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情感傳播研究——以“莊子之情”為例
摘要:莊子看似無情,實則情濃。因道家思想側重于內向傳播,重視直覺的自我體驗,往往話中有話,意在言象之外。從人際情感傳播方面看,人情有“真情”和“偽情”之分。真情源于內在,由“天機”發動,純而不雜,自然流露。真情融入了獨特的內向傳播智慧,不尋求外界的認同,是一種“依然故我”的良好狀態;“偽情”則盲目外求,靠“智巧”搏利,在人際傳播活動中會喪失自我,還會傷害他人。在情感交流活動中,莊子強調要“去偽存真”。進一步,莊子提出了“真人之情”,這是基于真情的一種升華和轉換,是察乎盈虛、明乎坦途、悟透死生后的一種達觀通透之情。此情臻于道境,是天人合一之情,是“不情之情”,是“道是無情更有情”。今天對"莊子之情"進行現代闡釋,無疑具有重大的學理價值和現實意義。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學術探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