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
來源:投稿網 時間:
提高經濟學拓展課程教學效果的對策建議
1.教學時間的調整
經濟發展課程的開始時間是大學一年級的第一學期。雖然84%的學生在調查中表示愿意選修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由于學生剛進入大學,并沒有完全脫離高中的應試教育,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形成積極思考的思維方式,削弱了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因此,建議開學時間選擇在第三學期,即大學二年級的最后一學期。與第一學期相比,學生開始進入和接觸社會,積極思考經濟問題,有學習的欲望和主動性,有利于實現經濟教學目標。
2.教材的選擇
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從現有文獻來看,曼昆的《經濟學原理》通俗易懂,受到學生的廣泛青睞;梁小民的《生活經濟學》可以作為輔助教材。現有的經濟學教材只能滿足教學內容第一部分經濟學基礎理論的需要。每學期更新經濟熱點問題分析;專業經濟理論的介紹是學科的融合與集中。這一特點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似乎找不到合適的教材。基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教案,提煉知識要點,以教材的形式分發給學生,暫時取代教材。
3.師資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經濟學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的素質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水平,還取決于有效合作的教師隊伍的形成。經濟學教學內容要新穎.實用性.專業性.與時俱進。這意味著教師備課任務繁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勞永逸,不是一兩個老師能勝任的。凝聚不同專業的知識結構.不同年齡結構的教師團隊正好適應了這一要求。教師隊伍根據專業知識進行內部教學。.專業分工合理,收集相關教材,最終形成開放式.共享經濟學拓展課程資源平臺。
4.考試方法的變化
提高教學效果,改變考試方法。根據考試方法的選擇,調查結果如下:隨機抽查討論某一經濟問題(38%),建立經濟形勢.現場表現(32%),寫小論文(19%),傳統筆試(11%)。傳統的考試方法側重于考察學生的概念.記憶和理解原則,這種考試模式往往讓很多學生認為學習經濟學就是背誦概念.原則。顯然,這種考試模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能力。首先,將日常出勤考核改為每次出勤考核。“5min小作業”,讓學生用所學知識來解釋和分析現實,結果不僅可以測試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其次,可以采用“小論文”最后,期末考試應增加大案例分析題型,以增加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