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優化分析
余鸝
一、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狀況的調研、分析
近三年多來,我一直在關注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通過聽課后的統計分析,我發現在第一學段的閱讀教學中,識字寫字教學任務被極大弱化。具體表現如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底線失守
從上組數據中可以看到“初讀底線”的嚴重失守。小學語文第一學段一篇普通的課文,要求“會認”的生字少說也有十多個,要求“會寫”的字還有七八個。這些生字出現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使得整個語言環境充滿了陌生感。在這樣一個陌生的語言環境中,大部分孩子在頭幾次讀課文時,更多的是瞻前顧后、誠惶誠恐,遇上不認識的字就得耽擱,借助拼音拼一拼,然后才能繼續讀下去。試想,在這種情況下開講,讀正確、讀通順還是一大問題,又如何談得上品詞酌句、感悟思考呢?
(二)“字詞教學,復現鞏固”單一缺時
或許受到漢字是“音、形、義”統一體的影響,教師在教每個生字時,都從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引導學生逐一分析、理解,沒有因“字”而宜。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求認識的字,只要求認識,在課文里認識,放在其他語言環境中也認識,不要求抄寫、默寫。可是有不少教師在教學時拔高這個要求,對要求只認識不寫的字也讓學生分析字形,書空,組詞造句,把“認識和學會”用同一個尺度來衡量了,沒有因“度”而宜。
識字方法單一,只是讓學生看著字,自由發揮地用上“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識字。這樣的生字教學有效度到底如何是值得懷疑的。沒有因“式”而宜。
集中識字的平均用時是4分鐘,如果一篇課文中要學的生字是8個,也就意味著一個生字只用了30秒鐘的時間進行學習。學習生字詞用時如此吝嗇,怎么能保證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中心任務呢?沒有因“段”而宜。
(三)“仿說仿寫,設計練習”四處開花
這表現在根本不管課后的習題安排,語言訓練點在3處以上的課占了94.9%。一節課中總是想盡辦法尋找課文的補白處,或者是詞組訓練,或者是句式訓練,遍地開花,哪個訓練點都不能很好地落到細處,落到實處,不能做到一課一得。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難以落實
多數課堂和高年級的語文課堂如出一轍:讀一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講了什么;掘地三尺地感悟再感悟;補充資料拓展再拓展……識字寫字的中心任務已被分析感悟所替代。指導朗讀時有的只是理性分析,熟讀成誦不能在課堂落實,而是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一項家庭作業,使得孩子談“背”色變。
(五)“當堂寫字,當堂點評”假象連篇
課堂上指導1~2個生字的書寫,并當堂完成,這似乎已經成為共識。但是,一篇課文一般都會有6~8個要求會寫的字,這樣一來,第一課時只學習了一兩個生字的書寫,那識字、寫字任務豈不是都集中在第二課時了?這樣的課時安排顯然是不合理的。仔細想想,“重視讀寫,當堂完成”可能只是一種假象。
二、改進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建議
(一)不縮減課時,要依標施教
仔細研讀語文課程標準能發現,只要念好“識(識字)、寫(寫字)、讀(讀書)、背(背誦)、趣(興趣)、習(習慣)”這“六字訣”,就可以說抓準了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
高年級語文教學可以倡導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但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尤其是一年級,切不可隨意縮減課時,而要把握好每個課時的教學任務,實打實地認好、寫好每個字,熟讀成誦每篇課文,做好每個知識點的梳理和積累,扎扎實實地打好學習語文的底子。
1.注意幼小銜接
低年級閱讀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幼小銜接,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在導入環節就動足腦筋,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語文。當然,采用游戲、比賽等活動教學形式時要講究效益,要逐步引導學生把興趣點從學習形式轉向學習內容本身。
2.把握低段要求和教學規律
于永正老師一直以來就主張,一篇課文首要達成的目標就是每個學生都能把課文正確流利地朗讀出來。張慶、高萬同老師也常說,閱讀教學要“強化初讀,延遲開講”,還說“課文不讀熟不開講”,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是基礎,是一項“保底工程”。
還要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應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人文內涵,避免孤立地抽出一些詞句作過細的分析。教師要遵循“整體—局部—整體”的規律,帶著學生在文本里走幾個來回,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詞句理解到位。“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很好地揭示了第一學段閱讀教學中字詞句教學的規律。
3.認讀理解宜多管并下
教學生字詞,對音、形、義各方面要有所側重,不宜逐字逐方面一一強調。另外,教師還應該在識字教學策略上下大工夫,通過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培養學生多思維多角度地識字記字,多渠道滲透漢字文化。常用識字教學方法當然有很多,如整體識記法、結構分析法、加減更換法、聯想識字法、猜字謎識字法、編兒歌識字法和字理識字法等。
(二)不拔高要求,要訓練有度
不拔高識字、寫字的要求,要求會認的字一般來說不需要分析字形,組詞造句,更不要求抄寫;不拔高語言訓練的要求,要求仿說就不要安排仿寫,要求仿寫詞語就不要安排整個句子的仿寫;不拔高朗讀背誦的要求,要在課內增加讀書時間,千萬不要把讀通讀順、熟讀成誦的任務移至課外來完成,嚴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1.安排復現,鞏固字詞
低年級語文教師應具有這樣識字教學的強烈意識——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復現生字。在談話揭題中,在了解課文內容中,在不同層次的閱讀中,在課后小結中……使學生與生字頻繁地親密接觸,讓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比翼雙飛。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我是什么》一課時,中途以課間操形式安排了前半節課所學生字的復現。環節如下:
師:小朋友真能干!小水珠寶寶可高興了,它叫我獎勵你們做一節課中操,聽好音樂,打起節奏,讓我們一起來! 上面兩個口/下面兩個口/中間一只/小——花;—狗——/機器的“器”/
有人家里/著火了/火災的“災”/
雨點就像/包子大/冰雹的“雹”/
禾苗有了家/莊稼的“稼”/
伸手會做操/有水能洗澡/遇火就干燥/著急暴躁/跺——跺——腳——
前半節課學習了“器、災、雹、稼”四個生字,還區別了“操、澡、燥、躁”四個字,課上一半停一停,消化消化,師生一起做做課間操,一個個小字謎合著節奏拍拍讀讀,動手動口又動腦,多有趣呀!
