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的跨文化因素影響研究
魏曉紅
論文關健詞: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交際能力跨文化因素跨文化意識提升
論文摘要:隨著跨文化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我國高級人才的必備素質。然而,基于種種原因,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跨文化能力卻比較薄弱。文章通過分析跨文化因素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各個方面的影響,指出“跨文化意識提升”在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具體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跨文化的國際交流日趨頻繁。作為我國培養的高級人才,非英語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比別人更有機會、更有可能直接同外籍專家、學者進行國際交流合作,不可避免地要用英語表達他們自己的學術觀點或見解等。毋庸置疑,研究生的英語語言水平較之本科階段有大幅度的提高,困擾他們表達的主要問題不再是單純的語法、詞匯問題,而是由于對中外文化及其差異了解不足以及跨文化意識薄弱而導致的“語用一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一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 failure)。前者指學習者將本族語對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外語上造成語用失誤,而后者指跨文化交流中因不了解談話雙方的文化背景差異而犯的語用錯誤。因此,文化因素成為制約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發展的“瓶頸”問題。
1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跨文化能力現狀
近年來許多高校為了適應市場需求,多朝著“外語+專業(計算機、法律、管理等)”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邁進。這種理念在實用技能的訓練和某些知識的傳授方面卓有成效,但卻犧牲了教育的基本原則,即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人才。在英語教學方面則突出表現為教師過多注重英語的工具性特點,嚴重弱化了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的特點,淡化了對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以上這種情況在高等農林、醫、理工類院校尤其明顯,這類院校具有很強的行業性和發展的特殊性,其研究生的英語人學成績較低、英語基礎普遍較差,對英語語言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厚。這種特殊性使得這類院校的英語教學多年來一直疲于應付各類考試,過分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英語文化教學和對學生實際語境中的英語交流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從而導致研究生的英語文化能力明顯落后于其語言能力。
根據筆者曾做的一項基于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社會文化能力的調查表明:①研究生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方面效果不明顯。②對于缺乏強勢語言學習環境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來說,因受到地域差異、本科學習環境、專業要求等因素影響,其語言能力與文化能力發展極不平衡。③研究生社會文化能力各部分之間發展不均衡且個體差異明顯。首先,普通文化能力優于正式文化能力,但相對都較弱,因為影響并制約人們行為、思想和情感的深層文化特質一旦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又將影響普通文化能力的提高。其次,學生的普通文化能力中,非語言行為能力和語言行為能力發展也不平衡。文化能力的欠缺導致研究生普遍缺乏得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我們的研究生還普遍患有“中國文化失語癥”,即由于我國高層次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只重視“英語世界的物質文化、制度習俗文化和各層面精神文化內容的介紹”,而忽視“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使“許多有相當英文程度的中國中青年學者,在與西人交往過程中,始終顯示不出來自古文化大國的學者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碧镆簿褪钦f,在現實的跨文化交際中,我們的學者可以用英語與外國人說外國的文化、體制甚至是長處,卻不能用英語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體制及其合理性,哪怕是其淵源。可見,不管是英語社會文化能力還是中國文化之英語表達能力,我們都必須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給予同等重視,因為跨文化因素可以從各個方面影響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跨文化因素對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影響
交際能力是一個總括性的(global)概念,可以將其分解為不同的能力方面。加拿大學者Canale&Swain把交際能力細分為語法能力(grammaticalcompetence)、社會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 。在這4個方面的能力中,不少學者都把言語的適當性(appropriateness)視為交際能力的核心。這里的適當性包括意義的適當和形式的適當。意義的適當主要指交際功能(如命令、請求、稱贊、道歉等)、態度(禮貌、正式程度)、話題等被認為是適當的;形式的適當則指特定意義的形式實現的適當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不同的適當標準。例如家庭、子女、婚姻、收人、信仰、年齡等在中國文化中常常成為人們閑聊的話題,以示對對方的關心,而在英美文化中則被視為對他人隱私的嚴重侵犯??梢姡诳缥幕浑H中,要把握語言交際的適當性,必須重視跨文化因素的影響。
