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將情境教學應用于初中地理?
來源:投稿網 時間:
情境教學是一種教學方法,旨在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師不僅可以聯系生活現實,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中學習,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工具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創造活動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創造情境的方法僅限于創造多媒體情境,導致情境教學方法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提高教學效果,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限制,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情境教學方法的實際效果。那么,我們如何有效地將情境教學應用于初中地理呢?
首先,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創造生活情境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選擇生活中的典型場景,作為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引導學生觀察、體驗和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縮短教材與生活的距離,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創造生活場景,將學生置于與教材相關的生活場景中,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場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青藏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幾組青藏照片:青藏人吃桑巴照片、西藏人崇尚佛教崇拜照片、高原特色建筑照片等,用這些學生從未見過生活場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授世界人口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當前世界人口的數量、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情況。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談論不同國家的人口政策,如法國、德國等人口負增長國家,鼓勵人們多生多育給予補貼。在中國,人口眾多、增長迅速的國家鼓勵少生優生,限制多生。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信息,不僅可以深入學習課本知識,還可以延伸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有廣泛的知識。
二是創造問題情境,發散學生思維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的僵化和機械教學方法束縛著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馬秋斯金曾經說過,問題是思維的開始,也是教學過程的本質體現。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問題情境,在促進學生從不知到知、從淺知到深知的過程中,發散學生思維,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授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為什么一年要經歷四個不同的季節:春夏秋冬?”“坐北朝南是我國建房的基本原則,誰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中國科學家在組織團隊參觀南極時總是選擇冬天出發?”一旦提出這樣的問題,學生就會急于尋求答案,積極動腦解決問題。另一個例子是教《世界人種》時,老師可以先問學生幾個問題:“知識世界上有多少種人?”“你知道中國人屬于哪個種族嗎?你能說說不同種族的區別嗎?”這樣一個開放的問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回答熱情,還可以傳播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真正的大腦思維,合作討論,發現。
三、創造探究情境,化學生理解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忽視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探究意識的激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學講方式”探究性學習逐漸成為一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了促進學生的知識和素質的共同提高,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造究情境,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教授交通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幾張圖片:汽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等,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你能從這些圖片中得到什么信息?”“你認為這些地方對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等。然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和自己的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此時,學生會根據提出的問題積極收集信息,并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通過比較各城市交通點的差異,得出以下結論:“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交通和物流,這些交通點關系到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這一結論。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獨立學習,不僅可以改變傳統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合作探意識。
四、營造操作情境,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
地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創造操作情境可以促進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手腦并用,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多方面創造操作情境,提高學生處理地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授河流侵蝕方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手頭的工具來演示河流侵蝕的過程。此時,學生會積極收集數據,設計這樣的實驗步驟:“讓覆蓋沙子的塑料盒傾斜,然后在盒子的頂部插一根小棍子,然后慢慢將水注入沙子中,觀察沙子被水沖走的狀態”在這個實驗中,學生會觀察到沙子被水沖走后形成一條溝。隨著水的不斷增加,溝的底部不斷擴大和暴露,溝的長度不斷擴大,最終使小棍子被水沖走。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整個可追溯性侵蝕的過程,徹底了解所學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總之,創造情境教學可以為學生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激發思維、合作探索和實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多種形式的情境設計,使學生在具體的認知情境和操作實踐中多思考、多探索,共同增長知識,發展思維,提高實踐能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