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歷與職業教育相互結合
金蘭 魏顯庭
摘 要 IT產業是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代表,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的創新能力和發展。IT人才的培養直接關系到IT產業的發展。就IT人才培養的兩種主要方式: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進行了系統分析,并且就新時期的IT人才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 IT職業教育 IT學歷教育 職業素質 1 概述 人才是國家IT產業的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IT企業和人才市場卻出現了非常矛盾的現象:一邊是IT企業很難招聘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卻發現有很多大學的計算機及相關專業畢業生卻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①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重基礎,強調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學習能力的養成而不是一時技術技能的訓練;②教材體系的改革難以適應IT技術的發展;高校教材對實際IT人才的培養缺乏具體的指導性,僅僅在教學總綱上做出了一定的描述,而且高校教材沒有做到統一,各個學校和各個老師仍然僅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來選擇相對合適的教材。如何實現基礎理論、創新能力和實用技術的有機融合,培養出具有完整理論知識體系結構、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人才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內容。 1.1 目前IT學歷教育的現狀 首先,一部分大學生在從高中教育到大學教育過渡的過程中,還沒有及時調整心態,切換身份。其中一部分學生放松了對自我的嚴格要求,對知識的掌握僅停留在表面,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進而造成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的動手能力。結果是絕大部分大學生可以順利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但并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已經具備了迅速適應企業環境的工作技能和職業能力。 其次,IT學歷教育體系本身也存在一些的問題。比如,大學教學體系不能隨時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存在與市場需求脫節的情況。同時,大學學歷教育周期長,專科三年,本科四年,無論三年還是四年時間對于IT技術和市場的發展都不是一個短的時間。計算機硬件的發展規律是每18個月就有一次新的變革,軟件行業的變革也不會超過兩年。所以往往造成這樣一個現象:大學四年學到的某些知識在畢業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為了找到工作,必須重新學習當前市場最新的技術。有報道稱,到國內某知名IT培訓機構來培訓的學員中,70%是計算機專業的本專科畢業生,他們在學校學了三四年計算機,卻還需要進行職業技能的培訓,造成資源的浪費。 第三,IT學歷教育是以實現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為主導思想的,并不是以就業率作為第一指導方向,而是更側重于大眾化、基礎化和系統化的教育方向。教育部部長周濟2006年7月13日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說,到2005年年底,中國的高等學校數為2 300余所,在校大學生總數已超過2 300萬人,高等教育總體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21%,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目標。周濟同時指出,注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強調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著力于分析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倡刻苦學習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歷教育的這個主導思想導致了以下情況的出現:如果大學畢業生沒有在大學期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并有針對性進行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提升,那么就難免面臨畢業后就業難的現狀。 1.2 正確處理與解決這些矛盾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29歲的楊先生在深圳一家國內知名IT企業擔任部門主管,他告訴我們:招聘人才企業看重的是實際操作能力,不能說學歷完全沒有用,但是在IT行業,能力遠遠比學歷更重要。何況IT業是一個不斷更新與發展的行業,“我們平均一個月就要接受一次培訓,才能跟上步伐,適應發展,否則就會被淘汰”。 上面這個例子肯定不是所有學歷教育的普遍現象,但卻折射出了學歷教育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學歷教育期間,學習的都是基礎的理論知識,而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需要在課外花大量時間去實踐、鉆研和領悟。現在的普遍情況是:學生在學歷教育期間,無法得到好的引導,很難充分發揮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沒有終身學習的心態,因此到了大學畢業時,知識體系就已經落伍了,所以在這種環境下培養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將很難迅速適應企業的環境,也就很難受到招聘企業方的青睞。這是造成目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大學應屆畢業生零工資就業的“怪現象”,而且給已經在職的公司職員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壓力是多么大,解決這個問題迫在眉睫。因此,解決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要從解決人才培養這個根本問題開始著手。 2 IT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定位與分析 目前國內對大學的定位有各種分類原則,根據現在較為通行的大學層次劃分,中國1 400所高等學校中研究型大學和教學科研型大學分別約占中國本科大學的14.29%和65.10%。這樣的大學以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科研型人才為主。這些大學的教育內容相對來說偏重理論化教育,重在培養研究型人才。據不完全統計,畢業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比例不到1%,事實上社會需要的是大批量的具備實際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由此可見大學學歷教育的目標和國內主要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 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以應用為目標,按應用需要設置課程,在教學上以就業為導向,從應用入手,重點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實,95%以上的人是為了應用而學習的,他們學習計算機技術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用計算機工作,用計算機去解決問題,成為計算機應用人才。也就是說,IT技能教育培訓的學生,學生目標非常一致:學以致用,為畢業后找到一份合適的,滿意的工作。所以學習的勁頭比較足,目標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