文關鍵詞:情緒管理ABC理論;大學生;情緒障礙;化解
大學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發展,這不僅關系到每一個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的順利、安全,而且也關系到整個學校的穩定和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快速變化,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大學生,其思想和心緒也處于異常波動的階段,情緒很容易體現出復雜多變、左右不穩的狀態,如何把握大學生的情緒變化,將關心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學生的情緒障礙,實現大學生情緒優化管理及校園穩定和諧,不僅考驗著學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驗著學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緒管理是現代管理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對個體和群體的情緒進行控制和調節的過程,通過研究人們對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認識,從而培養協調、控制、駕馭情緒向良性的方向發展的能力,建立和維護良好的情緒狀態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情緒管理的理論方法已經在企業當中被高度重視并運用,而在高校學生管理當中還處于尚未被大力開發的狀態。情緒管理ABC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斷發生變化的環境所引發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們對個事情的信念、感覺或者觀點,它決定了人們對A事件的反應情況;C即Consequence,是指人們用不同的觀點(B)對事件(A)發生后產生的反應,也就是常常講的情緒。用一句簡單的話總結就是,由什么樣的環境引發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樣的觀念(B),就有什么樣的反應(C)。
我們在做學生工作當中發現,大學生的很多情緒障礙成因正來自于如情緒ABC理論所總結的A與B的不良和不正確,換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內部的困念使大學生產生了負面情緒。
一、大學生情緒障礙的產生與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關
(一)導致大學生情緒障礙的外部困境
1、社會大環境的侵染和影響
隨著社會科技化、信息化、時代化的迅猛發展,各種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眼花繚亂,各種突發事件、爭議事件層出不窮,大學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類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加上追求個性,崇尚另類,不走尋常路的心理,使大學生們對積極的、高尚的、正義的事件容易視而不見,自動屏蔽甚至故意抵觸,而對消極的、低俗的、價值觀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類比和接受。當他們看到一些事件當中與自身條件差不多的人能輕易獲得成功,而自己在現實中卻常常碰壁就容易產生挫敗感;當他們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輩的光環下輕而易舉成功,而自己條件與之天壤之別時就容易產生失落感;當他們看到社會中的種種不公平現象,想到自己所處的地位就容易對整個社會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種極端,認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擇手段。
2、學校環境的造就和影響
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環境對他們的影響可謂直接而迅速。學校的影響因素包括:
(1)學校忽視對大學生情緒的有效疏導
長期以來我們重視的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對大學生的情緒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學生管理工作機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規定和缺少彈性的制度對學生進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學生的行為活動受到一定程度的壓制;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合理訴求采取簡單的禁止或不予理會的做法,而不是因勢利導,疏通化解。如此不僅學生的情緒得不到渠道宣泄,還會使學生工作花費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學校缺乏一套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機制
首先,從學生管理人員到教師,對于如何識別大學生情緒并加以科學的引導和教育缺乏認識和處理方法。不少教師,甚至是直接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輔導員、學工人員在工作中不太顧及學生的情緒,工作方法簡單,教育藝術欠缺,對待學生的態度生硬,溝通渠道狹窄,對話精神缺失,這樣不僅不能對大學生不良情緒做有效的管理,而且還可能造成“師源性”心理傷害,這對于大學生的情緒發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沒有重視讓學生學會自我情緒管理。再好的情緒管理理論都需要經過自我學習和體驗,大學生很少自覺地或有意地去接觸情緒管理理論和方法,他們通常處理自我情緒的方法比較簡單、隨意、粗放,學校也很少為學生學習情緒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學、實踐,營造氛圍。
3、家庭環境的作用和影響
每個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發展與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學生雖然離家求學,但家庭對他們的影響仍然十分顯著。家庭因素對大學生情緒狀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家庭和諧度、父母是否關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狀況、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對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誘發大學生情緒不穩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學生剛入學便陷入家長要求其選擇的專業與自己個人興趣之間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讀的專業是家長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選擇,一開始便存在逆反和厭學的情緒;還有不少父母離異或單親家庭的學生,在心理上與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學產生了隔閡,導致內向、離群、極端等性格,情緒上更容易波動;一些家庭家長制觀念嚴重的學生,對父母有一種恐懼的心理,害怕在學校各方面表現不好而被家長訓斥,一旦出現考試成績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錯誤便惴惴不安;還有一些家庭“情緒負債”或“經濟負債”嚴重的學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債”的狀態下,筆者曾經接觸過這樣的學生,父母時常將“你的學費是借來的,將來要還”,“找不到好工作賺錢還債就別讀了”掛在嘴邊,于是造成了學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懷疑、就業壓力等等。
