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未知
摘 要:文化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選擇適當的教材、改變思維方式、創造語言環境、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心理素質、采用口語測試法等是進行有效的口語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英語口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說,越細致地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細節,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地使用這一語言。因此,英語口語教學不應只是簡單的語言知識傳授,它必須與其所承載的文化相結合,在這種結合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傳統的英語口語教學,對所學語言國家的風俗和習慣卻不太重視。由于缺乏這方面的知識,我們的學生往往說話不得體。這種不得體比語法、語音方面的錯誤更難被英語國家的人們所接受。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Intercultu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指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習慣得體地、合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語言能力、非語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適應能力等方面。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口語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觀念與文化習俗的差異,對跨文化語言交際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在跨文化交際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防止交際失誤。交際失誤分為語法失誤和語用失誤。語法失誤是說話人在使用語言時沒有遵循語法規則而導致的;語用失誤則使聽話人不能理解所說話語的意義。在跨文化交際中,語法失誤會為交際制造障礙。語法錯誤發生在表層,容易識別并得到運用該民族語言者的諒解;語用失誤則不同,它往往會使運用該民族語言者對說話人的品質產生懷疑。
二、引起跨文化交際失誤的原因
1.缺乏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國的口語外語教學一直強調對語言系統的教學,即強調對語言系統知識、語音、語法及詞匯的教學,忽視了文化的導入,致使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價值觀不了解,從而導致語言運用上的錯誤。例如,由于文化習慣的不同,中西方對“胖”字的理解也不相同。看到一個胖乎乎的小孩,中國人會很自然地說“這胖小子真好玩(What a fat boy)”,甚至會伸出手捏捏小孩的臉蛋以示喜愛。但英語中“fat”一詞卻有貶義。西方人常用“cute”一詞來表示孩子長得可愛,而不用“fat”。
2.缺乏言語交際的環境
傳統的口語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只是簡單、機械地背誦句型,缺乏言語交際訓練,處于被動地位。即使對一些固定的表達形式或習慣用語了如指掌,但一旦真正使用時,也會出現錯誤。比如在接電話時脫口而出:“Who are you?”學生并非不知如何作答,但由于缺乏練習口語的機會,在真正的言語交際活動中就會因緊張、不適應而出錯。
3.缺乏對語體的認識
語言形式的選擇受許多因素的制約。對話雙方的關系,討論話題的內容、背景,交際的方式等都影響對話形式的選擇。Hughes(1989)曾指出:“選擇錯誤的語域,是外國人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最常犯的錯誤。”傳統的語言教學偏重于讓學生死記語言規則,死背離開語境的孤立的句子,結果學生難以靈活地運用語言。在言語交際中,他們往往不注意對方的身份、說話的氛圍和場合,不注意使用恰當的語體而導致交際上的不得體。例如,對熟人、朋友使用過于禮貌的語言,或對陌生人及在正式場合使用過于隨便的表達方式等。
三、口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1.選擇適當的口語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校選用的口語教材過于偏重“固化”的機械性操練,過多強調語言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忽略了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的影響因素,造成了在交際中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不足。因此,在口語教材的使用上應考慮到語言知識、應用知識和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要明確語言技能和文化技能并重的深遠意義。可以采取固定教材與補充資料相結合的辦法,克服教材單一的不利因素。補充材料最好既能包含語言知識的傳授,又能涉及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差異介紹,從而鍛煉學生處理文化差異的策略和技巧。當然,任何教材只能提供給教師靜態的語言素材,教師才是教材的活用者。只有教師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活動,才能賦予教材以生命力。
2.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對跨文化交際有很大的影響。由于中西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不同,在交際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困惑,影響交際效果,甚至造成一些誤解。如中國人初次相識時,會向對方打聽“在哪里工作”、“單位效益如何”、“今年貴庚”、“結婚了沒有”、“孩子多大了”等問題,以表示對對方的關心。而英美人認為這些問題會侵犯他們的隱私權。英美國家的人初次相識時,往往談論天氣、球賽等與個人無關、不會引起麻煩的話題。因此在口語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認識并接受外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是跨文化交際中學會準確、得體交際的前提,是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的關鍵所在。
3.創造語言環境,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交際場景
