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的標準需要改進嗎?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7-31 10:00:07
看過中醫的人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治療某種疾病時,醫生反復開了各種不同成分的中藥,但吃了一段時間后,病情沒有好轉;或者在看同一種疾病時,不同的醫生也會開兩種不同內容的處方。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這種情況。中醫似乎完全依靠經驗。如果他們吃得好,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如果療效不明顯,可以將問題推給中醫,起效緩慢。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中醫仍然堅持舊觀念。這些問題是否也是原因?
從中醫的起源不難看出,中醫理論是從中國傳統哲學中誕生的。中醫注重陰陽五行,注重氣。但從科學層面來看,這些哲學層面的東西并不具體。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高永利認為,中醫和西醫都是自然科學。有鑒于此,如果中醫想要真正發展,就應該擺脫哲學的普遍性。例如,傳統中醫認為人分陰陽,臟腑分陰陽,但不清楚陰陽是什么。因此,中醫要想成為一門具體的科學,就必須摒棄這一模糊的概念,發展出一套準確的表達方式。用形象解讀醫學只是古代醫學受時代限制的權宜之策。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中醫理論也應該進一步發展,從形象到具體。
另一方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田金洲認為,中醫理論的發展與其說是滯后,不如說是先進。從某種角度來看,中醫理論的先進性遠遠落后于《紐約時報》的背景,因此中醫理論不如西方。
田金洲說,例如,中醫注重一人一方的治療方法,即根據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處方。這種方法用西醫來解釋,即個性化治療方案。這種方法也是目前西醫更受尊敬的方法,因為每個人的體質和原因都不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可以有針對性地治療。
然而,無論是一人一方還是個體化醫療,都有一個前提,即醫生的技術和醫德應該非常優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擺脫疾病。然而,目前,中醫的素質差異很大。一些經驗不足、治療能力低的醫生也敢稱自己為著名醫生。雖然他們的處方也可以算是個體化治療方案,但效果難以保證。因此,如果沒有這一大前提,個體化治療方案將顯得不起作用,有時會延誤治療。
中藥無毒副作用不科學。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中醫是一種溫和的治療方法。它不僅藥物溫和,副作用小,而且是徹底消除病變的一種方法。這與西醫治標不治本的觀念完全不同。但事實上,中醫并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溫和無害。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教授周平安認為,所謂中藥無毒副作用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由于體質不對應,用藥量過大,療程過長,近10年來中藥導致中毒和嚴重毒副作用的情況屢見不鮮。
這些事件,有些是由于認為中藥沒有副作用,長期服用某種中藥引起的。例如,龍膽瀉肝丸具有清除肝膽濕熱的作用,臨床效果非常顯著。許多患者,特別是女性,往往由于肝火旺盛,或肝膽濕熱,或肝胃不和,出現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眼赤、疼痛、心煩、不耐煩、失眠等癥狀,被告知應服用龍膽瀉肝丸。結果,癥狀很快就會消除。許多患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將龍膽瀉肝丸作為家庭常備藥物。上述癥狀一出現,就服用龍膽瀉肝丸,形成長期、間斷、小劑量的龍膽瀉肝丸。有些病人斷斷續續地服用了幾年、十年甚至幾十年。長期積累的結果最終導致馬兜鈴酸中毒性腎損傷,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
這是一種毒藥。目前,預防SARS常用的兩種中藥——清熱解毒處方和矯正補益處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清熱解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但由于這種藥的苦味和寒冷,特別是老年人和體質虛弱和寒冷的人,會引起胃寒、腹瀉、疲勞和疲勞,但會降低人體的抗病功能。矯正補益藥可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一般來說,人氣、血、陰陽是平衡的,但補充劑會破壞平衡。特別是年輕人和中年人體質良好,隨機補充劑容易生氣,導致口干、咽干、尿黃、便秘。因此,中成藥和西藥都依靠化學成分來治療身體,但大多數藥物相對較輕,絕不是沒有副作用。
同時,中醫治本,西醫治標的說法也不準確。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是一套治療方法套治療方法。沒有治本治本的關系。例如,如果是由細菌引起的疾病,西醫使用的抗菌藥物可以治愈它。這是為了找到疾病的根源,這必須是一種根本治療方法。
中醫出國很尷尬。
目前,在世界上,中醫藥在許多國家都遇到了尷尬的局面:中醫藥不允許進入主流醫療市場,只能銷售食品和保健品。去年4月,中國的中醫藥公司撞上了歐盟的注冊門。由于歐盟于2004年發布了《傳統植物藥品注冊程序指令》,所有國家的植物藥品生產企業必須在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注冊,否則必須在歐盟禁止銷售。
有人認為,中醫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根本原因是中醫理論滯后。
此前接受采訪的針灸專家告訴記者,中國傳統醫學體系復雜,經常與文化交織在一起。雖然它通常被統稱為中醫,但事實上,有許多不同的理論體系。
一些外國人延續了經絡管道的思想,符合大多數中國人的傳統認知。然而,有些人有一種基于西醫的認知。當他們看到一些經絡與神經非常相似時,他們認為經絡實際上是在談論神經。
此外,中醫藥的標準也需要改進。例如,作為附子,藥典規定常用量為3-15克,但有些地方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使用30克。此外,附子的加工方法也有所不同,不能用單一的標準來規范。然而,目前,西方現代醫學的理論體系普遍要求中醫藥像現代醫學一樣,對任何問題的解釋都要有客觀的依據,因此制定中醫藥標準的難度也影響了中醫藥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