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興趣與互動奏響英語課堂的主旋律
張英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初中生富有好奇心,聽覺靈敏,善于模仿,所以人們認為中學時期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然而,“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學本族語如此,學習英語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學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這樣的好效果,趣味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好方法。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初中生的注意力又較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能集中注意并能持久。而任何實踐活動都是人們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學生學習更是如此。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樂”指的正是“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教案,想方設法以新穎、豐富多彩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用興趣來激活他們的思維,喚起他們的學習注意力,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那么,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有哪些教學手段是行之有效的呢?
一、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作知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學生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不佳。
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心地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談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地道、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課前,可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懂或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
英語有一句諺語說:“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根據教學內容,你可設置一個懸念吸引學生,也可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抓住學生。教學中,不能課本搬家,大聲念一遍,小聲念一遍,就算進行了教學。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觀教具如圖片、掛圖、簡筆畫設置情景。語言總是與情景連在一起的,沒有沒情景的語言,有了情景,學生才印象深刻,聲形意有機結合,學得才有趣,掌握才準確。教師講解忌繁、雜、重(即繁瑣、雜亂、重復),要精講,長則生厭;要變講為提問,因為學生大量的時間是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要在學中用,用中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感興趣。同時,要注意在實踐中滿足學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問題和語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踐。這樣,每個學生都可品嘗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從而情趣大振,熱情倍增。一旦學生出了差錯,不要埋怨、訓斥、責怪,要注意糾正錯誤的技巧,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不受挫折。
一堂課就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不僅要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和發展,也要有一個好的結尾。根據不同情況,下課前可給學生設置一個新的“懸念”,留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放一遍課文錄音,讓學生小結一下課堂主要內容,唱一首歌曲等。
總之,一堂課,始終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興趣盎然。
二、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并不說明在教育過程中一切都是老師說了算,更不是老師可以包辦、代替一切,可以把學生當成“白紙”、“瓶子”、“罐子”,從而將前人積累的文化科學成果移植進去。我們知道,在教育過程中,老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學生。我們在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并不否認或忽視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應該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作為教師進行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因此,英語教學的重點不再是“我們應該教些什么”,而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干什么”,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如教“Pingping’s first Spring Festival in China”時,為了讓學生大膽地說英語,我先用投影儀出示如下問題,讓學生自由發言。
1. Which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 China?
學生一看到這個問題就很響亮地回答:Spring Festival. 這樣課堂氣氛就開始活躍起來了。
2. What do people usally do before the Chinese New Year?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有的同學說:make dumplings, buy new clothes;有的同學說:clean out my house,take down the old pictures and put up new ones;更有趣的回答是:wait for the New Year TV programmes。每一個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有的學生不會用英語就用漢語說,成績好的帶動成績差的,膽大的帶動膽小的。這種教學模式避開了傳統的使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的講解式,使整個課堂笑聲不斷,很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建立合作、和諧、融合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觀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傳統的“師道尊嚴”那種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創造力與稟賦。因此,我們必須建立合作、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1. 合作的師生關系
合作要求教師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強制的手段—訓斥、羞辱、向家長告狀等來強迫學生服從教師的意志。強制性的教育,很容易傷害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反感甚至恐懼,也容易扼殺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就意味著老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過去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強制你學習。”現在的觀念是:“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來吸引你學習。”“吸引”,就是“使他們樂于學習,樂意參加到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教學活動中來”。
2. 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是指師生之間的情感聯系,愛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愛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相當的熱情,對其各方面給予關注,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為如此。愛是將教學中存在的師生的“我”與“你”的關系變成了“我們”的關系。愛使老師與學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靈的溝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快樂,分擔挫折的煩惱。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強勁動力。
3. 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甚至與學生建立起母女般、母子般、父子般、父女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師無話不說、無事不談,達到師生關系的最佳狀態。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關系,同時也是師生雙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過程。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和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一般說來,學生喜歡某位老師,其課堂氣氛就會顯得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油然而生。因此,教師要重視情感的投入,以自己真誠的愛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要通過自己的言行、表情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得學生不怕出錯誤,敢于開口說英語。重視學生情感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護學生的自信心,這對培養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作用。
四、課內外相結合
外語教學應主要放在課內,向40分鐘要質量。但要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次英語課是不夠的,還要大力開展課外教學活動。但這種活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同學,進行適當地組織。比如,有目的地培養骨干,開展英語游戲、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聽力比賽等等。既可各班進行,也可同年級、全校進行。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創造學英語的氣氛,培養學生學英語的興趣,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為英語老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