2. 1跨文化因素對語法能力的影響
語法能力是指對語言規則知識的掌握。它包括詞匯、構詞、句法、語音、拼寫等語言特征和規則等方面的知識,這是準確理解和表達話語字面意義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語言要素與文化的關系而言,語音與文化的關系最不密切,句法次之,而關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詞匯。詞匯中的不同文化寓意往往是導致跨文化交際失誤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在漢語中,"End of the World”常常被理解為大難臨頭、人類即將毀滅的恐怖時光;對西方人來說,它并無恐怖之意,而只表示伸張正義的時刻?!笆澜缒┤铡敝f源于基督教,是其基本教義之一。它表示有朝一日現世將最后終結,所有的人都將接受上帝的最后審判:好人升天堂,壞人下地獄,魔鬼入火湖。所以當西方人說“End of the World’,時,指的如中國人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之意,與災難無關。再如,“松”在英語文化中只是一種普通植物,沒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義,人們能聯想到的也只不過是與其有關的具體物品,如松球、松子、松仁、松脂、松木等。而在中國文化中,“松”卻有著特殊的文化內涵。由于松樹不畏風霜嚴寒,人們將它同竹、梅并列,稱為“歲寒三友”,象征著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又把它與竹、梅、蘭一起稱為“四君子”,認為它們都代表著一種剛直不阿、孤高傲世的品格。由于松樹四季常青,人們還把它視為長壽的標志,將其與丹頂鶴、梅花鹿放在一起,賦予一種神奇的色彩。所以,對于喜好高雅的中國學者來說,談“松”常常是不錯的話題。但在跨文化交際中,當他們感嘆“奇言謝霜雪,貞心自不移”(隋李德林)、“百尺無寸枝,一身自孤直”(唐陳子昂)時,卻有可能遭受冷遇,無法引起外國人的共鳴。
2. 2跨文化因素對社會語言能力的影響
社會語言能力指能夠在不同的社會語言環境中 (如話題、交際參與者的相互地位和關系、交際的目的和意圖、交際的習俗與規約等等)恰當地運用與理解適宜于不同社會場合和環境的言語的能力,即掌握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規約與習俗。準確地說,社會語言能力本身就是文化。因此,文化差異對外語學習者社會語言能力的影響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在英語課上常常聽到學生提出問題前說“Ms.Wei, I have a question}”給人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極不禮貌。在類似的語境里,考慮到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如一般朋友、師生甚至父母與子女之間,使用英語時宜避免直率的、簡短的陳述方式而多用委婉語,如“I’d like to ask if (why, what}/Could I ask"?/I was wondering if (when)…?/Would you mind rizy asking"""?"。這種語用范圍的文化差異在問候、稱謂、禁忌語、致謝、祝福等方面也比較明顯。在漢語中,我們去車站或機場迎接客人時,除了表示歡迎還會慰問說,“您一路辛苦了!”受漢文化影響,研究生在英語口語交際中往往也會加上一句,"I’ m afraid 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journey"。雖然語法、語義并無錯誤但卻不符合英語習慣。在這種場合,英語里合適的寒暄語應該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Did you enjoy yourjourney?”或“How was the trip?”等。有時準確理解問話人的真正意圖也不能僅憑字面理解,否則會引起誤解。例如,Mr. Smith早上第一節的閱讀課剛開始,就發現某學生思想不夠集中,還不停地打呵欠。他略有不快,但仍然微笑溫和地說,"Are you alittle tired with your earlier work”非語言環境暗示早上第一節課學生不會也不應該感到累,明知故問必定另有所言,即委婉批評式要求。學生回答,"Yes, a little. ",教師一愣,無言以對,交際中斷。學生顯然沒有辨出教師話語的正確涵義而沒能做出恰當的回答,"No, not at all.”或“Sorry. Perhaps Isat up too late last night. "。可見,不了解文化差異,學生們在跨文化交際中就難以進行得體的交流。
2. 3跨文化因素對語篇能力的影響
語篇能力是指知道如何把語法形式和意義組合起來,構成不同體裁的前后連貫的口頭或書面語篇。文化因素對研究生語篇能力的影響是相當顯著的。不少學者,如Coe Richard M. 、Kaplan RobertB.以及中國的王墨希困等通過對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所做的實證研究都表明:漢語文化形成的獨特思維模式在中國學生的英語作文中體現尤為明顯,即英語思維模式是直線發展的,直接切人主題,側重于演繹式篇章結構;而漢語思維模式屬螺旋型的,對主題采取委婉暗示和迂回盤桓陳述法,側重于歸納式篇章結構。具體說來,中西思維模式差異對研究生的語篇能力影響主要體現在結構、思想觀點表達和寫作風格三方面。首先,英文強調文章的連貫性、可續性和一致性,形式上的邏輯性較強。英文段落結構中主題句不可缺少,置于段落首要位置;注重段內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運用連接手段把整個段落銜接起來,使每個段落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表達一個完整的思想,分段是以表達一個明確而單一的思想內容為原則。而漢語思維以整體性與和諧性為特點,偏好形象和綜合思維。語言呈現遷回式的語篇模式,習慣從側面說明外在原因后,再點出中心,表現形式趨于含蓄和靈活。漢語思維模式最簡單地體現在學生寫的請假條中,例如:
Dear Ms. Wei:
Because of the bad weather, I have caught acold,and also went with fever. So I want to askyou和r a leave of half a day in order to have a rest.Could you agree with met
Your student, xx
而英語本族語者則會如下寫:
Dear Professor,
Regrettably,I will be unable to attend classtoday,due to illness. Your understanding in thismatter is greatly appreciated.
