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的五個基本關系
王玉云1 李 力2
摘要: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不管采用何種課程理論,何種教學策略,何種教學方法和技巧,都應處理好英語課程內部的五對基本關系:工具與人文、語言與言語、結構與意義、直覺與自覺、教法與學法。同時這些關系的平衡,不能忽略兩個前提: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的本質內涵和英語教學的基本國情。
關鍵詞:基礎教育;英語課程;外語;基本關系
Abstract:When implementing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whatever theories,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chniques we apply, we should rationally handle the five fundamental pairs of issues in English curriculum: instrument or humanity, language or parole, structure or content, instinct or consciousness, instructing or learning. The balance of the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ssence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English curriculum; foreign language; basic relationship
從2002年秋季開展新課程實驗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發生了可喜的變化。與此同時,人們也面臨新的困惑。
筆者認為,考慮到英語教育在我國整個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應認真思考,切實解決英語課程中的幾個關鍵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概括為:英語課程的本質、目的、內容和實施途徑,或者具體化為英語課程中人文與工具、語言與言語、結構與意義、自覺與直覺、教法與學法等五個基本關系。這些問題的解決,或這些關系的平衡不能忽略兩個關鍵前提: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本質內涵和英語教學的基本國情。
一、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本質內涵
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目的是“使兒童、青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保ā读x務教育法》第三條)
由此可見,中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應是素質型,而不是應用型。其目的是通過一門外語的學習,提高文化素養,讓他們從小了解開放的外部世界,而主要不是培養能用英語與外國人流利交流的專門外語人才。
基礎教育的本質體現在其基礎性和全民性。據統計,我國占適齡人口80%左右受過基礎教育的學生,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繼續學習,只有占適齡人口20%左右的學生能升入高等學校接受專業教育,成為各種、各類專門人才。 [1]所以,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不應忽視為80%沒有機會進入高等學府深造、中學畢業后直接踏上工作崗位的青年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英語語言基本功底(包括語音語調、朗讀能力、拼讀能力等口語基本素質的養成和詞匯、句子的基本結構),增強對英語和英語國家的了解,培養一種外語文化素質,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我國基礎教育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一)英語在我國是外語,不是第二語言
中國不具有全社會通用的英語環境,從教育的角度說,英語在我國只能是外語。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有學者從學習目的、學習條件、學習過程和學習內容等幾個方面,對外語與第二語言顯著差異做過詳細分析。 [2]
首先,英語對大多數中小學生來說,只是一種交流機會極其有限的交流工具。學校開設英語課程主要為讓學生掌握一門有利于個人未來充分發展的工具,而并不是為了到英語環境中生存,或成為專業語言學家、語法學家。
其次,我國的絕大多數學生是在非英語環境下、以教材為手段、在課堂上學習英語,缺乏目的語語言環境的幫助。
再次,我國的英語學習者無論多早開始學習英語,其思維能力都已經遠遠高于其英語理解與表達水平,他們已經不太可能“自然而然”地直接學會英語。對他們來說,借助適當而適用的語言知識,無疑可以讓他們的學習如虎添翼。
而且,由于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是為了融入該社會,所以教學內容往往要求結合日常生活,幫助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困難。但我們的中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是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是為他們以后的發展打下最底層的基礎。因此,在教學內容上則應偏重規范性語言和高頻率的使用面。
(二)我國絕大部分地區英語課程仍采取大班授課形式
目前,即使在教學資源相對集中而豐富的大城市重點中學的實驗班,每班的學生也在50名左右。同一教學班的學生,在知識貯備、行為習慣、學習方式、思維水平、個性品質等諸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面對這樣的大班額,要求教師在選擇材料、組織教學、安排任務時,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等于是把社會、學校層面無法解決的教育組織和教育資源問題轉嫁到了教師身上,這對教師顯然是非常不公平的。而在這樣復雜的學生群體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非常困難的。
而新課程所提倡的、目前國外流行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任務型學習、自主學習、人本主義活動等學習方式,不僅毫無例外地預設了“班小、人少、師強”這樣一個實踐前提,而且每一個學習方式背后實際上都有一整套難以平行移植的、系統的理論支撐。所以,如果在現行大班教學條件下實施這些活動,不僅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而且很難產生預期的效果。
(三)從事英語教學的師資和教學資源存在著巨大的地區差異
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經濟、文化和教育發展極不平衡。英語課程開設情況、師資力量、教學條件、英語教學實際狀況和當地對英語教育的需求都存在著很大差異,導致外語教育發展的極不平衡。如西部貧困地區有大量的縣城,找不到經過正規專業訓練的中學英語教師,學校缺乏基本的語音設備,學生學的都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而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地區則從小學一年級就已開設英語課程,實行小班授課,學校配備有先進的語言教學設備、常年聘請外籍教師任教。
