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不容忽視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4-04-01 10:00:03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它仍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在仔細分析中國當前的貿易結構后,我們會發現這種繁榮背后的隱患。特別是在碳關稅時代即將到來的時候,這種隱患將更加暴露。因此,研究碳關稅時代中國的貿易轉型更為迫切。
中國貿易在碳關稅時代。
轉型的背景和意義。
(1)2009年6月26日,眾議院批準了《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該法案規定,自2020年起,對不接受污染物減排標準的國家實施貿易制裁。具體措施將表現為對不符合碳排放標準的外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以改變當前全球變暖和減排問題。目前,機電、建材、化工等高碳產業占中國出口市場的一半以上。如果征收碳關稅,短期內將不可避免地對上述行業產生嚴重負面影響。專家計算,如果按照30美元/噸的標準征收碳關稅,中國進口總額將下降約0.52%,出口總額將下降約0.72%,這將拖累中國GDP下降0.021%。如果征收碳關稅,碳關稅標準可能超過30美元,上述數字將更高。碳關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不容忽視。因此,低碳時代的研究將不容忽視。
(2)對巨大能耗的限制。
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龐大人口的日常消費帶來的巨大能源消耗和日益增加,這一數字從2000年的14.55億噸穩步增長到2010年的32.5億噸標準煤,如圖1所示。這一現象在低碳經濟時代引起了廣泛關注。根據2008年中國能源報告的數據,1997年產品出口造成的直接和間接二氧化碳排放已達到2.82億噸碳,占一次能源利用碳排放的30%以上,這意味著我們一次能源消費碳排放的約1/3是由于滿足世界其他國家的生產和生活。這充分說明,中國巨大的能源消耗不僅與國內生活和生產消耗有關,而且與近年來中國貿易順差的增加密切相關。在碳關稅時代,這種高能耗的方式必然會嚴重影響中國的經貿發展。
(3)對外貿易特征的內在要求。
海關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972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外貿出口1579.3億美元,增長31.3%;進口13948.3億美元,增長38.7%;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減少6.4%。此外,2010年,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14887.1億美元,增長39.9%。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157.6億美元,增長27.3%。加工貿易項下順差3229億美元,擴大22.2%。2010年中國重點商品進出口增長及占比統計數據見表1和表2。
根據上述數據和表格,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從貿易結構來看,雖然中國進出口總額巨大,但機電等高碳產業占中國進出口市場的一半出口商品中,工業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不斷上升,但高科技產品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例仍然較低。
此外,盡管近年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但在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組成中,工業成品的比例遠高于服務業產品的比例。從貿易模式的角度來看,加工貿易仍然是中國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模式,但出口效率并不高。在我國加工貿易中,通過外商投資和國際產業轉移建立的生產基地和生產環節,多屬于低技術、低端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度消耗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支付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和資源環境成本,我國在整個貿易價值鏈中獲得的利益較少。
通過分析中國貿易結構和貿易模式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現有貿易效率低、碳高。因此,碳關稅的征收必然會對中國貿易產生巨大影響。因此,研究碳關稅時代中國貿易轉型的對策尤為重要。
二是在碳關稅時代,我國粗放型外貿模式難以持續發展。
(1)低成本優勢逐漸喪失。
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基于低勞動力、資源、環境等因素價格的生產成本優勢上。未來,中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更加重視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勞動力、資源、環境等基本因素的價格變化。國內因素價格的上漲將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成本上升的壓力和高碳關稅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難以繼續。
(2)國際分工地位價值鏈和貿易摩擦的約束。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貿增長模式一直廣泛。出口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初級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始終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低端。貿易量的增長大多是純數量的增長,但效率很低。純出口的增加使我國在初級產業中不斷重復低效、高成本、低技術勞動力,并在這些行業投入了大量重要資源,導致資源產出效率低下。廣泛的模式促進了我國對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進口依賴,這不僅不能促進我國的技術創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的科技發展。即使在一些高新技術產品的制造中,它也主要從事中低端的加工和組裝環節,研發也很少。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這種依賴純數量增長的貿易模式更容易引起的碳關稅保護政策更容易。
(3)中國出口產品的能源短缺和資源約束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等低技術、高能耗、高污染資源密集型。同時,由于外貿的推動和優惠外商投資政策的指導,大量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環境污染密集型和能源消耗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這些產業是發達國家日落產業或高新技術產業的低端加工環節,使我國能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也使我國越來越依賴進口能源,如圖2-2所示。因此,我國出口廣泛增長越多,能源和資源消耗越多,環境破壞越嚴重。通過出口廉價商品、污染環境和浪費資源來獲得低利潤,這不再符合我國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特別是碳關稅將使這些利潤更加微薄,這表明這種廣泛的外貿模式不再可行。
(4)對環境成本和低碳經濟的要求。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正受到全國各地的重視。中國傳統的對外貿易模式是出口導向型。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低技術、高能耗、高污染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品上。據估計,我國每年出口的高能耗產品的能耗占國內能耗總量的1/5,污染物進口量也在增加。
簡而言之,在我國出口型經濟的發展中,污染排放總量大,結構性污染突出(如重化工業產業結構、煤炭能源結構等),復合污染嚴重。隨著對外經濟貿易的不斷發展,依靠傳統能源支持生產出口商品造成的污染越來越嚴重。在國內外節能減排的雙重壓力下,迫切需要積極促進能源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尋求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保型社會。因此,這也要求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向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