Sincerely
x x
其次,研究生英語寫作中的主要問題是:中心思想模糊不清、模棱兩可。突出表現是表達觀點喜好“中庸之道”,既說優點,又說缺點,而對于自己的觀點闡述甚少。即便闡述自己觀點時,受集體主義價值觀影響,也容易出現假話、套話。最后,受母語文化影響,研究生在寫作中講究表現形式和文辭的華麗,喜歡堆砌華麗的辭藻,顯得拐彎抹角,違背英語簡單、凝練的習慣。在寫說理性文章時,受漢語政論文體的影響,文章多主觀論斷而少事實依據,多慷慨陳詞而少邏輯推理,語氣措辭強烈,should, must等過于強硬的詞頻繁出現,這恰是英語寫作的大忌。英文一般采取委婉的句式陳述自己觀點,更注重實證,多理性,行文中多科學的邏輯推理,以事實說話。由于不遵從文化規約,研究生英語作文的交際效果大大降低。 2. 4跨文化因素對策略能力的影響
策略能力指能運用各種交際策略(communica-tive strategies)去應付和解決由于外在交際或其他方面交際能力欠缺所導致的交際困難,或者運用它們來提高交際效果。高水平的策略能力表現為能選擇恰當的策略,妥善應對交際困難,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外語學習者對中英文化差異的敏感程度和熟悉程度。Bialystok將交際策略分為以母語為基礎的策略(Ll-based strategies)和以二語為基礎的策略(L2-based strategies),并通過研究發現前者的交際效果最差,幾乎總是導致部分或完全理解障礙,而后者的交際效果最好,對理解很有幫助;善于將第二語言水平與靈活選擇策略的能力相結合的學習者為最佳策略使用者。影響策略能力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外語交際的跨文化性。文化因素對研究生策略能力的影響尤其體現在翻譯方面。如果學生對漢英文化了解不夠,或者闡釋不夠,就容易誤譯,達不到交際效果。如在翻譯“我屬雞。我從來不吃雞。雞年是我的本命年?!睍r,有的研究生將其直譯為“I be-long to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of the Rooster is my luck year.”。譯者直接把母語轉化為英文,別說外國人,就是中國人自己恐怕也難解其意。首先,西方民族文化中沒有以動物配屬人的出生年份的習俗,因此對于句中的“屬雞”、“雞年”和“本命年”所蘊含的文化內容是無法理解的;其次,學生在翻譯時選擇了以母語為基礎的策略,望文生義,對這些詞語的指稱意義沒有明確譯出,其內含的紀錄片也模糊不清。要準確翻譯該句,譯者首先要弄清楚中國的生肖文化是怎么回事兒,然后還要在翻譯時考慮到英語本族語的接受度,對空缺的文化部分詳加解釋,才能達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該句的正確譯文應是: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 (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represen-ting the 12 Earthly Branches,to symbolize the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1993,for example,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the 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Rooster,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or-bad-luck years for them. ) 。同樣,在英譯漢中,研究生對英語文化的了解程度也會影響其策略選擇。比如,在翻譯英語習語“asstrong as a horse","lead a dog’s life”以及“Jack ofall trades”時,考慮到中國文化中的相關喻體,以母語為基礎譯為“力大如牛”、“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以及“萬金油或三腳貓”更利于中國讀者理解。
3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跨文化意識提升策略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文秋芳教授認為交際能力還應增加一種能力—跨文化能力(cross-cul-tural competence)。這種能力建立在對目標語國家文化規約的了解和理解之上,另一方面它是跟目標語的語言能力交織在一起的。同時,我們還發現,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還跟他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和正確表達有關,因為交際是雙向的。所以,研究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是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齊頭并進的。在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意識,即有意圖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語及母語的跨文化特征上,加強對母語及英語中那些隱含在語言符號和語言交際行為中的跨文化差別,以避免英語交際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以及“母語文化失語”所帶來的交際失誤。