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雙基”的解決路徑
佚名
在改革之初,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把目光投注到課堂形式的變換(這似乎也是一切改革的首選之路),而忽視了一些基本的東西,比如:最最基礎的“雙基”正在其列。時下,不少公開教學就凸顯這一問題,甚至一些隨堂課也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使得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熱鬧有余而內(nèi)里不實的虛浮現(xiàn)象,讓聽者深感虛華浮躁,進而產(chǎn)生對這一堂課學生到底干了些什么學了些什么,實質(zhì)應該干些什么學些什么的困惑。
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即使是形式,變總歸比不變強得多。這話固然有一定道理(僅限于改革起始階段),但我想,我們的新一輪課改落實在課堂上,絕非從形式上簡單、機械、幼稚地為了改革而盲從。因為此次畢竟還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基固本是其重要任務之一,在此階段無論怎樣,“基礎”二字是不應該脫離的。至于何謂“基礎”,諸君自明其道,自曉其理,無須多言。那“基礎”何來?是不是我們就這么一“改”,學生的基礎就會自然產(chǎn)生了呢?答案不言自明。我想,如果丟掉了基礎,某種意義上說就等于忘記了教學的“根本”,一個沒有“根本”的改革,試想它的前途會是怎樣的呢?
因此,我覺得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雙基”不可隨意拋卻,應該將之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兩全其美”?
不要虛化知識與能力目標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認識上的片面和觀念上的偏差,不少教師在教學預設時把目標設置得過高、過多、過虛,尤其是知識與能力目標設置不明,導致實施過程中課前預設的教學目標或被沖淡、或被虛化、或遭失落,特別是最應該落實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沒有得到落實,一堂課下來,看不出有什么教學效果,連起碼的一課一得都達不到,課堂教學“像霧像雨又像風”,看不出是什么課,是哪一教時的課,教學活動失去了認知的支撐,失去了明確的目標。
我們知道,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課提倡三維目標的整合與落實,它不能像傳統(tǒng)課堂那樣只抓“雙基”,但也絕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虛化或放棄“雙基”?!半p基”畢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抓手與基礎,是三維目標中的第一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要把知識和能力的掌握作為課堂教學的常規(guī)性任務落到實處,讓學生在每節(jié)課中都有實實在在的收獲。
不要回避訓練
“訓練”曾經(jīng)作為語文教學的有效手段獨霸天下幾十年,然而由于《語文課程標準》刻意回避“訓練”一詞,頻繁出現(xiàn)的是“感悟、體驗、領悟”等說法,強調(diào)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三維目標的落實,尤其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于是,有的教師認為“感悟”是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和歸宿點,把引導學生“有所感、有所悟”作為教學的唯一目的,課堂上很少進行,甚至不再進行“訓練”,認為它是“工具性”的化身,與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相左,與感悟、體驗對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實施至今,仍有許多課,尤其是公開課,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上比較欠缺,教者大多偏重人文內(nèi)涵的開掘,疏于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運用,變以往的重“訓練”棄“感悟”為如今的重“感悟”而忘“訓練”,造成語言文字本體的失落或淡化,往往一堂課下來,學生做作業(yè)還要另外補課。這種“上課努力體驗,下課加班訓練”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本質(zhì)上說不是一種進步,而是一種倒退,是對新課程核心內(nèi)容的誤解。難怪有關專家提出警醒“目前的語文教育現(xiàn)狀已經(jīng)暴露了這幾年人文教育力量過于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p>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難也難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語文教學中,要警惕偏于人文性的開掘,疏于語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積累、運用的問題的出現(xiàn)?!蔽覀冋f,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只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熏陶,忽視知識和能力的訓練,課堂教學就會內(nèi)容空洞,學生就會難以把握,語文素養(yǎng)就會“營養(yǎng)不良”。試想,如果學生字不認識、不會寫,詞不懂意思,課文讀不流暢,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不就成了空架子、花架子?等到某天驀然回首時,人文性的博大精深學生也就無法體會。如果說過去我們把語文教學目標鎖定在“應試”上,語文教學以語文知識為最高權威,要求學生聽說讀寫必循語文知識的規(guī)矩,亦步亦趨,稍有背離,則嚴懲不貸是不科學的做法,那么,新課程實施中出現(xiàn)的離開語文教人文、只有感悟少見訓練,對訓練像瘟神一樣避之的行為亦是矯枉過正。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其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育之成功?!比~老的話道出了“訓練”的真諦:學校之所以設置語文課程,就是為了訓練學生使之達到“自能讀書”“自能作文”的最終目的。換言之,學生要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就要進行實實在在的閱讀訓練、作文訓練,舍此而外,別無他途。我們應該看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因為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宜于采用循環(huán)往復、螺旋上升的訓練方式。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也是建立在對語言文字理解的基礎上的,因此,我認為不管是現(xiàn)在還是將來,訓練都是需要的。
