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運用英語聽力“理解”理論對大學英語聽力策略的培養
袁元 焦燕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普遍缺乏英語聽力策略的問題,在分析聽力理解理論的聽力理解性質和過程的基礎上,闡述了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并對如何有效培養大學生英語聽力策略進行分階段詳細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 聽力 “理解”理論
一、引言
“聽”作為語言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們獲取信息、進行交流和實現語言交際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據美國專家的一項調查統計顯示:正常人清醒的時候,約有70%的時間用于各種形式的信息交流活動,其中10%左右用于寫,15%用于讀,30%左右用于說,而至少40%以上的時間用于聽(Cooper,1998)。由此,聽對人們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在大學英語下屬各科目的教學過程中,聽力技能的培訓這一環節又可說是重中之重。作為一個大專院校的英語教師,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很多學生對英語(尤其是聽力)的畏難情緒和迷茫失落。大學一年級新生剛從中學階段的書面英語教學模式中脫離,面對大學階段英語聽力要求,往往極不適應。因為大部分學生雖然從小學或初中就開始接觸英語,但絕大部分以書面英語為主。此外,中小學階段對于學生英語聽力的專門訓練幾乎處于零狀態。雖然現有的大學聽力教材業已采取了一定程度上的循序漸進的編排方式進行內容組合,但就其內容而言,個人認為還有很多具體環節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靈活掌握,強調或組織學生進行加深練習。下面,結合自身的英語教學實踐,在分析一般意義的聽力理解性質和過程的基礎上,對大學英語聽力策略能力的培養問題進行如下探討。
二、聽力理解理論
1.聽力理解的性質
王守元提出,聽力理解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涉及語言、認知、文化、社會知識等各種因素。G. Brown (1997)就聽力理解的性質總結了以下五點:(1)辨別單詞并記住與該單詞相聯系的意義。(2)理解每一個單詞是如何與語境發生相互作用并為鄰近單詞的意義創造語境;理解一個句子中的基本結構,即哪些詞語構成主語,哪些構成謂語,并理解指代成分所指稱的人或物。(3)既要理解每一個句子在局部上下文中的意義,也要理解該句子在整個語篇的宏觀中的意義。(4)對語篇的理解涉及兩個方面,一是根據語篇的局部語境所提供的知識和背景知識來理解語篇內容,二是對語篇中所暗含的人際、空間、時間、因果和意圖關系作出推理。(5)對于較長的語篇來說,應至少記住其大意,對于較短的語篇來說,應記住盡可能多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與說話者的當前意圖相關的內容。
2.聽力理解的過程和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
Kenneth (1976)認為聽力理解由五個成分構成,并且在順序上,后一個成分總是依賴于前一個成分,即辯音(discrimination)、信息感知(perception of message)、聽覺記憶(auditory memory)、信息解碼(decoding message)、運用所學語言使用或儲存信息(use-or-store message)。聽力理解是通過聽覺器官和大腦的認知活動并運用語音、詞匯、語法和各種非語言知識,把感知到的聲音轉化為信息的過程。
而影響聽力理解的因素有很多。束定芳和莊智象(1996)認為,影響聽力理解的重要因素包括聽力材料的特征、說話者特征、任務特征、學習者特征和過程特征。聽力材料的特征指的是語速、詞匯與句法以及學習者對材料所涉及的內容的熟悉度等因素。因此,教師在選擇聽力材料時,應根據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和認知能力,選擇語速和難度適中的材料,并適當增加背景知識的介紹,以便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材料的內容。說話者特征主要指性別因素對聽力理解的影響,如中等和高級程度的學生回憶非專家男性說話者的發言要比非專家女性說話者的發言更容易等等。 三、大學英語聽力策略的漸進培養
1.大學新生入學后的初期階段。作者認為在這階段應該重點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其學習興趣。Anderson在他的聽力理解三階段理論中指出,感覺記憶中的聲音信號經過篩選,一部分進入短時記憶進行加工處理。但是,短時記憶容量有限。心理學家認為,一般來說,一個人一次只能記8個不相關的數字,或7個不相關的字母,或6個不相關的單詞,留存信息的時間也短,僅有10秒。因此聽音時聽者必須有選擇,即將注意力有選擇性地集中在主要內容、主題思想及上下文內容的關鍵詞上。而根據個人教學體會,學生對課程所學內容的新鮮感是有時限性的,如果在一段時間內感覺不到自身進步時,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如果等學生失去了對該課程的興趣之后再和他談方法、談態度,那根本于事無補。所以,在課程初始,教師首先應向學生闡明聽力學習的特點,讓學生認識到聽力訓練是一個艱苦、漫長而漸進的過程,是沒有捷徑可循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培養其自信心;教師可先采取讓學生先聽單音節詞,隨著訓練相應學生能力的不斷提高,教師可以將語言單位逐步上升到句子或篇章。在聽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英語的語音、語調和語流產生感性認識。