三、基礎教育英語課程的幾個基本關系
基于以上對我國基礎教育階段本質內涵和英語教學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必須處理好以下五個基本關系。
(一)人文與工具
人文與工具的關系涉及英語課程的性質。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在英語課程中其工具性功能與人文特質,有如血肉同構的生命體,相互滲透和融注,共同構成英語課程的基本要素。英語學習的過程不只是知識獲得的過程,也不是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的過程。英語學習的課堂不僅是學生接觸外語的場所,也是學生體驗人生的地方。學生總是帶著特有的經歷、思想、情趣、意志、愛好參與到課堂生活中來。但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個體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語言材料,學生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英語課程既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語言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也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自身的文化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文化熏陶,注重對人性和生命的關懷。
但是,對英語課程人文功能的肯定,不應該讓我們忽略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英語課程主要是工具課程。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有關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等語言工具方面的目標。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借助教材作為語言知識學習的載體,幫助學生學會正確拼讀生詞,了解基本的構詞規律和句型結構;借助工具(語法、詞典)正確理解自己喜歡的某個領域的英語材料。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內容方面的知識,是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外語的因素,而不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比如,英語課程中的情感態度是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 [3]
所以,我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從為學生以后升學,或參加工作之后接受職業培訓打好語言基礎的角度考慮,對英語課程工具性一面的把握應有適當傾斜。
由于對語言課程工具性長期以來的過度強調,現在英語課程的研究中“矯枉過正”地強調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對于外語課程工具論的反駁會有一定的作用,但切忌走到另一個極端,過分張揚英語課程的人文性,導致教學內容的泛化,變相地取消教學內容。
(二)語言與言語
語言與言語的關系涉及英語課程的本質問題。語言由語音、詞匯和語法構成,是用來表情達意的、約定俗成的、完整的符號系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全民性的交際工具。而言語則是人們對那套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的掌握和運用的過程及其形成的結果,包括聽、說、讀、寫的活動和成果。 [4]
語言和言語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語言是從言語材料和言語規則中總結、抽象出來的知識系統,言語是語言的運用過程及成果。它們雖然相互聯系在一起,甚至互為前提,但卻是兩個不同的對象,具有不同的規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它們各有自己的要求、方法和手段。
不言而喻,英語課程總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的。只是語言的教學側重知識,言語的教學則側重技能。技能的養成離不開知識做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以能力養成為目標。語言技能與語言知識之爭也一直是我國外語教學研究的焦點。
從國家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出發,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中用于言語教學的時間應該更多。因為給學生輸入的聽、讀語言材料是作者個人的言語成果,學生輸出(書面作文、口語交際)的是他們各自的言語成果。在英語教學中,學生打交道最多的是個人(作者或學生)的言語行為(聽、說、讀、寫)和言語成果(閱讀范文或作文)。也就是說,英語教學旨在利用他人成熟的、規范的言語成品和言語經驗來指導學生的言語行為。在此過程中,語言的作用是以規則、系統的形式,對學生個體的言語行為進行指導和規范,使學生已有的言語經驗上升到理性水平;并糾正學生的言語失誤、彌補缺漏。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始終伴有大量的言語行為和言語經驗。英語教學,說到底,應該屬于言語教學范疇。
(三)結構與意義
語言結構與意義,或者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是有機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于內容。在英語課程中,言語形式就是人的言語的聲音系統和形態結構,言語內容就是言語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質、文化修養。聽、說、讀、寫的言語訓練過程,也就是言語內容與言語形式相統一的過程。很難想象一個學生在學習“Seeing is believing.”這句話時,只學了“seeing”“is”“believing”這三個詞,“主語+系動詞+表語”這個句子結構,而沒有掌握“眼見為實”這個觀點。這就說明,學習怎樣用言語結構形式來傳達思想的技能,與學習言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本身,是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的。
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英語課程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重視英語課程的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作用也是意義重大的。但是,英語課程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還有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征。而英語課程在品味形式的同時也在理解內容,但它的目的主要不在把握內容,而是學習如何用特定的形式表達特定的內容。所以,英語課堂上即使讀的是哲學文章,也不會上成哲學課;介紹龍卷風的文章,也絕不會上成氣象課。當然,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從雪萊的“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這樣的詩句中感受到溫暖的失意者,英語語言的結構對他已不構成任何理解障礙。但是,我們不能忘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仍然是先掌握英語的外在結構,從結構分析入手,達成對內容的掌握。很難想象在中國的語境下,會有中小學生在不了解動詞“be”的詞義和非謂語動詞用法的情況下,會為“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這樣的臺詞所表達的哲理心情激蕩。對這個階段的英語課程而言,言語訓練的核心任務并不是通過言語活動去學百科知識、去了解人們豐富的思想和情懷,而首先是理解這個言語形式,然后再通過這個言語形式去理解一定的言語內容,最后達到對該言語形式的高度把握。
