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跨文化交際與高中英語教學
王榮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能力高中英語教學
論文摘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學生正確的語言形式,還要向他們傳授文化上的差異,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從而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這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溝通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跨文化’,實質上就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不具備目標語社會集團成員所具備的那些知識的情況下需要突破自己的知識網絡,向目標語社會集團成員學習新知識。”【1】不同的語言代表不同的文化,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常常會因為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而產生誤解。所以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應該重視文化教學,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在課堂教學中逐步讓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1.文化背景不同,導致詞語內涵及感情色彩方面的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同樣,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一定要注意特定文化內涵的詞組。例如英語中“adult book”不是“成年人用書”,從文化內涵上講,是“色情書籍”的代名詞;懂點兒英語的中國人介紹自己的愛人時用“lover”一詞,外國人對此頗為驚訝,因為“lover”表示“情人”;在美國,總統夫人和州長夫人常被稱為“First Lady”【2】(“第一夫人”),有人認為外國人比中國人開放,竟然有“第一夫人”,說明還有“第二、三夫人”。實際上,這樣的誤解都是由不同的文化差異造成的。總之,文化背景不同會導致詞語內涵及感情色彩方面有很大的差異。 2.思維習慣上的不同,導致表達方式上的差異。 文化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也不同。如在地名排列順序上,漢語是由大到小,而英語是由小到大,“中國北京”譯成英語是“Beijing China”。漢語中姓名的表達方式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英語則相反。東方人的思維方式是歸納、思辨型的;而西方是演繹、邏輯型的。 3.傳統習慣的不同,導致價值觀上的差異。 西方的個人主義(Inpidualism)強調的是個人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無貶義。而中國人心中的“個人主義”是指自私自利,與集體利益對立,含貶義。所以教師應逐步讓學生從點滴的文化滲透來感知東西方價值觀上的差異,避免英語交際上的錯誤。 4.社會禮儀的不同,導致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文化背景不同,導致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社會禮儀,以下簡單介紹高中英語教學中所涉及到的中西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①問候:英美人見面互相問候“Lovely weather, isnt it?” “Hi, how are you doing?”,而中國人見面喜歡說“你吃了嗎?”“你去哪兒?”假如用中國人的問候方式去和西方人打招呼,會被誤認為你要請對方吃飯或干涉他人隱私。中國人第一次見面,為了表示友好,往往會詢問對方的職業、年齡,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西方人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②打電話:中西方在打電話時也存在一些習慣用語上的差異。如:不能說“Who are you?”(你是誰?),而應用“ Who is calling (speaking),please?”等。 ③彼此的稱呼語:西方人經常在被稱呼者的前面加上稱謂語(title),如Mr.(用于男子),Miss(未婚女子),另外還可以直呼某人的職稱或頭銜,如Professor(教授)等。但有些中國學生經常錯誤地稱呼“Teacher Wang”等,實際上,teacher(教師)是一種職業名稱。在外國人眼中這樣的稱呼是不禮貌的,應稱為“Sir×(先生)”等。 ④對長輩的稱呼:中國人對長輩的稱呼很具體,如:爺爺(fathers father)、外婆 (mothers mother)等;而西方人比較簡單,僅用grandpa代表爺爺和外公、grandma代表奶奶和外婆、uncle(男)和aunt(女)代表和爸爸媽媽平輩的長輩。 ⑤社交禮儀:在學習了《英語必修4》Unit 4 Body language的課文后,不難理解,由于不同國家的社交禮儀不同,從而導致相互之間產生了很大的誤會。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當中國人向朋友贈送禮物時,喜歡說“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而西方人喜歡說“This is my best gift for you. I hope you can love it.”(這是我給你最好的禮物,希望你會喜歡);在告別時,中國人喜歡說“很抱歉占用你這么多時間”,而英美人卻說“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感謝你使我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西方人聽到中國人如此謙虛,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2012淺談跨文化交際與高中英語教學第11期⑥餐飲習俗:在中國,宴席只有一種形式,筵席要用圓桌,大家團團圍坐,相互敬酒,相互讓菜,主人為了表達自己的熱情,會用筷子往客人碗里夾菜;而在西方,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隱私,絕不會堅持勸客人喝酒或往客人碗里夾菜。西方流行自助餐,他們將所有食物都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可以隨意走動,這種方式便于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⑦時間觀念: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在生活中他們往往對時間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⑧禁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社會現象,民族不同,禁忌的內容和形式也就不同。如英美等西方國家禁忌的數字是13,賓館里沒有13號房間,重要的活動避開13日;而中國人則認為6代表“順”,8代表“發”,4是不吉利的數字,與“死”諧音。 ⑨宗教信仰:大多數西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他們中很多是虔誠的基督教徒,每周都要去教堂做禮拜。而許多中國人信奉的是佛教,寺廟的身影隨處可見,供人們燒香拜佛,祈求平安。
