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不專業”問題
來源:投稿網 時間:
改善教學不足,加強實踐
當今社會,隨著合唱音樂文化的快速推進和普及,高校音樂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優秀的合唱指揮人才。但在注重基礎教學和實踐活動的教學模式上,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不足和問題,亟待改進。
師生理解概念的偏差。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個別教師認為合唱指揮教學是教師的示范。學生練習作品的過程很少涉及教學理論知識、師生討論交流、創新教學模式等問題,導致課堂枯燥乏味。合唱作為一種特殊的集體舞臺表演藝術,追求集體魅力。然而,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更重要,更注重獨唱、獨奏等表現出個人專業技能的表演形式。相對而言,師生對合唱指揮課程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這就要求教師糾正教學理念,從自身和課堂教學兩個方面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師的“不專業”問題。首先,目前普通高校,尤其是音樂專業較年輕的學校,教師普遍面臨教學課程多、教學任務重的問題。“分身乏術”,“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師無法深入研究合唱藝術,認真學習課堂教學。其次,大學合唱指揮課程大多設置在兩個學期以上。大多數教師在不同學期的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的進步和趨勢,這也是學生學習興趣低下的原因之一。三是循規蹈矩的教學生活使個別教師惰性,很少參加合唱節、學術研討會、講座、大師班、合唱比賽等合唱活動。缺乏教研經驗,理論積累不夠牢固深厚,導致合唱指揮專業知識無法有效提升。總之,教師要密切關注專業發展趨勢,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確保教學活動的新穎性;同時,保持教學活動的新穎性;“終身學習”積累多方知識和經驗,提高專業能力和水平,使教師更加專業。
合唱實踐活動的困境。豐富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合唱指揮能力和應用型合唱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普通高校在參加合唱實踐活動,特別是校外合唱活動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尷尬的情況。隨著藝術教育的普及,高校普遍開設音樂專業,學生的低音樂素養和不積極態度限制了實踐活動的進行;此外,個別合唱比賽門檻高、要求嚴格,學校在資金和設備上缺乏支持······,這些都是普通高校音樂生參加合唱活動所面臨的困境,降低了合唱指揮教學的實際應用。
綜上所述,合唱指揮作為當前高校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培養應用型實踐音樂人才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要從課堂、教師、學生、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發展,確保高校合唱指揮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