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主導作用
陳海平
論文關鍵詞:教師;語文教學改革;主導作用
論文摘要: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通過分析當前中學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善于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善于運用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和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
新的課程改革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特別的課堂教學沖破了僵化固定的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活力。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語文學科又是中等教育的基礎課程,它不僅要培養學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語言和文字.而且要通過這個工具為學好其它各門科學打下良好基礎。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語文教育還存在很多未清除的遺留問題,一是還未徹底改變教學巾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二是“灌輸式”教學方式仍然存在,教學手段過于單調;三是語文實踐的量少.內容死,面窄.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而要徹底清除這些遺留問題,語文教師主導能動性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
1發揮主導作用.要善于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一般而言,啟發式作為一種根本的教學方法,主要指教師存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課型和學生特點,采取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究新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式的實質在于強調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語文教學作為一種傳授新知、培養能力、提高學生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徑.在實踐過程中老師更應該強調和研究啟發式教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設疑是教學中激起學生求知欲望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學生通過質疑、釋疑,解決了矛盾,就能從未知到已知,從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從而不斷地獲得新的知識。因此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主要應從設疑著手:首先要把握好疑點:其次把握好提問的度;再次,設疑的內容要講求技巧。
2發揮主導作用.要善于運用創新性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指課堂教學的設想和規劃。傳統的課堂教學設計.過于強調預設性,而忽視課堂的開放性和生成性。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僅重視課前預設性,更重視課堂教學的創新性,因為教學本質就是一種創造,一種藝術。但是,如果沒有好的課前預設,就不會有好的課堂創新,如果沒有好的課堂生成和創造,就不會有精彩的課堂。搞好中學語文教學改革,需要搞好創新性的教學設計.需要語文教師研讀課程標準,建立起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的對應關系,需要確定好課堂教學目標,設計好教學情境、教學環節、探究問題、教學方法、課堂活動等。也就是說教師在授課前,對教學內容必須做出科學地規劃、設計、假設,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安排好一個科學、完整、有序的教學程序。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性設計,才能為生成新的課堂資源奠定基礎。 新課程強調:“教師不是教科書的執行者,而是教學方案的開發者?!闭Z文教師對語文課程要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對教學內容要有宏觀構想的意識和水平。對教學方案要善于開發和創造,善于開發教學資源,善于從宏觀上考慮并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環節,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
同時,一節好課離不開教師匠心獨運的教學環節設計。因為課堂教學,強調結構性、程度性,教學推進過程是由一個個相互銜接的教學環節構成.教學環節反映著教學發展各個階段彼此有規律的交替和銜接。所以,一位好教師要力求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思考巧妙地蘊含在教學環節之中,善于設計出起伏變化的、不斷延伸拓展的教學環節,使教學內容成為層次分明,合理有序.銜接緊湊,過渡自然的教學整體.使學生在各個環節的學習目標中更有針對性地獲取知識、技能和能力。
3發揮主導作用.要善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革命.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教育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發展空問。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因此,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主導作用的發揮還反映在自身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較慢的創新能力,不斷地學習、接受和使用現代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會給語文教學改革注入無限的生機。
同時,網絡是延伸的課堂,網絡教學是未來教學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無論是在資源共享、情境的創設還是教學的過程、方式或方法上,都有著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和先進性。我國的網絡教育及相關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目前還缺乏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學習能力.所以引入和強化控制機制是很必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發揮主導性作用,逐漸引導學生由外部控制下的學習過程向自我控制下的學習過程轉變,讓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索的過程.讓網絡學習成為課堂學習的延伸,成為學生終生學習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