大家知道,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和語文基礎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甚至制約著他們的終身發(fā)展。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扎實的語文功底從何而來?只有經(jīng)過嚴格的訓練,在“訓”中引導,在“練”中落實。葉圣陶老先生曾深刻指出:“訓練訓練,分開來說訓是老師的事,練是學生的事。就老師方面說,采用種種有效的方法,循序漸進地教導學生練,固然極為重要,而督促學生認真練,經(jīng)常練,尤其是奏功收效的關鍵?!比欢?,我們的語文老師在新課改的課堂中卻懼于“練”,怕“練”花費時間,失去人文,成為落伍,似乎一提訓練就有違背新課程之嫌。于是,在表面的熱鬧中,拋卻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精髓。殊不知習慣的形成,基礎的奠定非一日之功,非動動口就行,它需經(jīng)重錘敲打,扎實訓練?!墩n程標準》強調(diào):“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就拿寫字來說,如果不訓練,就不能熟練地寫字,就寫不出漂亮的漢字,假如訓練程度不夠,還可能連字都不會寫;再以習作為例,如果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訓練,就不能自如地習作,俗話說的“熟能生巧”就是這個理。因此,語文教學仍要抓牢“訓練”這根韁繩,不能讓“人文感悟”信馬由韁,該讀的要讀,該背的要背,該練的要理直氣壯地練,因為這是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根”,有了“根”,才能讓語文人感到“支撐”牢固,內(nèi)心踏實,有“安全感”,才能使語文教學走得更寬、更廣,才能使語文學習更實在、更有效,也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得到提高。
當然,“訓練”要講究方式與藝術。就“訓練”而言,大體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教師沒有訓練意識,學生沒有訓練經(jīng)歷與感受的“無訓練”;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學生能意識到自己在接受訓練的“有訓練”;還有一種是教師有訓練意識,但學生卻在不知不覺中經(jīng)歷了訓練過程的“無訓練”(此“無訓練”非彼“無訓練”)。我們追求的是一種隱藏了訓練意圖的“訓練”,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訓練”,是一種在整體語境與課境中的“有機訓練”,反對的是機械的、無效的訓練。
不要諱“講”如深
我們在感受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深刻變化與旺盛活力的同時,亦感到不少教師諱“講”如深,能“少講”則“少講”,能“不講”則“不講”。盡量讓學生講,讓學生活動,讓學生探究。因為在不少教師、專家的心目中,語文課上,教師的“講”越少越好,不講更好,甚至認為“講”是素質(zhì)教育的“天敵”,是語文課改的“大忌”,是走繁瑣分析的老路。他們認為要落實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教師就必須讓出“講”壇,做到“少講”,甚至“不講”。聽課中,我們就經(jīng)??吹浇處熥寣W生討論討論、表演表演,卻少有學生的誦讀,少有學生的練習,少有教師的課文解析,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淺嘗輒止,完全是蜻蜓點水似的停留在表面。試想,一堂沒有教師精彩講授的語文課或許閃爍著創(chuàng)新的火花,或許精彩迭出,但它一定缺少深度,一定沒有內(nèi)涵。長此以往,語文課就會變得空洞,就會華而不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會“營養(yǎng)不良”。那么,是不是一堂課,只要老師講得多了,就鐵定了“差”;講得少,甚至不講,就絕對OK?兩者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處置?這一直困擾著廣大教師,甚至束縛了不少教師的手腳,致使他們“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愿多說一句話,唯恐讓他人笑話了去”,處處謹小慎微,患得患失,一節(jié)課下來,汗涔涔,心慌慌,意糟糟。試問,這算什么課改?簡直就是在受罪,受窩囊罪!此種感覺、感受想必是舉凡處過一線之教者都曾有過。
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到底要不要講?究竟應該怎樣講?請看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的一段話: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樣“講”……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師并不是不能講,不要講,而是要“精要地講”。再說,只讓學生各抒己見而沒有老師精要的講授和適時的點撥,學生的思維不可能深入;只讓學生想象體驗而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很難得到培養(yǎng);只讓學生誦讀感悟而沒有老師的品詞析句,學生的學習勢必缺少深度和廣度??梢哉f,沒有教師的講,學生就如同在平地上兜圈子,因為沒有經(jīng)歷跋涉和歷險,所以就沒有智力加工的過程,就沒有情感體驗的高峰,更沒有領略到知識世界的美妙風景。 由此看來,閱讀教學應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品讀、細思、揣摩、體悟,該細嚼的地方還它個細嚼,該慢品的地方還它個慢品,該朗讀的地方還它個朗讀。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從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實情出發(fā),精心選擇和設計好自己的“講解點”。要使自己的“點講”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合作探究,更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更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而這種“點講”絕不等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繁瑣分析,正如崔巒先生所說“既要尊重學生,也要發(fā)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diào)控作用,對于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如果學生忽略了,教師要提醒學生予以關注;對學生理解不準、理解不深的重點、難點,教師要作為問題提出來,和學生共同探討;對學生應知而不知、討論交流后仍理解不到位之處,教師要做必要的、精當?shù)闹v解。課改不應拒絕所有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是必要的?!彼詿o論是怎樣的課改,要扎實“雙基”,教師該講的一定要講,且要大膽地講,放開手腳去講。不過也要切忌天馬行空、東拉西扯,要力求精要,一語中的,切中肯綮。行文至此,我耳邊不禁想起了一位教育長者的叮嚀:中醫(yī)之道,在于調(diào)理;語文之道,在于有度。說到底就是要盡量把握好“講”的“度”。
不要淡化積累
