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
李永清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的方針。中等職業學校的英語教育就要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為核心,提高中職生的文化素養和技能,培養他們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進行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社會實踐能力。
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多數是那些沒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有的甚至初中都沒能順利畢業,文化基礎差、行為習慣差造成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整體素質低下。有一些學生甚至連英語中的26個字母都認不全,也寫不完整。大多數學生沒有好的學習習慣。還有一些學生從心底排斥英語,不喜歡學習英語。因此,學生連基本的英語知識都沒有掌握,那英語運用能力也可想而知了。
一、影響學生語用能力的因素
筆者根據對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不同專業學生的分析,認為影響中職生英語課外語用能力的根本因素如下:(1)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影響了中職生的英語語用能力。(2)語用負遷移影響了中職生的英語語用能力。英語語用遷移主要指的是英語使用者在使用英語時,受本族語和本國文化的影響而使用本族語語用的規則進行交流的一種現象。根據語用遷移的特點,可以分為語用正遷移和語用負遷移兩種。前者是指英語使用者在套用本族語語用規則時成功地表達出了真實的意圖。而語用負遷移則與前者相反。文化是一個關于人們說、寫、執行和感覺的完整而又生動的畫面,它支配著人們的行為、說話規則和會話原則。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很多學生把他們運用漢語的習慣遷移到英語語言語用中,沒有達到語言轉換的目的。(3)理解失誤影響了中職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對談話者話語的誤解,導致了他們在語義或者言外之意兩個層面上的理解失誤,結果會說出一些跟對話內容不相干的話語,聽起來有點怪怪的,甚至讓人難以接受。
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多向學生介紹一些英語語用的原則,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多多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培養和提高中職生的英語課外語用能力,向社會輸送合格的、有一定英語語用能力的技術人才。
二、轉變觀念,提升自身素質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課堂支配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接觸英語的學生在經過將近十年的學習后換來的仍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或“中式英語”。學生體會不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動機是影響外語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把學習英語當成是枯燥無味的苦差事,英語教師對此也是無可奈何。難怪有人感嘆:“中國人把外語教難了。”既然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內都不能夠做好,那么提高中職生課外語用能力就無從談起。
中職教育只有與社會經濟緊密結合,為經濟建設服務,才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將英語基礎課的教學安排放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和整體結構中,使英語基礎課真正體現其學科的價值,這不僅關系到學生成為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還關系到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所以中職學校的教師應該以自己從事的職業英語教育為榮,應該竭盡己力為社會和國家輸送合格的中職人才。
三、樹立文化意識,避免文化缺失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過程中常常會不自覺地照搬自己的文化習慣。因此,在進行日常的跨文化交際中,常常出現理解和信任上的障礙。在教學中,要重視介紹歐美國家的風俗和文化,使學生了解文化差異,正確而得體地使用英語。 在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增強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作為教師個人,要經常閱讀一些時代感強而且較為流行的反映英語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宗教、藝術、風土人情等內容的書報刊資料,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減少文化背景的差異對語言教學的影響。其次,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適時地向學生傳授有關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識。比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聘請外籍教師,利用外教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開設跨文化交際、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選修課,豐富學生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識。
在英語教學中,筆者重視把詞匯、短語和成語的講解和學習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相結合。例如,綠色(green)在漢語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但英美人一提到它,會想到嫉妒(green eyed)與缺乏經驗(green hand)。再如,水產業在英倫三島占有重要位置,以致英國人常用 fish(魚)來表示各色各樣的人,如big fish(大人物)、poor fish(窮光蛋)、a strange fish(怪人)等。相比之下,“魚”在漢語中卻顯得平淡無奇。這樣的比較教學,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因此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英語課外語用的機會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國內不少地區的外商投資環境很好,這就需要一大批不僅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而且有一定的英語課外語用能力的中職校畢業生。中等職業學校的另外一個特色就是:組織學生定期進行校內外的社會實踐活動。而且,學制為三年的中職生往往在第三年的時候,就要在本地企業或者工廠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所以,我們中等職業學校完全可以以社會實踐活動或者實習課為契機,分配一些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中職生到相關的企業,尤其是外貿公司先接受短期的英語能力培訓然后上崗,為外貿公司做一些簡單的文案處理、電話接聽業務、普通業務咨詢,為公司做一些簡單的行程安排和計劃,甚至可以利用網絡郵件和外國人談一些簡單的業務等等。
比如說旅游專業的學生通過在校的兩年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英語知識,校方可以和當地的旅游公司合作,共同培養能夠勝任旅游管理或者導游方面的人才。因為這樣的工作會經常接觸外國人,甚至專門有來自英語國家的旅游團。但是,這些學生的英語課外語用能力還不能夠達到帶團的標準。所以,可以考慮讓本校的英語能力較強的老師帶隊,并且在有必要的情況下對學生進行業務指導。再比如報關專業的學生可以到一些外貿公司做一些跟單的工作。
五、抓好課外閱讀,培養課外語用能力
對于語言學習者來說,課外閱讀是復習鞏固所學語言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和擴充,也是學習新的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獲得一定的語言知識。而且課外閱讀對于一個人語言知識的獲取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課外閱讀量,學生不但可以進一步鞏固他們在課堂內學習到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提高吸收和消化知識的能力,還可以引發他們對現實生活的思考,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更有利于發展和完善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綜合能力。
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應該成為中等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而且學生們對搜集資料的學習策略興趣最大,因為這些活動能讓他們感受自己生命的活動,體驗自我的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為學生創建開放而且自由的學習環境,給他們提供多種渠道,幫助他們獲取新的知識,并鼓勵學生把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到實踐中去。
當然,在短期內絕不可能完成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而是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努力才能達到。這不僅需要老師在課堂上的有意識培養,還需要學生自身無意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