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啟動——互動——行動”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王忠莉
課堂模式:
“啟動——互動——行動”的“互動式”。
模式解讀:
“啟動——互動——行動”的 “互動式”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是以訓練學生思維為核心,以教師啟動為前提,學生自學為基礎,小組合作為主體,小組交流為保障,實踐創造為目標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它體現“主動→互動→活動→創造”的教學理念,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和合作探究等形式的多維互動來實現教學目標。在此模式中,“互動”合作的形式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本互動、小組互動合作、全班互動合作活動等。在模式構建中,我們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模式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包含著“主體實踐”和“主體認識”兩個層面,形成模式各環節操作的內部結構。“主體實踐”與“主體認識”的反復循環提高了課題研究的力度,挖掘了課題研究的深度,使模式形成了鮮明的特征。其操作如下:
啟動:
1. 激發興趣
教學中,知識客體和現實客體對主體的吸引力越強,教學活動中主體反應就越強烈。這一環節包含著主體實踐與主體認識兩個層面。①主體實踐方面,要做好“呈現問題”的工作,引發學生注意,教會學生觀察,通過“呈現問題”,將呈現的內容(圖片、文字、物體等)轉化為主體的“知識客體”和“現實客體”,使即將展開的教與學的活動更加流暢、和諧。實施策略:重視教師主導作用,根據初中學生認知特點,設計呈現的內容及目標。力求提供直觀的、接近生活實際的、幽默的引人入勝的材料,以縮小主體與知識客體的距離,激發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以最佳狀態參與教學活動。學生可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閱讀教材,然后去思考問題,探求知識。成功的課前“熱身”就好像音樂會的前奏,目的在于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這種“熱身”包括:介紹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社會、歷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別是與我國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歷史地理和風俗習慣資料;教師也可以借助標題討論、圖片評說和生活體驗等方法導入,以此激活與學生相關的知識網絡,使學生產生閱讀欲望。②主體認識方面,要做好“求知導向”工作,激勵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實施策略:重視引導主體根據呈現內容展開思維,同時激發情緒遷移,使教學環節一環緊扣一環。
2. 恰當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和課文相關的電影、歌曲、諺語、故事、圖片、簡筆畫等方式來導入課文,這些做法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前提條件。 互動:
3. 創設情境
這一環節是指學生在逼真的情景中,有意識、有目的地觀察,通過感覺器官作用于知識客體或現實客體,使學生清晰地認識理解表象,產生言語交際的一種向往之情。教學中,通過知識客體或現實客體對感覺器官的刺激,大腦對表象產生能動的反映。這一環節同樣包含了主體實踐和主體認識兩個層面。①主體實踐方面,要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充分觀察、細心體驗,即“感性接觸”,它包括情景創設方法、手段、目的、意義。實施策略:教師必須設計好文字材料、聲像材料、直觀教具等,力求體現知識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激發學生調動多種感官,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參與感性接觸活動。②主體認識方面,讓學生在創設的情景中,在感性接觸的同時,通過大腦對表象的能動的反映,使主體對表象產生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實施策略:讓主體在起初或模擬情景中理解和交流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激發、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設法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交際活動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使他們能積極參與語言實踐活動,調動學習英語的欲望,激發他們運用英語進行表達和交往。這種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了創新學習方式的喜悅,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愉快,為下一步進行交流合作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
4. 合作交流
交流是討論學習個體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合作學習、生生互動來達到難點的破解。同桌學習(pair work)、小組學習(group work)、自由學習(free talk)提供給每一位學生大量的發言機會,面對面地進行思想交流,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大大調動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而達到思維的拓展,能力的升華。
行動:
5. 激情導出
讓學生不局限于機械地模仿,發揮主體的能動作用,靈活、正確地運用。主要策略:讓主體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的積極思維活動,歸納出規則,并利用語言規則,促進理解語言材料的速度,培養學生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規則進行言語交際的能力。引導學生把本節學習的內容和外界的現實世界相聯系,使所學的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學生真正體驗到了英語的重要性。
總之,對課堂模式進行探討,既有利于教師的教,又有利于學生的學,而且對提高中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及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