積累,需要讀背,需要反復習練,有點強制的味兒,這與新課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學習選擇”似有矛盾。正是這種理解上的偏差,使我們有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抓積累不那么理直氣壯,且有淡化苗頭。試想,若沒有足夠量的積累,學生的“雙基”怎能扎實,語文素養(yǎng)如何提高?其實關于語言積累,古人早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內(nèi)涵豐富的論斷,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等,說的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量,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倚馬可待”。用哲學上的話說,叫量變引起質(zhì)變。沒有厚積,哪來薄發(fā)?因此,作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語文,語言是構筑語文素養(yǎng)的“秦磚漢瓦”。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扒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否則無異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長”,其結果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少、慢、差、費”。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應在“流”上下工夫,而應在“源”上做文章。記得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曾有句名言“教師平時只管‘布云’,誰也不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所謂“布云”就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積定語感經(jīng)驗,它是吸收,是輸入。所謂“下雨”是指學生能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準確流利地表達,是運用,是輸出。若是我們平時在語文教學中不注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如同“千萬里藍天,兩三縷薄云”,怎能指望有雨落下來,沒有足夠量的語言積累,如同空中沒有幾塊云,您想人工降雨都不行。
不能缺少實踐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豐富語文實踐的經(jīng)歷,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如有教師教學《鳥的天堂》,就捕捉一切機會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聽寫詞語一為學生積累語言;朗讀與背誦精彩片斷——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積累規(guī)范、優(yōu)美的語言;讓學生表演“記者采訪”——化靜態(tài)語言為動態(tài)語言、體驗語言,使課文語言得到活化、轉(zhuǎn)化、吸收和運用;回家作業(yè)“當導游”——用上聽寫的詞語、積累的語言。
同時,我們還要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lián)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等單調(diào)的課堂形式為充盈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夯實“雙基”離不開語文實踐。不過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枯燥機械式的課堂訓練,而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中,融進了文章情感和內(nèi)涵,包涵著學生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
總之,“課改”與“雙基”應和諧共生。教學中,我們既不能因追求“雙基”而進行機械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也不能因?qū)嵺`新課程理念而熱衷于花哨的形式,要扎實雙基,追求雙贏,實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的珠聯(lián)璧合萬卷,下筆如有神”、“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等等,說的都是因為有了足夠的語言量,而下筆千言,出口成章,“倚馬可待”。用哲學上的話說,叫量變引起質(zhì)變。沒有厚積,哪來薄發(fā)?因此,作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的語文,語言是構筑語文素養(yǎng)的“秦磚漢瓦”。
課標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根本”和“泉源”就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否則無異于舍本逐木,“塞源而欲流長”,其結果只能是費力不討好,“少、慢、差、費”。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應在“流”上下工夫,而應在“源”上做文章。記得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曾有句名言“教師平時只管‘布云’,誰也不知道哪塊云彩會‘下雨’”。所謂“布云”就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積定語感經(jīng)驗,它是吸收,是輸入。所謂“下雨”是指學生能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準確流利地表達,是運用,是輸出。若是我們平時在語文教學中不注重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如同“千萬里藍天,兩三縷薄云”,怎能指望有雨落下來,沒有足夠量的語言積累,如同空中沒有幾塊云,您想人工降雨都不行。
不能缺少實踐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盡可能多地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豐富語文實踐的經(jīng)歷,拓展語文實踐的天地。如有教師教學《鳥的天堂》,就捕捉一切機會讓學生進行語文實踐。聽寫詞語一為學生積累語言;朗讀與背誦精彩片斷——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積累規(guī)范、優(yōu)美的語言;讓學生表演“記者采訪”——化靜態(tài)語言為動態(tài)語言、體驗語言,使課文語言得到活化、轉(zhuǎn)化、吸收和運用;回家作業(yè)“當導游”——用上聽寫的詞語、積累的語言。
同時,我們還要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lián)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等單調(diào)的課堂形式為充盈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夯實“雙基”離不開語文實踐。不過我們需要的不是那種枯燥機械式的課堂訓練,而是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景中,融進了文章情感和內(nèi)涵,包涵著學生對學習濃厚探究興趣的語文實踐,是充滿著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的語文實踐。
總之,“課改”與“雙基”應和諧共生。教學中,我們既不能因追求“雙基”而進行機械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也不能因?qū)嵺`新課程理念而熱衷于花哨的形式,要扎實雙基,追求雙贏,實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的珠聯(lián)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