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來源:投稿網 時間:
森林美的三級圖景比較
人們對森林的看法或感興趣,從淺到深,從外表到內在,從內容到形式,從感官到靈魂,體驗森林景觀(自然本體)、森林形象(藝術本體)、森林意境(哲學本體)三個不同層次的圖景,與這三個層次的圖景相關聯是三個不同的世界,現描述如下:
(1)三級圖景與三個世界的對應性
不同層次的圖景對應于不同的世界:(1)景觀層次的圖景,主要的感覺形式,人類的感官,屬于現實世界、物理世界、外部世界。(2)圖像層次的圖景,主要的感覺形式,人類的情感,屬于藝術世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3)藝術層次的圖景,主要的感覺形式,人類的感知,屬于可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上帝的世界。
(二)三級圖景比較
(1)景觀層次圖景。這一層次圖景屬于現實世界,是人們能感受到的新鮮物質世界。正如王昌齡所說,“物境”,“處身于境”,“故得形似”;宗白華說“直觀感相渲染”;青源只信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是對人心靈形象的投影,當然不排除場景之間的交流,但主要是森林景物(圖像)刺激人的感官造成的美。這個層次的圖片是最普通、最精彩、最容易感受到的美。
(2)圖像層次圖。這一層次的圖景屬于藝術世界、情感世界,這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審美領域。經過人類社會長期的審美積累,森林美不僅體現在森林的自然物體上,而且凝固成一個審美范疇——形象,融入詩歌、散文、音樂、繪畫、影視等文藝作品,擴大審美范圍。正如王昌齡所說,這一層次的圖片“情境”,“娛樂愁怨”,“深得其情”;宗白華說“活躍生活的傳達”;青源只信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為什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為“物境”變成“情境”,“物境”變“意象”,在物體上涂抹了人類的情感色彩,物體只是載體,圖像已經成為人們想要表達的某種情感或情感。故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一層次的圖景,經過藝術家的加工,場景交融,聲情并茂,比景觀層次的圖景更加集中生動,輕松愉快。從這個意義上說,森林管理的一半屬于科學,一半屬于藝術,這是有道理的。
(3)意境層次圖。這個層次的圖景屬于可能的世界,理想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彼岸的世界。這個世界可以神游,但不能真正實現。王昌齡說的世界圖景“意境”宗白華說“靈境最高的啟示”青源只信說“還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為什么在第一層?“物境”時,“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否定之后,依然回到“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呢?因為在第二層(圖像層),“物境”涂抹情感色彩、世俗色彩、故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層次(意境層次),深情之美被感知之美所取代,俗見已除,情感漸淺。第三層次(意境層次)是對第二層次(意象層次)的否定,必然包括對第二層次(意境層次)的否定“有”,“色”,“在”否定,達到“畢竟空”的真知。此時人們觀看的審美對象,無空無色,也空無色;看到的是真山,真水。“還是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這不是回到景觀(第一層)或圖像(第二層),而是徹底理解“最高靈性啟示”。在意境層面上,悅形既不是視聽感官感受,也不是情感交流理解(逸情);而是物我兩忘,物我合一,全生命投入(暢神)。這就是大自然的魂銷骨蝕。
在森林景觀層面(自然本體),美主要在于森林本身的屬性、森林的外在形態和鮮艷的色彩對人的感官影響。森林景觀的美是真實的、感性的、生動的,也包含了一定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因素。因此,要進入形象層面,進入藝術本體,以森林為載體,擺脫其實用性、功利性,進入純粹的審美狀態,實現人與森林的情感交流,即“情景交融”。但在景觀層面(物質世界),意象層面(情感世界)仍將為事物而戰,為情感而累。這就要求人們進入意境(境界)層面(哲學本體),進入可能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人們必須在物質、情感和理想三個世界中自由移動,才能腳踏實地,享受彼岸的現實,充滿彼此的虛幻和詩意。但人類只能接近理想世界,也許世界和夢想,永遠不能到達彼岸,人類不能在理想世界中停留太久,人類總是回到現實世界,面對森林,感受自然,體驗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