(二)導致大學生情緒障礙的自身困念
情緒管理ABC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C)的激發事件(A)只是間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則是人們對此外部激發事件(A)的認知觀念(B)。可見,自身觀念對客觀事件的認知和評價,對于最終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后果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生產生情緒障礙與他們采取不正確的觀念(Belief)有關。
1、絕對化的觀念
認為某些事情必定會發生或者必定不會發生,這樣的觀念通常絕對化地要求事情必須得向自己期待和預想的結果發展,然而客觀的事物的發展不可能完全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結果與自己的期待和預想不一樣,便會產生情緒困擾。大學生若有這種絕對化的觀念,就會常常預設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試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幾等獎學金,大家必須公平地對待我,所有的人必須做得讓我開心滿意,這就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壓力,無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這種絕對化觀念看待事情,就會導致情緒的不平,挫敗感、壓抑感、焦慮感隨之而來。
2、片面化的思維方式
對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葉障目導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對社會上的一些不公平現象放大,將社會陰暗面放大到整個社會,由此產生恐懼、絕望和悲觀的情緒;對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懷,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長期否定自我,放棄自我,于是產生自卑、自責、恥辱等消極情緒;對別人的一些缺點進行放大,以別人的某一缺點作為判斷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點,造成對他人的不合理判斷,于是產生溝通障礙、無端猜疑甚至自設假想敵,容易使情緒變得嫉妒、憤怒、不滿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思維和定式化的看法,會使人對某一類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處理方式。例如以前做過某一件事情沒有成功,便認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會理想,逐漸形成放棄、淡漠、無所謂、不思進取、不敢于嘗試等等畏懼和退縮的心理;認為社會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難改變的,胳膊總是拗不過大腿,弱小總是被強大欺負,創新總是受到挫折,勇氣總是會付出代價,這樣也會產生悲觀、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緒。
二、高校化解大學生情緒障礙的策略
既然我們知道,大學生不良情緒基本來自于外部困境和內部困念這兩大因素,那么作為以大學生為主體和核心的高校就應該從這兩大方面的改變入手,為大學生營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緒良性發展的外部環境,幫助和引導大學生造就健康的內部環境,運用合理的方法實現情緒自我管理。
(一)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盡管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原因,但高校與大學生之間這種特殊的關系決定了高校必須同樣重視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外部環境。高校這個小環境承受的大學生不良情緒的誘發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管理人員之間,學生與制度規章之間,學生與社會之間都會產生矛盾沖突,并且有可能成為不良情緒的導火線。因此,高校為學生健康情緒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必要的。
1、構筑社會不良影響的屏障
所謂構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與社會隔絕,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對社會的不良影響進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創造積極健康的參與社會活動方式。對于社會的不利因子,高校應當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甄別,采取正確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確的是非觀念。所謂構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視各種社會現象,可以采取討論、辯論、宣傳、競賽、演講、情感體驗等學生活動方式,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端正價值觀念,增強學生的判斷力。積極的活動此漲,消極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為高校對大學生獵奇行為的不接納不作為,而將他們推向社會染缸的深淵。 2、建立大學生情緒管理機制
(1)樹立人本觀念,重視大學生情緒管理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園地,應當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尤其做學生工作,更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站在學生的立場、考慮學生的合理訴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務。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不僅是指導學校科學發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學生情緒良性發展的有力支撐。不以學生為本,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就沒有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就沒有校園的穩定和諧。因此,從學校領導到各個部門,從學生工作人員到教師員工,從學習到生活,從設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養和造就學生良好情緒為出發點,都要以避免引起學生不良情緒為要求。
(2)改進工作方法,反思學生工作作風
