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未知
摘要:本文針對非智力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提出了培養非智力因素的方法及注意點。
關鍵詞:良好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堅定的自信和美好的情感。
近年來初中英語教材的內容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革,這次改革可稱是英語教學史上的一場革命。新的教材更符合現代教學要求,突出了語言的交際應用功能,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教材的實施中,筆者發現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與教學的成效有很大的關系。
何謂非智力因素?心理學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影響人的認識活動的因素之一,是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包括動機、興趣、意志、性格等。它雖然不直接參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具體操作,但對智力因素起著動力協調作用,其中良好的興趣、積極的態度、堅定的自信和美好的情感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以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一、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良好的學習心理
師生關系直接制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影響學生的認知活動效率。和諧的師生關系體現在:教師尊重、熱愛學生,對學生持肯定、接納態度,而學生尊敬、信任教師,積極配合教學。因此平等、尊重、理解、關心、寬容、信任是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基礎。
長期以來,教師的神圣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而這種“神圣”是與教師的權威聯系在一起的。長期以來“師道尊嚴”壓制了學生學習語言的欲望,妨礙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英語教師由于學科的特殊性,更具有教學上的絕對權威,更容易讓學生變成機械的“接收器”。因此老師必須從俯視的位置上走下來,平等、民主地面對學生,能給學生一種親近感,能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孩子們身上的每一個閃光點,讓他們在肯定中得到激勵,在尊重中獲得信心。
初中英語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是情境教學,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師生用英語互相問候、交流。通過雙邊互動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增進了了解,加深了友誼,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他們中的一員,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平等關系。教學中,對學生給予形成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從而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心理。
二、創造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教師要善于創造和利用情景組織課堂教學,給學生營造交際氛圍,引發學生參與交際的興趣,培養他們使用英語的能力。教師應盡可能地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選用既有知識又富有趣味性的圖片、音像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來創設一個接近真實或半真實的交際場景。
1、故意創設一種情景(其必須以真實為前提,不能讓學生察覺我是在有意設計情景)。這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其境,感受真實輕松的教學氛圍,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為了復習“It doesn’t matter------”句型,我在第二堂課前故意遲到了幾分鐘,當同學們正在焦急等待時,我一手拿書,一手提錄音機,匆匆地邊進教室邊向大家露出抱歉的神情說:“I’m sorry I’m late.”有部分同學愣了愣,馬上爭先恐后的大聲回答:“It doesn’t matter this time.But come earlier next time.”我馬上反應:“Thank you!”
為了復習“Could you help me?”與Let me help you.”句型。我故意忘了帶插線板,由于教室的講臺離插座較遠,那么我在插錄音機的插頭時,我就得去搬講臺。我裝出花了很大的力氣,還搬不動的樣子。我就問:“My dear class.This desk is too heavy,Ican’t carry it.Could you help me?”馬上有同學接應并跑上來“Let me help you!”在“Thanks a lot”與”That’s OK!”聲中完成了復習內容。
有了這樣身臨其境的感受,不僅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感受到愉快與興奮的成功體驗。
2、運用視、聽、說、寫相合的方法
課堂內為了培養學生腦、眼、耳、口、手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我采用視、聽、說、寫相合的方法來教學單詞、句型。學生眼看圖像(實物)、耳聽錄音(或教師口述),這就容易讓學生理解、記憶,并達到會說、會用的程度。我在教學Book 1下冊中人體部位的生詞時,我沒有向學生展現人體模型全部,而是全憑自己扎實的簡筆畫功夫,從上到下,從左到右,邊畫邊說邊寫,且把單詞中特殊字母的讀音用不同顏色表示出來,讓學生邊看邊聽邊學。學生一直被我邊畫邊說的情景吸引著,當我把整個人體畫完,同學們也已基本能夠看著圖畫直接說出名稱,再通過短時記憶,他們也就基本記住了單詞。接著,我又讓一個學生做活“教具”,點著自己身體的各個部位,學生已能流暢地說出其名稱了。這種視 聽 說 寫相結合的方法,強烈地刺激了學生的感覺器官,使他們自始至終都保持亢奮的情緒參與到我的教學中來,從而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運用良好的提問藝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皮亞杰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把興趣因素引入初中英語教學無疑給其改革帶來勃勃生機,最成功的學習者是那些既有天賦,又有極大學習動力的人。對于學生來講,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其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而富有藝術的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提問激起的強烈興趣,使學生的求知欲達到亢奮狀態。
例我在上JEFC Book3 Lesson22 Under The Sea時,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我先問:“What can you find under the sea?”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馬上會回答“We can find beautiful coral reefs and fish.”我接著問:“Who is Jacques Cousteau,an inventer or an explorer?”學生胸有成竹地回答:“He is an explorer.”我再問:“As an explorer,what did he do under the sea?”學生開始有不同的反應,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見解。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濃,為教師導入新知識做了最佳的準備。在新課小結后,我又設計了問題“What do you think we should do to protect lakes,rivers,seas and oceans?”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在整堂課中掀起一個小小的高潮。這一系列的提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了思維,開拓了他們的思路,發展了智力。
四、善于發現個人的閃光點,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心理學家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特長是各不相同的。根據學生的差異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問題與學生對號入座,使好的學生感到英語大有學頭,差一點的學生也覺得有信心學好英語。決不能一刀切,使得一部分學生“吃不飽”另一部分學生“化不了”。如可以讓成績好的學生自由編對活,而差一點的學生則提供材料表演等,做到使他們各盡其材。找到學生英語學習的某個突破口,因勢利導,將會帶來初中英語學習的全面突破。
一位善于用表揚、鼓勵之詞的教師往往深得學生的愛戴,學生的積極性就高。我們也常常發現:當學生尤其是差生答對問題受到表揚時,他們會激動不已,整堂課都會昂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教師,聚精會神地認真聽課。因此,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用信任的目光對待學生;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教師要耐心地鋪路搭橋,盡可能引導學生自己找出答案,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產生愉悅的心情。在課堂上,我們應多用“Good”、“Very good”、“Not bad”、“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Never mind,just think over.”“Please”等。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時也達到了英語口語的利用要求。批改作業時亦然,在學生的作業本上批上“Good,better,best.”“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等。讓學生知道你對他的重視,對他的希望,讓他知道老師已經肯定了他那些點滴的成功。一旦他的內在價值得到外界的承認,學業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滿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這對學生既是一種肯定,又是一種鞭策。任何時候,作為老師都應多捕捉學生的閃光點,激勵他們向上,培養自信心。
總而言之,非智力因素與英語教學有著很重要的聯系,是英語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每一位教師如能與學生平等相處,使教學變得妙趣橫生,讓學生精神振奮,耳目一新,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和積極性,那么學生定能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保持穩定并不斷發展的學習興趣,做到越學越愛學,越學越聰明。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安徽教育出版社;
2、章兼中《外語教學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3、Jeremy Harmer《怎樣教英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