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學英語詞匯教學
任玉萍
論文關鍵詞:英語教學詞匯教學語境
論文摘要:我國的英語詞匯教學在很多情況下忽視了詞匯存在的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往往是孤立地教詞,以致造成學生的詞匯學習因缺乏語言的文化背景而思維簡單。 許多學生學習英語, “記住”了一定量的詞匯,卻難以得體地運用英語去表情達意進行交際。如何有效地進行詞匯教學研究是目前英語教學領域中一個十分值得重視的問題。
Abstract: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is barely related wit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vocabulary, with the ignorance of the con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m, therefore, it results in students expressing themselves with difficulty on some occasions. It is the issue that how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effectively is reinforced at present.
Key word: English teaching; vocabulary teaching; context
1. 引言
學生語言技能與交際能力的提高,是當今英語教學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提高學生語言技能與交際能力的基礎在于準確理解詞匯的意義,如何有效地進行詞匯教學研究是目前英語教學領域中一個十分值得重視的問題。
語言運用中的負載信息主體是詞匯,而詞匯往往是英語學習的難點,因此,學好英語首先要克服生詞障礙,準確理解詞匯意義,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然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深深感到,由于學生的詞匯量少,難以進行英語交流,閱讀時困難重重,嚴重阻礙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 對英語詞匯教學方法的探索,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英語詞匯教學方法,并實施于英語教學中,必將會收到良好效果。
2. 在語境中,理解詞匯關聯(lián)意義
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只注重詞的字面意義,即理性意義,而忽視了附加在詞匯后面的內涵、情感的和牽涉許多聯(lián)想的意義,直接影響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教師應該既注重詞匯的理性意義,又要引導學生注重詞匯的關聯(lián)意義。詞匯意義大致可分為理性意義和關聯(lián)意義,其中掌握詞匯的關聯(lián)意義是準確理解詞義的關鍵所在。一個詞除了其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義,還有其內涵的、情感的、牽涉許多關聯(lián)的意義,這就是詞匯的關聯(lián)意義。關聯(lián)意義是一種開放的、無限定的意義。詞匯的關聯(lián)意義分為四種類別: 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語體意義(stylistic meaning),感情意義(affective meaning)和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
2.1內涵意義是指通過語言所指示是傳遞的意義 (Leech, 1987: 33), 由理性意義(概念意義)引起的附帶性的意義或關聯(lián)。它比詞匯理性意義(概念意義)更為復雜,它不是意義的基本成分,而是語言使用者的內心所產生的各種聯(lián)想。內涵意義具有不穩(wěn)定性,它隨著文化、歷史和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而變化。如,family一詞在中國孩子和西方孩子心中喚起的感情可能很不一樣。內涵意義不僅隨著時代和社會的不同而變化,而且即使在同一社團中,也會隨個體的不同而不同。如:Cross對不信仰基督教的東方人來說,不過是個“十字形的東西”;對西方基督教徒來說就是耶穌受難、為人類贖罪的象征;對于生活在美國的黑人來說,在心中引起的聯(lián)想就更加強烈、復雜了。
