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創新的三點認識
陳萍
論文摘要: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創新應該立足自身定位,重科研但不輕教學;尚“精細”但保留“粗放”余地;用實力也挖掘“潛力”。
論文關鍵詞: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創新;教學
一、重科研但不輕教學
這里的地方高校指主要進行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普通高等院校。從教學與科研的地位和關系角度講,除國家列為“211工程”的極少數院校屬研究型高校外,大多數地方高校屬教學型高校。
教學型高校要不要重視科研?反言之,教學型高校不重視科研行嗎?從理論上講,科學研究是現代大學的三大基本使命之一(另外兩個是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就實踐而言(準確地講,是就現實而言),在我國現行的政府投資政策導向和大學評價導向下,任何一所公立大學,尤其是有生存之虞的地方高校都無法做到不重視科研。
先說政府投資政策導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非均衡投入成為我國政府所采取的高校投資指導思想。在此思想指導下,政府對各高校的投入分配跟科研密切相關:“211工程”、“985工程”、各種級別的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基地、××示范中心、創新團隊等名目繁多的建設項目成為政府推動高校進行科學研究的抓手,同時意味著大筆的投資經費,對高校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高校要想得到這些建設項目,首要的是具備良好的科技實力;高校只有得到政府的這些重大支持項目,獲得充足的項目經費,才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規模和實力,進而提升社會聲譽。良好的社會聲譽又能吸引優秀的生源。由此可見,高校只有重視科研,才有可能最終在政府投資、高校科技實力、高校社會聲譽之間形成良性循環。
再說大學評價。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大學與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變化,學生已逐漸從過去那種大學門前的入學乞求者轉變為受大學歡迎的顧客,大學也逐漸開始從挑選學生的時代向被學生挑選的時代過渡。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各高校展開了生源爭奪戰。高校爭奪生源憑借的是綜合實力(也可以說是社會聲譽),學生挑選大學依據的是大學評價,而無論是哪一種大學評價——社會組織的大學排行亦或政府開展的高校評估,論及大學的綜合實力(綜合實力意味著社會聲譽),科學研究都處于核心地位。以科技為取向的排名結果對學校的社會地位、教育資源配置、優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沒有一所高校能逃避評價。
然而,地方高校始終不應忘記自身作為教學型高校的定位,對科研的重視還須在確保教學中心地位的前提下。當前,科研篡奪教學中心地位在地方高校相當普遍:由于科學研究在學校的地位大大高于教學,相當多的教師承擔教學是為完成工作量,得到一定的報酬,至于教學質量則無暇顧及,課堂外精力主要放在科研上。科研使教師感到心累,科研壓力使教師無心向教,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殊不知,要保證基本的教學質量需要教師全力以赴,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更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鉆研教學。從這個角度講,地方高校應鼓勵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科技管理政策應側重獎勵教師緊緊圍繞教學活動(課程建設、教學內容改革、教材編寫、指導畢業設計和生產實習、指導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而從事的科研,將科研為教學服務、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落到實處。
二、尚“精細”但保留“粗放”余地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強調對大學的科學管理,管理涉及大學作為一個龐大組織運行的每一個環節,科技工作也不例外。有什么樣的管理思想,相應地就會制定配套的政策。高校科技管理思想有粗放式管理和精細化管理兩極。“粗放”與“精細”都只是相對的概念,由粗放到精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持續改進過程。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強調結果,后者注重過程。
精細化管理是指管理活動的精確化,是建立在常規管理的基礎上,將“精細化”管理的思想和理念貫徹到管理各個環節的一種全面管理模式和思想,強調對每一項管理活動都要制訂相應完整、規范的制度,并嚴格按照制度去執行、去落實,且配有完善的監督檢查及獎罰激勵機制和措施,使管理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得到有效控制和規范管理,是一種以最大限度減少管理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管理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管理方式。一般認為,精細化管理是粗放式管理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對粗放式管理長期改進的結果,它注重細節、細致、細化,是高標準、高質量、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表現。因此,近年來有學者提出“將精細化管理思想引入高校科技管理工作中”的觀點。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引入科學管理思想,吸收精細化管理思想的精華,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邁進,對于加強科技管理創新,提高科技服務質量,推動科技工作科學發展的確大有裨益: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常規化建設,一方面使熱衷科技工作的教師能夠有“備”而來,減小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能夠彰顯科技工作競爭的公平、公正,保護教師從事科技工作的積極性。 但是,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創新”是它的本質特征。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科學研究的不可組織性。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科學家馬克斯·佩魯茨把科學發現比喻為莎士比亞戲劇中奇妙的小精靈,往往“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突然出現”。他曾說:“科學上的創新是不能夠組織的,從上而下的指引將抹殺創新。”科學研究的本源是人類出于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驅動而從事的追求真理的探索行為,它是一個思維跳躍的過程,它可能是好長時間的思想積聚如河流擁堵,也可能是瞬間的頓悟如清泉汩汩涌現。鑒于此,建立在平穩的、連續性假設基礎之上的程式化管理諸如檢查、監督等,對教師從事科學研究活動本身可能是一種打擾、一次不夠全面的診斷。
綜上可見,地方高校在引進精細化管理思想來規范科技管理活動的同時,仍然要部分保留粗放式管理模式,科技管理的不同內容采用不同的管理思想:精細化管理主要運用于科研項目的組織申報、立項、審批、結題、科研經費的使用等方面,而對于科研活動的具體開展過程則采用粗放式管理。
三、用實力也挖掘潛力
即使科技綜合實力遠遠趕不上中央部屬的研究型大學,地方高校也會有科研方面的拔尖創新人才,諸如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這少數科研優秀人才是地方高校開展科技活動的重要支撐力量,尤其是重大科研項目立項的依靠力量,因而在地方高校科技管理中備受尊崇與重用。有科研實力,能夠受到重用,既是地方高校科技管理重視人才的表現,也是教師個體自我價值、自我實現得以彰顯的幸事。
不過,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在重用極少數拔尖創新人才的同時,還應充分挖掘教師隊伍中的科技潛力,尤其是對尚未成科研“氣候”的青年工作者,為學校科技工作的持續開展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當前高校引進人才的“門檻”較高,青年工作者往往有著良好的科學訓練背景,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力,但與已經取得較好科技聲譽的資深教授相比,他們科研資源獲取通道受阻,導致科技實力發揮不暢。
事實證明,勇壓重擔是高校培養人才、儲備人才較為有效的一條途徑。具體到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方面,勇于在青年工作者身上壓重擔,主要指科技管理政策適當向青年工作者傾斜。常見的做法是,規定某些科研項目主要面向青年工作者,減少青年工作者科研立項的競爭,增加他們科研立項成功的幾率,逐步鍛煉青年工作者主持科技活動的能力。另外,地方高校的科技管理政策還可以鼓勵重大科研項目立項中青年教師的參與。青年教師參與重大科研項目既可以增長見識,學習優秀科研工作者從事科技活動過程中的整體構思、集中攻堅以及全面協調能力,又能夠豐富他們從事科技活動的經驗,增強申報高水平科研項目的信心。
要想科研后繼有人就應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甚至脫穎而出,地方高校科技管理政策對青年工作者的扶持還可以進一步體現在主動與學校人事政策的溝通上,適當放松職稱評聘政策帶給青年工作者的壓力,為其創造一個專注于學術的環境。否則,迫于現實的生存壓力,青年工作者即使得到科研資源,從事科技活動也很容易受功利驅動,不能夠靜下心來進行獨立思考,不利于杰出科研成果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