學生工作應當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采取科學的工作方法,秉持熱情高效的工作作風,才是高校學生情緒良性發展的長效保證。首先,學生工作的常規事務要形成規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慮成熟,設想周到之后發布執行,切忌朝令夕改,時常反復,否則不僅引起執行單位的連鎖反應,也會造成學生的情緒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難以展開。其次,一些可靈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動可能的事務,應當適當有彈性的空間,在合理的范圍內適當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基于人性化原則,給予綜合考慮,使事情處理達到圓滿的效果,學生開心舒心,學校安心放心,何樂不為。第三,保持學生工作隊伍的熱情高效,用激勵措施,監督機制,考核標準對學生工作隊伍進行培養和任用,保證以熱情和關愛對待學生,以認真負責對待工作。
(3)增強教職員工情緒管理知識
作為學校管理人員和教師隊伍,要學生有良好的情緒,學會情緒管理,首先必須自己先掌握情緒管理知識,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進一步引導學生走上情緒的良性發展道路,才能隨時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變化,及時予以關懷和干預。學校可以定期舉辦情緒管理講座、知識宣傳,集中學習情緒管理理論和方法,鼓勵教師及其他管理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培訓或進修相關專業。要讓所有教職員工認識到,關注學生心理、情緒健康不僅僅是心理咨詢中心人員的事,而是所有面對學生的教職員工都應當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強學生情緒管理教育
高校學生工作長期以來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不太重視大學生情感、情緒以及心理方面的變化,更沒有形成這些方面的系統的教育。學生在遇到情緒起伏的時候不懂得科學地有效地應對,因此,學校有必要提供條件,對學生進行自我情緒管理的教育。包括開設相關的課程、講座,開展相關的宣傳、咨詢、互動等參與性較強的活動,舉辦游藝、情境模擬等體驗性較強的活動,使學生在遇到與自身發展不利的情緒時懂得積極尋找情緒策略,以有效方式解決情緒不適應,突破情緒障礙。
3、加強家校聯系,共同關心學生情緒健康
與學生聯系緊密的班主任和輔導員,應當重視對學生家庭情況的了解,尤其是對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學生家庭狀況的了解。通過把握學生的家庭情況,與其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一方面能從家庭環境掌握學生的情緒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過改善家長的教育方式和觀念緩解學生與家長(家庭)之間的沖突和情感錯位。
(1)定期與家長對話,無論是通過電話方式還是書信方式,或者借每學期寄發成績單的機會,與家長保持聯系,通報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
(2)盡量向家長陳述學生的優點,樹立家長和學生雙方的信心。
(3)盡量轉變家長對于成功成才的觀念,減少對學生的“情緒負債”。
(4)強調良好家庭環境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希望家長能給予孩子一個和睦溫暖的家庭。
(5)讓家長認識到家校共建學生心理、情緒的重要性,雙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將學生的成長一味的寄托和依賴于學校。
(二)幫助學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自我管理,情緒管理的最終目的也是要讓人實現自我情緒管理。有研究表明,當前的中國大學生隨著認知水平的提高,多數情況下調控情緒主要是通過發泄方式,但是在積極補救方面能力較低。要讓大學生產生良好的情緒,學會自我調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緒,不僅需要合理宣泄,關鍵是要他們形成正確的合理的觀念、信念(Belief),這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途徑。
1、情緒可改變,觀念是鑰匙
很多沒有接觸過情緒管理的人都會認為,情緒所發不可控制,一味地將導致惡劣情緒的原因歸咎于外在因素,實際上情緒管理理論認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變,但觀念是可以自由調整的,當觀念發生變化,情緒也會有不同表現。學校應當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讓學生認識到,情緒是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關鍵在于調整自己的觀念。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采取正確的觀念就會有相對正確的結果,采取錯誤的觀念就會有相對錯誤的行為。同樣一個人,看法和觀念改變了,情緒就會改變,因此要常常訓練自己的信念,鍛煉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觀念,才會在事件發生的時候,用正確的觀念去理解和分析,從而使情緒平和穩定。
2、警惕非理性思維,樹立理性觀念
目前高校培養人才過于專業化,忽視了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缺少哲學思維的培養,道德觀念的強化,是非價值的判斷,因而學生不懂得科學地形成自己的觀念,從而科學地調節情緒。因此,學校應當開設或有效利用哲學及人文學科的課程,讓學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維,全面、客觀地看問題,防止絕對化片面化的觀念。作為人師,應當利用各種場合和機會與學生交流和探討正面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非理性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和觀念去指導自己的言行。
3、尋找合理的情緒宣泄途徑
要讓學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緒無法避免地產生了,也不必煩惱,只要適當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壞事。
(1)學校可以嘗試性地提供一些情緒宣泄途徑,如效仿國外一些學校設置“宣泄墻”,或者通過學校網絡信箱、校園論壇,讓學生的一些意見和想法表達出來,輔導員、班主任多利用網絡與學生交流溝通,通過對話釋緩和安撫學生的情緒。
(2)建立學生對心理咨詢中心的正確看法,很多學生認為心理咨詢中心是心理有嚴重的障礙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輔導,應當糾正這種觀點,并鼓勵他們在心緒不安的時候應該及時尋求幫助,以便將不良情緒化解于萌芽狀態。
(3)鼓勵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同齡人之間的溝通效果往往更直接更明顯,提倡學生交知心朋友,適當傾訴隱藏的心事。
(4)引導學生正當的興趣愛好,如聲樂、書畫、閱讀、運動等等,通過轉移注意力,提升其他方面的成就感,從而達到宣泄負面情緒的作用。
總之,高校需要重視大學生情緒健康,對有可能引起大學生情緒障礙的外因和內因充分認識,并有效預防大學生不良情緒的產生和發展,提高大學生情緒自我管理的能力,努力構筑安定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