2.2詞匯的語體意義是指由于交際方式、交際場合、交際對象、交際內容等方面的因素,所需要的詞語在其長期使用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文體風格色彩。語體意義分為正式文體和非正式文體,如:The concert concluded with a performance of Beethoven’s 5th symphony;
They ended the concert with Beethoven’s 5th symphony. Conclude 源于拉丁語,常見正式文體;而end是古英語詞匯成分,多用于非正式文體。由于歷史的原因,源于法語、拉丁語、希臘語的詞匯多見于正式文體中。
2.3情感意義是關于講話人或寫文章那個的人對所談事物或人的感情或態(tài)度的意義 (Leech, 1987:33)。通過選擇適當?shù)脑~就可以表達這種意義。具有感情意義的詞可以分為兩類:一為褒義詞; 二為貶義詞。這些詞匯含有感情上的聯(lián)想意義,能激發(fā)別人的情感。如褒義詞可以用來表示贊賞、支持、肯定的態(tài)度能體現(xiàn)說話者或作者對所描繪的事物所持有的頌揚、贊許、肯定的情感,如,famous, brave, kind, determined等; 使用貶義詞則能反應出說話人或作者的否定和蔑視的態(tài)度,如,foolish,sly等。
2.4搭配意義是指詞處在搭配之中所獲得的各種意義。一個詞匯的部分詞義是由該詞之前或之后其他相關詞所決定的。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詞由于不同的搭配能力產生了不同的意義。如,heavy(大量的) rain, heavy(傷心的) heart, heavy(難以灌溉的) soil, heavy(泥濘的) road, heavy(烏云密布的) sky, heavy(浪大的) sea, heavy(油膩的) food,句子中詞語之間的搭配要符合詞匯的語義要求。如,pretty和handsome 都有“漂亮、好看”的意思,但是它們修飾的對象各不相同。盡管有其共同的基本義,在語言環(huán)境中,有時還可以交叉使用,但它們的搭配能力不同,所產生的意義也有所不同:a pretty woman 與a handsome woman 其意義就不同,前者是外表漂亮的女子,后者是儀態(tài)端莊的女子。由此可見,交際中的詞義確定,必須借助于其他一些意義明確的前后搭配,即與幾個詞義已經(jīng)確定的詞相互搭配。(張維友,1999:91) 3.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 正確理解詞匯意義
要想正確掌握和學好一個國家的語言, 就需要對該國的歷史、制度、風土人情有所了解。中西方文化因其地理、歷史等的不同而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自然而然地要反映到文化交流的媒介語言中來。在東西方文化中,對動物所賦予的意義卻有很大的不同,如英語It rains cats and dogs翻譯為下傾盆大雨,但東方文化中,漢語卻不用“貓、狗”兩詞來形容雨之大。She is a cat卻不能翻譯為她是一只貓,應翻譯為她是一個包藏禍心的女人。把“貓”同“包藏禍心的女人”聯(lián)系在一起卻不是漢文化的產物。“詞匯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根敏感的指針”(李麗生,1998),詞匯的理解有時是離不開文化這一大背景的。如:英語詞“inpidualism”譯成漢語是“個人主義”,在漢語中,與“集體主義”相對立,因此英語中的“inpidualism”和漢語中的“個人主義”在各自的語言中卻承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如果在教學中忽視對文化背景的闡釋,學生即使了解該詞的字典上的意義,但在實際中還是沒有真正掌握其真正含義。東西方在顏色指代特征等詞匯中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存在相當大的文化差異。如: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didn’t like going back to work,“blue” 一詞的文化內涵是“令人憂郁的”。 即使都是英語國家的人,某些詞匯的詞義也發(fā)生了變化。一英國作家第一次去美國,在朋友家做客,作家出于對主人熱情招待的感激,就對女主人說道:“You are very homely.”不想女主人臉色大變,美國人理解homely是“丑”的意思,而作家不過是想夸獎她的樸實好客罷了。所以,語言的表達永遠不能脫離文化背景而存在。
4. 從詞源學的角度,了解英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
傳統(tǒng)的英語詞匯教學主要從共時的角度涉及拼寫、發(fā)音、詞類、釋義、搭配、慣用法、相關復合詞和派生詞等方面的內容。然而,由于詞的產生和消失是常見的事實, 并且詞匯的意義隨著客觀外界和使用主體的變化而變化, 因而詞匯和詞匯意義都有著特定歷史時期的痕跡。任何共時的詞匯研究都不能徹底割斷同詞匯的歷史的聯(lián)系。因此, 尋覓具體詞的來龍去脈的詞源教學, 不僅與共時的詞匯教學不相抵觸, 而且能拓寬詞匯教學的思路, 增進學生的詞匯知識, 加深他們對詞義的理解。
