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到自然成——試析背誦與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
張芬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英語寫作訓練時普遍存在費時、費力、又事倍功半的問題,所以有必要就我們應該如何提高中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問題進行探索。 為解決此問題,我們應當采取有效措施以促使學生消除畏難心理,激發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本文試圖從二語習得理論的角度探討背誦輸入對排除母語干擾,克服英語寫作中的母語影響所起的作用,強調背誦輸入可以有效提高寫作的能力。
一、 理論依據
1. Krashen輸入假說
最佳語言輸入包括四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對策: 一是可理解性 ; 二是既有趣又有關聯; 三是不以語法為綱 ; 四是要有足夠的輸入量 。按照輸入假設,語言的流利程度是隨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地達到。也就是說,通過背誦輸入,英語學習者不僅可以接觸大量的英語素材,加深理解和積累語言知識,而且能學會地道的英語表達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克服母語的負面影響,提高產出性語言能力,即提高寫作輸出能力。而且, 由于我國學生是在脫離母語環境的非自然環境中學習英語, 因此背誦輸入顯得更為重要, 這是一種高效的語言輸入形式。只有大量輸入可靠的語言信息, 在英語語言材料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學習者才能輸出信息, 進行模仿, 形成自然、流利的語言表達。
2. Bialystok的第二語言習得模式
加拿大語言學家Bialystok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第二語言的學習模式, 這一模式由三個層次構成———輸入層、知識層和輸出層。其中知識層由三種知識組成: 顯性語言知識、隱性語言知識和相關知識。顯性語言知識是指學習者意識層中所有關于目標語的語言知識, 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知識, 這些知識存在于學習者的意識層中, 可以清晰地表達出來; 隱性語言知識則指那些內化了的語言知識, 他們存在于學習者的潛意識層中, 往往不為學習者所發覺, 但又支配著學習者的語言行為, 如果一個英語學習者要想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英語, 他必須具備隱性語言知識。學習者的隱性語言知識越多, 語感也就越好。可以說, 正是這些內化了的隱性語言知識在一個人的語言表達中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語言學習者要想學好一門語言, 必須具備一定量的該語言的隱性語言知識, 而隱性語言知識的獲得需要通過大量反復的語言輸入才能達到, 這一點正好與背誦的特征相吻合。因此, 從理論上來說, 通過大量的背誦輸入, 學習者能夠不斷將背誦語料轉化成自己的隱性語言知識, 從而能夠熟練、流利地使用英語, 增強他們的英語語感。
二、 背誦對于英語寫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背誦可強化語言輸入,增強語感
背誦是傳統的學習語言的方法。無數事實證明,教師指導要求學生誦讀、背誦課文,是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課文內容,掌握課本基礎知識的最有效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習寫作必然離不開背誦,因為運用語言有一個從“死”到“活”的過程,“死”的東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會“活”。死記硬背到一定程度,便會“死”去“活”來。背誦可以幫助你最快地找到寫作的感覺“熟讀深思子自知”,古人提倡熟讀精思,一篇文章讀的多了,文章的內容就諳熟了。學習語文是這樣,學習英語也是如此。背誦過的文章,學生印象深,記得牢,對知識的遷移,能力的產生,都有極大的好處。青少年時代,精力充沛,記憶力強,這個階段背誦過的文章,往往終生難忘,受用一輩子。 2. 背誦可避免英語寫作中出現負遷移,強化英語意識