這些都是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經常出現的中西文化方面的差異。在教學中應逐步滲透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盡量避免中西方文化交際沖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 1.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 教師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起著關鍵的作用。在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高中英語教學比較注重語法、詞匯等講解和訓練,形成了“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的局面。所以,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從跨文化教學入手,通過西方文化的逐步滲透,慢慢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2.教師應挖掘教材,精心備課 ,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逐步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為了有效平衡“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筆者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了跨文化教育: ①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影、動畫、互聯網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現代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有效的提高和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熱情。比如在教學《英語必修3》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時,可以讓學生觀看原聲電影“百萬英鎊”,潛移默化地傳遞西方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中節選的影片對話,從而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②在進行閱讀教學中適當地融入文化差異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英語文章的能力。 比如在進行《英語必修3》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課文教學時,教師給學生分組布置作業,讓他們通過書籍、報刊、網絡等多種渠道了解不同的西方節日,第二天進行3分鐘的全班總結交流,這樣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通過對西方節日的了解,培養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③通過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交流,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在進行《英語必修3》Unit 2 Healthy eating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吃過“麥當勞”“肯德基”的學生告訴大家他心目中的 “fast food”;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以“中西美食文化節”為主題的Party,讓學生自己動手制做中西方傳統食物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很自然地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非語言交際是指除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交際行為,它主要通過體態語,諸如手勢、面部表情、視線接觸等來實現。”【3】多數專家認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只有35%左右是語言傳遞信息,其他都是通過非語言行為傳遞的”。【4】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代表著“冷靜”和“深思”,而西方人對此頗感不適應;他們在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此來表示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4.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及網絡資源進行跨文化知識教學。 互聯網上有許多以英語為載體的信息,教師可以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如在進行《英語必修1》Unit 3 Travel journal、《英語必修3》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的教學時,使用多媒體視頻來簡介西方國家的地理概況,教學效果非常顯著,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西方國家的基本情況。 5.引導學生有效利用網絡等媒體廣泛地接觸西方文化資料。 21世紀是信息網絡時代,教師要鼓勵或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原版電影、錄像等音像資料。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了解許多與英語文化有關的語言和非語言交際規則、交際模式。學生對文化差異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6.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外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引導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逐步達到“優化學生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5】的要求。 7.逐步提高學生母語(漢語)的基本功。 “漢語的基本功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基礎,逐步增強學生漢語語言的功底,培養他們多讀課外書籍的習慣。”【6】有了這樣廣博的漢語文化背景知識,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可以比較順利地進行跨文化知識的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東西方文化差異。 三、高中英語跨文化教學過程中的體會 1.教師應該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要只是為了在高考中取得較好的成績,而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過程中的度與量。 2.教師應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只要學生擁有了學習的熱情,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地獲取知識。這樣可以慢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逐步滲透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教師應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形成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說明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英語教學也是如此。教師不能總是抱怨學生的基礎知識差、成績不好等,應該從不同的角度學會去欣賞學生。這樣建立起來的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 4.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參與活動,從活動中尋找樂趣,真正從心理上排除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恐懼”。 有些學生害怕背單詞、學語法、做練習等,甚至部分學生達到“談英語色變”的程度。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組織各種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逐步形成“在做中學”的良好學習氛圍,這樣可以慢慢從心理上排除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恐懼”。 綜上所述,在英語教學中只注重語法和詞匯而不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講授,猶如只讓學生抓住了外表,而沒有領會其實質。二者兼顧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把握,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英語語言能力,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