人類社會一直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想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詞匯的意義也在發(fā)展變化著,就詞義變化而言,在現(xiàn)代英語中,nice是個褒義詞,跟good, fine同義。但在過去,nice來自于古法語,曾經(jīng)是“愚蠢的”、“傻里傻氣”、“無意義”的意思。教師在課堂講授詞匯時要讓學生了解英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在日常詞匯教學中,必須注重學生了解英語詞匯的發(fā)展變化。
5. 從語義角度,掌握英語詞匯
從語義角度分析,英語詞匯又可分為主觀意義和客觀意義。英語詞匯的主觀義是指人們所持有的看法,具有:“表態(tài)”語義特征,多修飾人(也可修飾物),譯為漢語的“表示出… …”;客觀義具有“使人感受到”的語義特征,多修飾物(也可修飾物),譯為漢語的“令人… …”、“可… …”、“使人… …”。有些詞既有主觀義又有客觀義,如pitiful (主觀義:有同情心的; 客觀義:令人可憐的)。又如 suspicious作表語修飾人時,含主觀義: He is suspicious. 意為:他好猜疑,而不是“他可疑”;修飾物時則帶客觀義:His words look suspicious to me. 意為:他的話可疑。有時介詞也有主客觀義之別:It was a useful lesson for him. 介詞for 常表示客觀義,從客觀上說,這對他是個有益的教訓。而:It was a useful lesson to him. 介詞他to 常表示主觀義,從講話者看法上說,這對他是個有益的教訓。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要重視英語中的詞匯在意義上的語義特征。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也要重視和利用這種語言的特殊現(xiàn)象,不僅能幫助學生較好地掌握英語詞匯,而且也能鞏固學生對詞匯的記憶。
6. 從英語詞匯的形態(tài)結構,擴大學生的英語詞匯量
在英語教學中,加強英語構詞法的教學對擴大學生詞匯量十分必要的。詞根是詞匯的基本含義,前綴常常改變詞匯的意義,如:形容詞前加前綴un-, in-, im, ir-, non-,dis-,a(an)-,de-等構成反義詞,如,important-unimportant。在名詞前加前綴uni-, mono-, di-, bi-,tri-, poly-, multi-, semi-, hemi-, milli-表示數(shù)字的變化;如, unicycle, bicycle。在名詞前加pre-,post, fore表示時間的變化, 如,prehistory, postdate, foretell。后綴即改變詞匯的詞義,也改變了詞匯的詞類。形容詞加-ness,-ity構成名詞, 如,carelessness。在動詞后面加后綴-ment, -ation, -ion, -tion名詞,如,excitement,action。名詞后面加后綴-al和-ous構成形容詞,如,national,dangerous。在形容詞后面加en構成動詞,如:darken, soften, stiffen。學生了解這些詞匯的構成特點后,即使遇上不認識的詞匯也能根據(jù)前綴和后綴,準確地把握其詞匯意義。
在日常英語教學中,還要重視詞根教學。詞根是英語單詞最重要、最基本的詞素,是英語詞匯的核心部分,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抓住詞根,然后在詞根的基礎上加上附加部分,這樣,通過一個單詞的學習便能發(fā)散出很多詞匯,形成一個詞匯群,使詞匯記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claim有要求,聲稱的意思,如果把它作為詞根,會衍生出declaim(慷慨陳詞),exclaim(驚呼,驚叫),proclaim(公布,宣告),acclaim(歡呼)一些與說話有關的單詞來。學生如果能掌握住詞根的意思,那么在此基礎上來記憶其他相關英語詞匯,這既能降低英語詞匯的記憶難度,也能提高掌握英語詞匯的效率。
7. 結束語
英語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基礎, 詞匯教學的技巧和原則不勝枚舉。但是在英語詞匯教學中, 教師若能從語義學、詞源學和構詞法角度進行英語詞匯教學,而且在分散于各課的詞匯教學中注意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將會事半功倍、卓見成效, 從而對大學英語的整體教學狀態(tài)產生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