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黃梅戲的陽剛之氣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12-13 10:00:05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在安徽開花結果,這在中國戲曲界是不爭的事實。自20世紀90年代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邀請黃梅戲回娘家以來,黃梅戲在湖北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人才培養和劇目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如今,如果把湖北黃梅戲和安徽黃梅戲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它們顯然有不同的風格。兩種風格的差異就像宋代蘇軾和劉詠的詞一樣。安徽黃梅戲十七八歲女孩,戴紅牙板,唱柳岸,小風殘月,展現女性的陰柔之美;湖北黃梅戲就像東坡之詞,充滿陽剛之氣。
湖北黃梅戲的陽剛之氣首先體現在優秀的演員隊伍中。黃梅戲起源于民間歌舞和民間說唱。它的腳色主要是丹、生、丑。傳統黃梅戲的音樂唱法主要是女性的。與安徽仍以黃梅戲的五朵金花為榮不同,經過多年的努力,湖北黃梅戲不僅擁有一批以楊軍、段秋平、王慧君為代表的優秀女性表演藝術家,還擁有張輝、周洪年、俞萬能等一批優秀男性表演藝術家。特別是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全國一流演員周洪年,聲音純潔明亮,口音優美,魅力十足。他的音色和歌唱和表演不僅豐富了黃梅戲的角色內涵,而且在傳統戲劇《秦相蓮》中扮演了包公。目前,周洪年已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北黃梅戲的陽剛之氣,其次體現在湖北創作的一大批優秀劇目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安徽省創作并演出了大量優秀劇目,如《紅樓夢》、《秋千架》、《李師傅》、《徽州女人》、《墻馬上》、《美人蕉》、《孔雀東南飛》等。這些劇目有的歌頌男女之美,有的展現男女之間的情感興趣,有的展現舊社會女性對愛情的執著和忠誠。總的來說,這些劇目大多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展現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劇目的整體藝術風格在于展現女性的柔對象,展現女性的情感和生活。劇目的整體藝術風格在于展現女性的柔美、優美和悲傷。與此不同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北黃梅戲藝術家創作并表演了大量以男性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優秀劇目,如《張之洞》、《奴才青天》、《知府》、《李四光》等。這些或展示了男性英雄的智慧和努力,或展示了英雄追求真實價值,堅持個人情感,或展示了當代科學家對祖國、黨、人民、科學的深厚感情,或展示了古代科學家的艱苦探索,或展示了小人物的智慧、智慧和諧。這些作品反映了傳統的民間生活、民間故事、民間傳說和才華橫溢的美,基于真實的歷史或生活,以男性英雄為對象,藝術展示了社會、歷史、國家、人民的奉獻和責任,使作品承載著沉重的歷史積累和獨特的時代特征。
湖北黃梅戲的陽剛之氣也體現在創作劇目的藝術風格上。傳統黃梅戲劇多以民間為基礎,藝術風格多呈現小碧玉的柔情之美。近年來,湖北省還創作并表演了一批以女性為主要表演對象的戲劇,如著名歌劇導演余曉宇執導、著名演員楊軍主演的現代戲劇《失戀》、著名演員楊軍、張輝聯合主演的新傳統戲劇《雙下山》、由年輕演員程成主演的現代戲劇《滿月中秋節》等。即使是這些以女性為主要表演對象的戲劇,中間的男性主角也呈現出與安徽黃梅戲劇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在安徽省安慶再芬黃梅藝術劇院創作表演的《徽州女人》中,女性等待了35年的是一位官場失落、想采菊東籬、喝水的小官員,而在湖北省黃梅戲劇院創作表演的《失戀》中,女主角陸云病期待著激水。在改編自傳統折子劇《思凡》和《下山》的新傳統劇《雙下山》中,編劇和導演增加了一個機智、勇敢、幽默的小和尚形象。在展示小尼姑無法忍受孤獨的同時,他展示了小和尚對異性的渴望和對愛情的大膽追求。進入新世紀以來,湖北黃梅戲劇院創作表演的《和氏璧》和《李四光》擺脫了傳統黃梅戲、小碧玉、才華橫溢的美女的刻板印象,成為湖北黃梅戲充滿陽剛之氣的代表作。
作為黃梅戲的起源,它發展并流傳于長江中下游的地方戲曲藝術品種。湖北黃梅戲和安徽黃梅戲是母親盛開的兩朵花。湖北作為黃梅戲的母親家,不僅要繼續傳承、豐富和發揚黃梅戲的傳統藝術手段和藝術風格,還要注意和宣傳新時期湖北黃梅戲呈現的新藝術特色,特別是人才隊伍、戲劇制作和藝術風格中的陽剛之美。只有取長補短,剛柔相濟,團結一致,黃梅戲藝術才能更好地繁榮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