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說教學法對提高高職學生英語聽說學習興趣的作用
馬旺艷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高職院校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學習興趣不高問題,提出了用視聽說互輔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學習興趣,并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視聽說互輔;聽說學習興趣;課本英語;情景模仿
學習英語興趣是關鍵。中國學生的薄弱環節在于聽說兩方面。如何提高學生的聽說學習興趣是重中之重。沒有語言交流所需要的語境,沒有實踐,只是一味地在課堂上練習課本英語,很難提高學生的聽說興趣更不要說學到地道的英文了。 一、聽說能力是學好英語的關鍵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學習英語的目的也在于此,用詞和句式的正確與否直接體現了對英語文化了解的程度。學好英語必須從聽說入手。但是目前高職學生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現象比比皆是,如何提高聽說能力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難題。英語聽說包括語音、語調、節奏、用詞、句式、思維和文化六部分。首先,對于任何一門語言,語音是基礎,發音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交流的順暢。其次,真實交際中詞匯、習語的運用、失爆、弱化、濁化、重音、縮讀等許多音變形式也是關鍵。再者,語調節奏,則是地道流利表達英語的標志。可以說,達到前三者就達到了與說英語母語的人的形似,倘若又學會了其思維和文化,能夠用美、英等國文化思維則可達到神似的效果。掌握聽說技能,提高英語聽說能力可以使英語不再是死記硬背、死氣沉沉的學問,而成為栩栩如生、靈活多變的實踐。 二、聽說課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現行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從教材選擇、教學環節到教學方法基本上沿襲了大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未形成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實際上是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因而導致“滿堂灌”、“滿堂問”、“填鴨式”課堂教學。處于此環境下的學生們被極大地削弱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進而厭學、怕學、甚至逃學。再加上應試教育的特色,相當一部分學生把考試作為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誤導了學生的英語學習目標。 總是有學生問,“如何才能培養英語聽說能力”?回答不外是:多聽、多說、多練。教師在課堂不厭其煩地按照課本英語進行操練,無奈對真正培養學生們的聽說能力收效甚微。學生反映最強烈的是:知識與實踐脫節,課堂英語與生活英語距離很大。普通學生都有相似的經歷:從初中到大學,至少有六年學習英語的歷史,他們已經有了3000~5000的詞匯量,掌握了基礎的語法時態規則,但大多數人開口難,聽力能力較差,更確切說他們的表達方式、用詞是在所接受的語法規則指導下編造來的,語法正確,但是,英美人士不這樣說。教學中另一問題是,盡管學生按照大綱要求,詞匯量達到3000~5000(有人甚至超過),但他們仍發現在表達時詞不達意,這些都極大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高校聽力教學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在硬件方面,國內的大學可能有較好的師資力量、教學設備,但不可能在學習、活動、交流等方面提供完全的英語環境;在教材方面,同類材料多遍的重復練習,更容易使學生感到疲勞,經常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記憶效果均不佳。在口語教學方面,一成不變的課本使學生無法接觸到生動有趣的語言材料,造成學生口語課不積極,沒有興趣。 三、視聽教學法的理論可行性 以上問題就成為現在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的、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難題。視聽教學法具有系統性和綜合性。視—研究結果表明,“視覺支持能提高聽力理解的程序,說話者的非語言線索和環境線索能幫助學生理解所聽到的內容”;聽—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聽懂說話者的真實意圖、態度、所表達的內容以及相關背景知識的能力;說—英語視聽教學材料大多要求學生對所聽到的或所看到的信息做出及時的、恰當的反應。捷克教育家科緬斯基提出,在教學中應當把“能看見的東西由視覺認知,能聽見的東西由聽覺認知,氣味由嗅覺認知,有滋味的東西由味覺認知,可觸摸到的東西則通過觸覺認知”。直觀不僅是形成感覺形象的手段,而且是保證從具體過度到抽象思維活動的手段。將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聯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就能加速對語言的領悟和理解。我們嘗試性地在聽說教學中使用視聽互輔法,有意識地刺激大腦皮層中相應的視覺和聽覺感知區域,把視覺認解情況和聽覺認知有效地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掌握。作為教師,有責任向學生提供一個更接近本族語的語言環境,讓學生耳濡目染,真正活學,在語言環境中入鄉隨俗,真正活用,達到理解和表達、交流和溝通的目的。鼓勵學生注意觀察,多思考,發現規律,又根據英語教學的特點,采用“情景模仿”交際法,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時間用英語開口同老師交流,鍛煉英語口語的交際能力,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英語學習動機,維持他們學習英語的長時間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