2.逐步培養學生正確的聽力習慣,如:聽力預測。聽力預測是指學生根據書面已知的文字信息,對將要聽到的聽力材料傳達的信息迅速做出判斷的能力。聽懂話語的過程是一個“意義重構”的過程,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的過程,聽者必須運用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常識及背景知識對語音信號進行解碼,再把解碼過程中所獲得的信息在長時記憶中保存,以備此后重建和預測信息。預測和猜測可激發于聽音的開始階段,并貫穿于聽音全過程。可指導學生聽前瀏覽一下該材料相關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據環境、文化背景等對材料做出預測。此外,還應提倡學生養成邊聽邊做記錄的習慣,其重要性會隨著聽力材料長度的增加和難度的提高而日益顯現出來。筆記能力的訓練著眼于學生將來有獨立擔負以記錄為手段的工作的能力。
3.在引導學生熟悉并掌握上述訣竅和方法同時,通過閱讀和基本功訓練促進聽力水平的提高。追本溯源,聽力落后始于英語基本功薄弱。學生在聽力方面常遇到的問題是:“生詞”——關鍵性的生詞會妨礙對句子、段落乃至全篇的理解;“基本語法結構及動詞搭配”——對多種語法結構和常用動詞搭配不熟悉,會造成思維無法跟上聽力所播放內容的語速,其影響往往是致命的。而這兩點都可通過閱讀來克服。因為閱讀和聽力實質上都是一種由速度、記憶、判斷和概括與理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綜合能力,兩者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基本是一致的,閱讀可擴大詞匯量,加深對詞意、語法現象的理解和記憶,擴大知識面,有利于對材料深層次的理解,可訓練思維、理解、概括能力,從而提高收聽理解的速度與準確性。閱讀能力低下,基礎薄弱的學生做聽力只能是“瞎子摸象”,一個詞一個詞的去想、去猜,而完全無法從整句或整篇內容角度去把握。而通過有組織有條理的大篇幅閱讀練習,大腦的處理信息速度和接受信息量都會有長足的進步。慢慢的,學生就會習慣一整句一整句地看或聽文章,而不是一個字一個字地琢磨。這樣不但提高了理解速度,還能夠幫助學生從全局的角度去看待所聽材料,而不拘泥于個別單詞的影響。在閱讀類別中,以泛讀以及快速閱讀的形式最適合用來提高聽力理解水平,訓練中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擴大認知詞匯量和訓練語言的轉換能力;理解與速度并進,一氣呵成,不要頻繁查字典影響思維的進程;閱讀材料與聽力材料深淺程度要保持一致。
4.到三年級下學期這階段,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求職方面,這時不妨可以指導學生課外進行泛聽。首先,對于畢業班學生來說,聽力方面的課時已非常有限,每周兩節的聽力課甚至無法保證學生原有聽力技能不致滑坡,更不用說提高了。學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校外應聘或實習上了,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利用課外時間成為了這個階段的關鍵。凡事有弊亦有利,學生雖然上課時間少了,但是在家里可利用的資源卻增多了。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收聽英語廣播、觀看英文談話節目、欣賞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曲等,使學生熟悉不同地區人士口音的差異以及由于性別、年齡和國別所造成的不同發音特點,擴大相關知識面,培養語感,增強反應能力,達到提高聽力的目的。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英語聽力是一個綜合技能,包括單詞、句子、語篇水平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邏輯思維和概括能力。聽力理解策略能力是人的記憶能力、概括能力、預測能力、語言轉換能力的綜合體,學習者在聽音過程中不僅需要語言能力,而且還需要策略能力,聽力課可以說是一門技能課。作者認為在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其時期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針對性的解決具體問題。聽力教學應該打破原有的“聽錄音做練習”的單一模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信息變為主動捕捉并運用、分析信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力求提高聽力課教學的效果。
[1]王守元,苗興偉.英語聽力教學的理論與方法[J].外語電化教學,2003,(4):51-53.
[2]Shu Dingfang. FLT in China-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4]Widdowson, H.G..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Cooper, M.J.. The use of the LEA method with art in TESL classes[J]. in Notes on Literacy, 1998Volume 2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