英漢兩種語言在構詞法、詞類、基本句型,篇章結構等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是由于分屬不同語系,它們之間的差異遠遠多于它們的相同之處。英語寫作實際上是語言輸出的一種形式,因此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出現中國式英語。只有母語的語言意識強于第二語言的語言意識,母語遷移才有可能發生;如果第二語言的語言意識強于母語的語言意識,母語遷移就可能會受到抑制。因此一定要重視英語基礎概念與基本技能的學習,基礎知識是學習的鋪路石,知識懂得多而深能加速技能的學習,從而使英語的表達能力提高。母語不單只對英語寫作產生負面影響,它也可能起促進作用,這種促進即正遷移。
3. 背誦可提高英語寫作中的文化意識
語言與文化是共存的,互依的,語言離開了文化也就沒有了生命,任何語言都會受到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文化因素如習俗、思維、心態等的影響。文化負遷移導致的“中國式英語”現象比起語言負遷移所導致的“中國式英語”更具“破壞性”和“危險性”,更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尤其要注意提高文化素養、提高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敏感性。而背誦的潛在影響之一就是加強了文化傳播、促進了文化交流。在背誦過程中,英語學習者了解到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通過不斷地積累,他們的文化意識加強了,他們能更加熟練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寫作,最終達到英語的習得。
三、 背誦是基礎,創新才是超越
背誦對英語寫作很有幫助,名篇佳句背得多了,拿到一篇應試作文自然也就不慌亂。你背不會怎么能在別人的基礎上創新呢?把好詞背會了,放在恰當的句子里,讓句子耐人尋味;把好句背會了,放在好段里,讓好段在好文章里蓬蓽生輝。在熟的基礎上創新,你又何嘗不是一個有創新能力的寫作高手呢?創新才是超越,但創新一定是建立在熟背的基礎上。所以背誦是提高寫作的一個有效途徑。要學好寫作文,首先要處理好語言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條件。如果頭腦空空如也,就根本談不上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只有讀過大量東西,并且有意識地將其中精彩部分儲存于記憶之中才能保證下筆流暢、文通字順。
但西方的教育則重視創新,注重學生在寫作時的客觀性及可靠性;過多的引用背誦的東西會被認為缺少創新,盲從別人。由中國文化所決定的中式思維模式在學生英語寫作中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從某種程度上降低,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學生通過大量接觸目標語,加上模仿練習,培養語感,從而寫出較為地道的英語文章。背誦不是機械記憶,而是有選擇性的背誦,是有意義的記憶。因為機械背誦的結果要么是記憶很快就蕩然無存、了無痕跡,要么是無法活學活用、付諸實踐。在自己寫文章時,應有意識地調用以前的積累,正向遷移,融入自己的寫作,包括語言表達、文章章法、寫作技巧等,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背誦是重要的,但是必須有所選擇,教師不宜要求學生背誦所有課文,也不一定通篇背誦某篇文章,而應當精選重點課文、段落和句子,讓學生背誦。通過有選擇的背誦,引導學生掌握重要知識點的輻射。或背誦的材料先由老師根據學生的水平定出一個較大的范圍,然后由學生自己選擇;或者由學生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此范圍外選擇,教師僅提些必要建議。選材的原則是,難易適當,短小精悍,結構嚴謹,邏輯性強,體裁廣泛,內容豐富,涉及領域廣,用詞準確,語言表達地道流暢,文字優美,思想內涵寓意深刻等。對材料中的語法項目不做任何教學講解。
在學生誦讀的同時,講解必要的語法現象,避免華而不實現象。由于學生在大量的誦讀中形成了較好的語言感覺,他們只需花很少的時間(可能無需思考)就能很輕松地完成課內外的書面作業了,這樣就比較好地解決了“背”和“寫”之間的關系,也為學生的創新運用打下了 鋪墊。
怎樣才能把背誦的東西進行創新超越呢?以下幾個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加以貫徹。通過背誦,學習者會注意到文章的細節、詞匯的搭配,進而熟記成語、固定詞組等英語短語,頭腦中的英語語料庫就會積累著大量不同類型的精彩句段、經典文章,在寫作時就不至于只是對套語的生硬模仿,而是能對精巧句段、優美表達等進行模仿運用,從而“下筆如有神”。 教師也可在學習者背誦原文的基礎上,提供一篇相關的但語言上有若干錯誤的短文,要求學習者辨認并加以改正。這樣,經過提煉、加工、抽象、概括,學習者把背誦內容活化為自己的語言,有效地達到語言內化的目的。當然學生自己的理解與思想才是真正的創新,才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