語言學家Heaton說過:“課堂中的交際越真實,越頻繁,自然環境和課堂環境學習的界限就越模糊。”教師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讓課堂成為學生語言實踐的場所,將語言知識的學習融于語言使用的活動中,使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首先要改變以往口語課僅僅以句型背誦及機械模仿的方式來訓練學生口語的方式,在課堂內加入大量的以學生為主導的練習方式,如對話、角色表演、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為他們提供能夠開口說話的機會。如通過角色扮演,創造模擬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掌握如何打電話、看病、購物等語言表達功能。這種場景教學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深刻,而且一旦在生活中碰到類似語境,學生能從容應對。另外,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英語角活動,以加強學生實際運用的操練。如利用外籍教師的優勢定期舉辦有關文化方面的講座,開設擴大學生文化視野的選修課,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化”等。總之,與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存在著許多優勢。它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讓學生在較為自由的環境中運用語言,學生是信息的主動接受者和反應者,有充分的自由來選擇自己所感興趣的活動,更近距離地體驗文化差異。
4.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并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多媒體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優勢可以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給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和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有利于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同時,它具有語言、畫面、音響三結合的特點,能使聲音和形象相結合,語言和情景相結合,視覺沖擊力和聽覺感染力相結合,可以把社會帶進課堂,學生既可以看到形象的動作、姿態、表情,又能聽到純正的現場語言交際,有身臨其境之感,仿佛置身于外語環境之中,能輕松地進入語言活動的現實情景,而這種真情實感又是語言使用者所必需的。比如《走遍美國》(Family A1bum,U.S.A)是一部聲情并茂的教學片,它圍繞一個典型的美國三代人家庭的生活展開,劇中充滿了理解、煩惱和歡欣等情感,體現出了片中人物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和人生觀,具有濃厚的人情味和雋永的意趣。它很巧妙地體現了“跨文化交際”的特點:細述形形色色的美國生活,使學生通過對美國文化和生活的體驗,學到活生生的美國英語。讓學生置身于這樣的語言環境之中,接觸大量活的交際語言,無疑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語言信息。通過參與復述、問答、專題討論等實際語言交際活動,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根據情景運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網閱讀一些介紹英美文化的文章,觀看英語原版電影等,以促進文化知識更新,豐富其語言背景知識,適應新的交際需要。
5.關注和改善學生的心理素質,激活學生學習口語的態度
自卑、缺乏自信、怕出錯、焦慮是影響學生口語表達的消極情緒。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怕出錯、不怕出丑;要采用輕松、多樣的教學方式組織課堂教學,營造寬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教學內容安排要循序漸進,使學生有進步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師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情感狀態,注意糾錯的藝術和策略,在針對學生的語言表現給予客觀的評價性信息的同時,要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要提供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教師和藹可親的態度,誠摯的關懷和幫助,適時的表揚和鼓勵,善意的糾錯,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口語的內部動機。
6.采用測試法促進口語教學
設置合理的口語考試是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語言測試和語言教學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口語測試對口語教學起反饋作用。測試不但要從“準確”和“流利”這兩個方面來評判,還應考查學習者對目標語所反映的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程度。因為通過對學生進行所學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和英語交際能力的測試,可以找出學生在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易犯的文化錯誤,繼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導入教學。這種針對學習效果而設計的口語測試往往是小型的,隨堂進行的。它選擇某一教學單元中所包含的一個或幾個語言元素或技巧,通過問答、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促使學生進行語言運用,可以進行評分,也可以不評。在每一單元結束前,至少進行一次這樣的口試,這對教師檢測不同教學形式和手段的效果,及制訂后期教學計劃,都是極為必要的。
盡管跨文化交際的口語教學策略還沒有完全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尚有不足之處,但事實證明,重視了跨文化交際,英語口語教學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而且這種教學思路正在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教師在英語口語教學中,一方面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英語思維能力的訓練,另一方面要補充一些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增強學生的語言得體性意識,培養學生從英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事物的能力和習慣,即把表層的文化現象引入到深層的文化結構中,從而達到培養及提高學生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目的。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Heaton,J.B.Writ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2nded)[M].New York:Longman,1988.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文秋芳.英語口語測試與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楊靜林.論英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5).
[7]林莉蘭.大學英語口語教學芻義[J].中國高等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