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規律
來源:投稿網 時間:
書法教育包括技能教育、藝術教育、情感教育等內涵。近年來,書法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但更多的是關注如何激發學習興趣,以及書法練習在促進個人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至于書法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和心理機制,學術界很少討論。書法,或書法,是一門精神藝術,被稱為“法”或“道”,表明它也是一門技能(技能)很強的藝術。技能的形成是書法充分發揮心理調節作用,實現藝術創作的基本前提。作者計劃運用現代心理學理論,結合書法教學實踐,分析和闡述書法技能形成的內在規律,以激發書法教學。
一、書法技能形成的基本心理規律
書法是講究“心手相應”技能、技能的形成是高級藝術創作的必要前提。技能作為一種活動方式,可以根據其性質和特點分為動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動作技能是由一系列實際動作組織起來的一種完美合理的活動方式,表現為身體肌肉、骨骼運動和相應神經系統部分的活動。心理技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組織特定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順利完成某些活動的過程。書法技能的訓練是動作技能和心理技能相結合的活動,其中書法寫作過程可以納入動作技能的范疇,而閱讀、臨時思維活動、創作心態等因素可以納入心理技能的范疇。在書法技能的訓練過程中,動作技能和心理技能總是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書法創作和實踐都需要“心手相應”寫出來的字是大腦的活動,通過手的筆“外化”的結果。
書法技能的形成必須經過從不熟練到熟練的磨練過程。古代書法理論一直強調技巧的熟練性,正如姜奎在《續書譜》中所說,書法“精通昂貴的習慣,心手相應,斯為美。”技能熟練是通過反復練習形成的高度“完善化”和“自動化”此時,意識對動作的控制程度降到最低。要將技能發展到熟練程度,必須經過認知定向階段、動作系統初步形成階段、動作協調和技能提升階段三個階段。這些因素決定了書法學習應遵循由淺入深、由外向內的原則,按照書寫姿勢、筆畫線條練習、框架結構分類練習等順序進行學習和訓練。每個階段都要根據不同的任務反復練習,從對字形的局部掌握到整體掌握,再到大腦與動作的協調完善,進而加強動作的熟練性和節奏,逐步將局部用筆結合成協調的運筆模式,加快運筆速度。
臨摹是書法技巧形成的唯一途徑,所以有一些方法“初學不外臨摹”第一句話(見周星蓮的《臨池管見》)。任何技能都是通過模仿和聯系獲得的。書法是線條的藝術。學習如何塑造好線條形態最常用的方法是復制。復制實際上是一個觀察和記憶的過程,包括對漢字筆畫、結構、手指、手腕和手臂動作的觀察和記憶。
二、觀察學習:規則獲取
觀察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主動感知過程,比一般的感知有更深的理解。通過觀察,學生對筆畫的長度、厚度、消退、背面、墨色、筆畫節奏、整體風格、魅力等線條組合產生了鮮明而具體的感受和感性理解,便于進一步抽象總結。在學習書法技能的過程中,觀察可以分為兩類。
首先,靜態觀察。首先觀察碑文或模型中點畫的形狀特征,如側點、豎點、挑點、懸針豎點、垂露豎點的異同等;其次,觀察結構特征,看每一點畫筆、送筆、收筆的正確位置、點畫之間的呼應、交錯、鞠躬、向后等關系,判斷整個框架主體的形狀是什么樣的方形,形狀是正的還是斜的。
二是動態觀察。觀察老師的動作:先看握筆的松緊度;其次,看筆、行筆、收筆的方向、速度、力度、筆尖的提壓和挫折;再次感受手感和運力(指力、腕力、臂力)。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觀察在正確動作規則和結構規則的形成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準備。
提高觀察效率的關鍵是訓練注意力。初學者臨摹一般要求盡可能逼真,但范字提供的信息很多,要在短時間內準確把握這些信息并不容易。一般來說,閱讀帖子時的注意力屬于需要一定意志和努力的隨機注意力。保持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通過各種強化增強完成任務的愿望。在沒有明確目的的指導下,學生往往沒有明確的注意對象。他們可能會普遍關注范字的各個部分,結果往往是顧一失彼。目標任務可以在書法教學中分解,比如第一步只注意范字的基本筆畫,第二步只注意范字的結構規律等等。目的明確,每次注意指向范圍小,集中度好,更有利于技能的形成。此外,臨摹不成文或不懂內容的字帖也不利于保持注意力。因此,在書法教學過程中,整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詩歌或中國經典教學,相應地寫一些詩歌或經典,或適當地解釋碑文的內容,不僅是智力活動的合理組織,而且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非常有利于保持關注,同時提高文化遺產、習慣、人格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