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性學習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嘗試
趙秘霞
摘要:研究性學習是近年來教育改革的熱點,它是一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的新型學習方式,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探討了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及注意事項。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英語課堂教學
一、引言
研究性學習始于美國,由英語“Inquiry learning”翻譯而來。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題目,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英語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我國著名外語教學法專家王才仁指出:教學的實際是交際,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交流,師生是平等、合作、互動的關系。
二、研究性學習與高中英語教學
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合作的意識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協調統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習的能力,以此提高學習效率。
1、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灌輸者、傳授者變成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引導者,這與研究性學習主張的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輔的重要觀點是一致的。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去做事,而不是為他們做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學生通過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最后解決問題。教師要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體現他們是學習的主體,而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培養。所以我認為,“學”是在“教”之下的“學”,“教”是為“學”而“教”。
2、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高一英語新教材Unit 4《Holidays and Festivals》教學中,我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信息,做成英文小報和Powerpoint作品。為完成任務,學生們要學會網絡搜索,并將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這一環節有助于培養學生迅速獲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將自己的作品在全體同學前展現,學生在對語言感知和語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操練交際,這是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學生與學生之間大量的用英語進行的交流,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是他們活動的參與者。課后要求學生就“春節”和“圣誕節”作比較,這是對課文內容的拓展,學生在對春節和圣誕節的比較過程中,能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這也是學生實踐創造的過程。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新教材高中英語課文題材廣泛,有天文、歷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說、傳記等,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求知探索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4、利用現行教材,滲透研究性學習,深化教材內容
以高二教材Unit 9《Saving the earth》為例,談一談英語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本單元圍繞污染和環保展開的,因此首先可通過討論文章內容使學生知道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環境受到很大的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污染的威脅,那么有什么辦法治理這種污染、我們應擔負起什么樣的責任就是研究性課題了。
三、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注意事項
1、研究性學習是“學習”而不只是“研究”,它和“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形是“研究”,實是“學習”。
2、開展研究性學習應“重過程,輕結果”。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學習,在學習中體會生活,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品質,豐富學生參與的內涵與參與能力,只要有參與研究的過程就是很好的。
3、不能忽視對傳統知識、基礎知識的教育,畢竟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況且“傳承”是“創新”的前提。
4、注意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和團體意識。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高中英語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獲取語言知識、進行語言實踐、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會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思想道德水平。
1、《中小學外語教學》.www.fanwen yangben.com,范文樣本寫作范文學習。
2、孫員清 主編《高中研究型課程導師指導手冊》.上海科技出版社。
3、向晶 謝利民《英語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