(四)直覺與自覺
直覺與自覺的關系表征的是英語課程的目標,即:英語課程到底是培養系統的語言知識的自覺分析、解釋能力,還是語言材料的直覺與感知。
所謂語言直覺,就是我們所說的語感。語感是“憑個人的本能對某個語言表達的好壞,其中包括語言表達得體與否、到位與否、貼切與否、精當與否、簡練與否、正確與否,甚至還包括怎么表達才更好、怎么修改一個欠妥的甚至是錯誤的表達等所做出的判斷。” [5]語感的最大特征就是“非自覺”、“非思維”。語感是語言應用能力的重要標志。語感與聽、說、讀、寫能力的結合才能真正體現一個人的語言能力。
在真實的言語實踐中,人們主要是靠語感來產生言語、理解言語的。可想而知,如果每聽、說一句話都要符合所用詞語的理性含義和范疇,以及有關的句法規則,別說中、小學生,就是語言學家恐怕都沒法開口說話,并與人正常交流了。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語感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
重視語感教學也是前面所論證的重視語言結構的教學順理成章的結果。因為語感不過是人對客觀刺激物的主觀感受能力而已。其刺激物必然是內容賴以存在的物質的言語形式。言語形式直接訴諸人們的感覺、知覺,離開具體的言語形式,語感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那么語言知識在語感教學中起什么作用呢?
語感有好壞、高下、強弱甚至正確與錯誤之分,而分水嶺就是理性的語言知識。沒有語言知識參與的一味的語感訓練,學生的言語能力就可能一直停留在純感性的模糊狀態和低級的經驗水平上。 [6]
(五)教法與學法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構成英語課程的實施過程問題。所謂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組成的雙邊活動。所以,教的過程與學的過程是英語教學中的兩個主要環節。一方面,教師的教無疑會影響學生的學。同樣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組織,不同的方式傳遞,對學生的刺激肯定是不一樣的。同時,學生的學也會影響教師的教。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方式、不同的智力和思維水平,都要求教師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讓教學方法主動適應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以產生最大的學習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講,所謂“教法”,就是指導學生掌握“學法”的方法。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強調通過外顯或內隱的方式從情感、態度方面激發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產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動機,培養自信和合作精神。基于這樣的課程要求,再考慮到我國“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研究領域中,學習方式研究的長期缺席,與教學方法的研究相比,在現階段加強對學習方式的研究顯得更加迫切而重要。
首先,從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角度看,凡屬工具,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才能讓它更好地為我所用。而達到準確操縱、熟練運用的唯一途徑,就是到使用它的現場去學。這個學的過程只能由學生自己完成,教師不可能代替。所以,在英語課程的展開過程中,重要的是學的方式、學的策略和學的動機。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翻新、更換,必須建立在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上,才可能有意義。
其次,從語言本身的特點來看,英語是形態語,由詞形變化來表現數、格、體、時、態、式、級、人稱等語法范疇,而詞本身又由詞根、詞綴組合而成。句子的表意功能被豐滿的形態變化所淹沒。因此,英語的語法分析就要從形式分析入手來說明這種形式所表示的意義和內容。而繁多的語言形態,使英語學習必然面對繁多的語言知識、法則和規律,英語學習也就必然要求學生進行大量的、反復的練習。
再次,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語言和語言學習者都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系統內包含了許多相互起作用的部分,當這些部分組合起來后,他們的行為是不可預測的?!敖滩⒉粚е聦W”。 [7]無論我們多么努力地教某一語言形式,我們都無法保證所有學生一定會在某一時間學會這一語言形式。
語言的工具屬性、內在的特征和認知語言學研究成果都要求我們在英語課程展開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上。方法制約效果。只有對學生進行學習的性質、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遷移的指導,才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的學習。
如前所述,對于英語課程的爭執和分歧、各種不同的教育理論,看似針鋒相對,卻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據此,我們只能推斷,超越于英語課程的各種不同理念之上,在英語課程內部,必定客觀存在著一些基本的關系。這些關系即以上我們所歸結的五個對立統一的關系。我們在不同階段對這些關系的不同認識,在把握上的不同傾向,是導致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教師轉變教學行為的重要前提,因此,也是新課程實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1]程斯輝.試論基礎教育的本質[J].中國教育學刊,2004,(1):12—16.
[2]張正東.我國英語教學的屬性和內容[J].課程·教材·教法,2003,23(5):34—39.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22.
[4]王松泉.論語文教育中的四大關系[A].近20年語文教改理論與新課程標準(上)[C].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31—39.
[5]陸儉明.序[A].語感與語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2.
[6]王培光.語感與語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6—157.
[7]桂詩春.外語教學的認知基礎[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4,(37):24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