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城鄉差異性分析
賴素萍
摘要: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個日益突出的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那就是城鄉之間英語教學存在的差異越來越嚴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來自城鄉的學生英語程度不一、水平參差不齊所致,畢竟,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關鍵詞:英語教學城鄉差異分層教學
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說來就是“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而今,我們教師面對的是層次不一、來自各地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們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尤其是英語教師。但通過研究學習,使我對城鄉初中學生的教學評價產生了興趣,希望通過對他們英語學習方面的差異來進行評價,以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一、調查結果與原因分析
通過調查,我發現我班55人中,有10人從未學過英語,23人學過一兩年,15人學過三四年,另有7人接受過短期英語培訓。他們中大部分英語基礎較弱,成績較好或口語較流利的只占少數。通過進一步了解發現,城鎮畢業的學生相對來說語音語調較好,課堂上更樂于表達,而且筆試成績也好些,遙遙領先于其他地方的學生。分析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地理環境差異。來自城鎮學校的學生,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普遍優于農村,因而筆試和口語水平都要比農村籍學生強。而鄉村學校,由于師資等各方面條件均不到位,僅有少數的小學在四年級時開設了英語課程,有些甚至到了六年級才開設。而有些名為開設英語課程,其實是形同虛設。
2.學習環境差異。城鎮學生的學習條件往往較鄉村學生好,他們家中往往有較多的學習工具,如VCD、磁帶等音像設備及電腦等,因而在無形之中他們就有了較好的學習英語的氛圍及學習方式。
3.興趣習慣差異。
相對于農村學生,城鎮學生愛好看書,他們汲取著書中的養份,這給他們提供了更廣泛的知識面和更扎實的語言功底。而農村學生更好玩,他們更善于思考、分析,因而相對而言,城鎮學生的文科更好一些,而農村學生的理科更有特長。
二、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面對英語成績參差不齊的50多名同一班的學生,教師應該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呢?
分層教學被認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較好辦法。近年來,我進行了英語學科當堂達標教學的實驗,在該實驗中始終堅持層次性教學原則,取得了一定成效:差生轉化,中層生優化,優生發展。具體做法如下: 1.分層備課
眾所周知,備好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要真正做到既備大綱和教材又備學生,使教者有所獲、學者有所得。備課分層首先是學生的分層。學生客觀上存在著差異,所以,我們根據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對學生進行了分層。我把一個教學班的學生分為A、B、C三個不同層次:A層學生為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B層學生為中等生;C層學生為優生。學生的分層使學生程度齊,教學針對性強,教學扎實有效,使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發展學生個性,發揮優生潛能,促使差生轉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當然,我們對學生只作隱性分層,只要教師心中有數即可,不宜向學生公開,避免優生自傲、差生氣餒。其次是教學目標的分層,教學目標的分層設置是分層達標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2.分層施教
課堂上的施教分層體現了對一個教學班的因材施教。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分析判斷能力,采用層次化教學結構,實施因材施教。教師要善于啟發思維,誘導點撥,分層提問,分類指導,分層討論,分層訓練,分層達標。分層提問指教師要善于設疑提問,讓A層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或者直接出自課本上的基礎問題;B層學生回答一般性問題;C層學生回答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分類指導指教師要承認差距,正視差距,利用差距,因材施教。對中上生應授之以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在教學上以自學為主,授課為輔,快進度,高要求,不受教材限制;對差生則以教師授課為主,自學為輔,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達到大綱要求和教學目標;對B層生,給予大量訓練,培養其思維和創造力,要求他們能自己創設情境,自編對話并進行表演或者復述課文、寫英文日記,給予其展示才能的機會。
3.分層測評
分層達標測評是全班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試,它是考查全班學生分層達到教學目標的情況,做到及時反饋與矯正,矯正的目的是使未達標的同學當堂達標。我把測評練習分為A、B、C三層,A層為基礎題,要求全體學生完成;B層為提高題,要求中上生或中等生完成;C層為深化題,要求優生完成。分層測評的目的是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境地,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運用分層教學法,既能尊重個性、體現差異,又能激發活力、促進發展;既能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某些心理障礙,避免學習時“優等生主動,中等生被動,后進生不動”的局面,又能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欲望,使“要我學”的學習觀念轉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程度,從而真正實現英語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