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對語法、詞匯、語用、篇章、策略中所包含的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文化信息、文化伴隨意義、象征意義以及它們的形成和演變的研究和剖析,揭示其民族心理、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和文化深層含義,以幫助學生生成外語交際的跨文化能力。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意識。①視聽媒介法。視聽媒介是研究生間接獲取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學生可以通過收聽英語新聞廣播(如VOA,BBC)、英語電視新聞或專題節目(如CCTV-9、英語電視教學(如動感英語CCT V-6、經典美國俗語、劍橋國際英語等)、英語經典影片、歷史紀錄片等了解到因時空所限而不易接觸到的英語實際應用環境中的社會狀況、文化教育、民族習俗、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等知識以及英語環境中的新觀念、新發展、新變化、新語匯,從而為學生提供最佳語言習得環境、原始的語言文化信息以及口語練習范本,有效提高學生英語文化思維能力和漢英語言恰當的語用能力。②任務依托法。研究生英語課堂教學課時有限,而文化教學是一個長時期的積累和實踐過程,因此需要師生課內外協作,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網絡教學手段,通過完成一系列的文化學習任務而達到提升文化能力的目的。教師布置與文化有關的小組活動任務,要求學生通過文化專題報告、中外文化比較以及文化感悟等形式充分認識中英文化的異同。例如講到《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5》的Unit 4 Unfor-gettable Teachers時,筆者布置了兩個學習任務:比較中美教育制度異同以及inpidualism在中美文化中的內涵,要求兩組學生課外上網查詢資料,并寫成報告制作PowerPoint,向全班同學做匯報。通過我國儒家思想重教的傳統與美國教育注重個性和獨創性的對比,學生對中美文化在教育制度方面的異同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同時也學會了很多與教育有關的英文表達方式。通過對inpidualism在中美文化中不同文化內涵的查詢,學生們了解到inpid-ualism是美國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核心,它強調充分發揮個人的自由、權利以及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它是美國社會文化的主流,是褒義詞。而中國則倡導集體主義和協作精神,個人主義在中國指“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把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的錯誤思想”。顯然,inaividualism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是貶義詞。通過這些任務的完成,學生明白了中美文化的主流價值觀并無優劣之分,跨文化交際中只需根據具體語境做出恰當的回應即可,不必刻意去迎合對方。③交際實踐法。該法主要包括直接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等。直接交流法就是鼓勵研究生們直接與以英語為母語的外教、外賓、留學生等進行交往,為他們義務導購、導游等,與他們直接對話、交流,直接參與真實自然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了解在交際中使用的各種行為模式以及制約這些行為的規則。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文化,我校特聘外籍教師每周定期為學生做有關英語文化的講座,及時解答學生心中的疑問。同時,校園英語角、英語Saloon都邀請外教參加,以增強其跨文化交流氛圍。角色扮演在研究生英語學習階段主要是指教師設定跨文化交際場景,如外賓迎送、商務談判、國際會議等,要求學生扮演特定角色,從而幫助學生了解漢英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異同,以便以后在工作中得體地參與真正的跨文化交際。
可見,跨文化意識提升可以從很小的切人口入手,以小見大,引發到語言的方方面面??缥幕庾R提升對于很少有機會親身體味目標語文化的外語學習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看似零碎的語言現象中探究后面所依托的文化體系,從而領悟跨文化交際中“appropriateness”的文化根源。這將大大有助于學生生成雙語文化能力,在外語交際中自動切換文化的心理機制,有效地克服母語文化的負遷移和“母語文化失語癥”。
總之,文化因素對英語交際能力各方面的影響向我們展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J性。在缺乏文化習得的外語學習環境中,只有當研究生深刻認識了西方社會和文化、了解母語文化并熟悉其英語表達之后,方能增強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加大他們對異族文化的理解和寬容,增強對母語文化的自豪感并提高表達能力,使他們懂得語言使用中的文化規約,并最終達到跨文化交際的得體性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