2.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朗讀是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的重點,要增加讀書時間,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些課文還要讀出感情,但不要讓學生多講應該怎么讀,難讀的地方教師應當示范。要多背誦和復述,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逐步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引導學生在讀中體驗、感悟,適當交流閱讀感受。
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時,教者整節課都帶領著孩子讀生字、讀詞語、讀長句、讀課文,前前后后是這樣安排的:課始自由朗讀,把課文多讀幾遍;課中同桌互讀;練讀長句,注意正確停頓;教師帶領孩子串讀全文;聽教師范讀課文;師生配合,分角色朗讀課文。整節課,“讀”,無處不在;“讀”,從始至終。這樣一來,詞語讀熟了,長句讀通讀順了,整篇課文也讀了很多遍了,熟讀成誦基本八九不離十了。
3.課后練習,合理滲透
人教版語文第一學段教材在課文后面多次安排了“讀讀說說”“讀讀想想”“讀讀寫寫”等形式的練習題,為孩子在起始階段學習書面語言表達提供了符合兒童年段特點的內容。所以,教師要認真梳理教材,用好課后練習題,有機地融合到教學過程中,把“仿說”“仿寫”精彩地開展起來,切實做到“一課一得”。
細看課后的練習題能發現,從仿說到仿寫,從仿詞到仿句,從仿句到仿說句段,教材安排了清晰的訓練序列,符合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
比如:
第一冊有一課讓學生仿說詞語:
青青的、白白的、()、()。
第二冊有一課讓學生仿說詞組:
青青的假山——青青的()
綠綠的草坪——綠綠的()
第四冊有一課安排了學生仿寫:
嘴巴大大的——()
身子瘦瘦的——()
從這3次內容的編排就可以看到一條暗線:先說好疊詞式的形容詞,再學會與名詞搭配來說,最后落實到寫,且要求和名詞搭配時前后順序要有變化。通過這樣幾個階段的遞進式訓練,學生的言語能力自然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當然,教師也要研讀文本,找準課文中的語言訓練點,自己設計練習。
比如《稱贊》這篇課文,課后有這樣一道練習題:一個比一個好——一個比一個()。“一個比一個好”看似簡單、明白,實則它是“稱贊”的具體內容,也體現了“小刺猬善于稱贊、善于發現他人優點”的品質。一位教師在教學中就機智地抓住這一處,有了這樣精彩的設計:
“排排隊”——一個比一個好指的是哪個比哪個好?
“換換詞”——不改變“好”的意思,換個詞來說一說;
“讀一讀”——指導朗讀;
“比一比”——比一比做好的小板凳,相反的排列又可以怎么說,學習使用“粗糙”一詞;
“說一說”——面對小刺猬摘回來的蘋果,小獾又會怎么使用“一個比一個()”的句式來贊一贊小刺猬呢?
這些環節的安排使學生真正明白了“一個比一個好”的意思,并舉一反三地加以運用。以此為切入點培養說話與思維能力顯然是非常有效的。
(三)不煩瑣分析,要當堂作業
低年級的語文作業以單項作業為主,重在詞語的理解、積累和運用,課內書面作業的時間一般不少于8分鐘,低年級不布置課外書面作業。
教師要堵住煩瑣分析的路,為當堂作業、當堂評改留足時間,確保課內有8分鐘左右的書面作業時間。
1.書寫生字,先緊后松
寫字指導和反饋應在課內進行,防止對只要求認的字提出寫的要求,減輕學生的寫字負擔。一次抄寫生字的字數和遍數不宜太多,一般每個字寫3遍左右,爭取一個比一個寫得好。
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生字書寫在兩個教學課時中要合理分配,提倡先緊后松。一般來說,第一課時宜完成“要求會寫生字”一半及一半以上的書寫任務,第二課時安排復習鞏固,再學寫剩下的為數不多的生字,這樣的安排比較合理。切不可一課時上完后只寫1~2個生字,做做樣子。
2.其他作業,穿插完成
教師要加強備課環節的研讀,提倡以其中的一道或幾道習題為切入點,與目標訓練點連貫成一條合理的思路線,借助這條線,推進整個閱讀教學面的有效達成。即總體操作策略可概括為:“以點切入,連點成線,借線成面?!迸_成“低年級不布置課外書面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