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任務型語言教學”初探
趙 娟
摘要:通過對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特點的闡述,提出如何建立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小組合作學習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Prabhu在印度南部的Bangalore進行了一項強交際法的實驗,提出了許多任務類型,并把學習內容設計成各種交際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進行學習。Prabhu的這項實驗可以看作是把任務作為課堂設計的單元的第一次嘗試,并引起了語言教學界的關注。眾多語言學家紛紛投入此項研究的熱潮中,他們都把任務作為研究的中心元素。隨著研究的深入,任務型語言教學于90年代在理論上逐步成熟。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用英語做事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并且活動量大,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其運用英語的能力。也就是說以具體的任務為載體,以完成任務為動力,把知識和技能融為一體,通過聽、說、讀、寫等活動,用所學語言去做活動,在做活動的過程中發展運用自己所學語言,教育學生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中用,學了就用。
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任務型語言教學立足于學生本身,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教師從學生“學”的角度設計出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其特點在于: 1、通過語言交流可增強學生可持續學習的興趣與動力,達到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目的。 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各項任務的完成都是以語言交流為基礎,創造各種語言條件和教學環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英語,通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語言,最終達到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目的。 2、個人練習更加充分,每個同學有展示自我的機會,在共同的活動中,同學們可以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3、既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 任務型語言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task),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學生在具體目標下完成任務的過程既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又是對舊知識的鞏固和掌握,任務完成的好壞就直接體現著教學效果。 4、以學生為本,促使學生自主發展 。 新的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培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只有投身到各種活動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活動成為影響學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實施任務型教學,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活動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并感受成功,獲得自主地發展. 5、有助于將學習者個人的經歷,周圍的生活與課堂學習緊密聯系。 任務型語言教學追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程序及教學設計 “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包括三個環節: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Task-cycle)和語言知識要點(Language focus)。其中任務環是核心部分,任務的設計是實施“任務型”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學的設計是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服務的。我認為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進行教學設計應做到以下幾點: 1、任務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認真考慮學生的需要(Needs)、興趣(interests)和能力(Ability)。 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始終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2、任務的設計要有層次性,從口頭到筆頭,從易到難,使所有學生都能夠體驗,參與,實踐,合作,交流。 3、任務的設計要有多樣性。 語言交際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心智活動,多設計一些能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任務型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通常有: (1)名片/地圖式——例如在學了JEFC Book l Lesson 120后,可布置一個任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名片;學了Book II Lesson28后,可以讓學生畫一幅自己居住地的地圖,并編一個對話。 (2)辯論式——例如在學完Book II Lesson 30后,可設計一個話題讓學生進行辯論 :Is the businessman good or bad? (3)競賽式——學生好勝心理和集體榮譽感很強,通過競賽的方式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例如,在教學完動詞后,可設計如下任務:a、在黑板上寫10個動詞,b、把學生分成五人一組進行討論,每位組員給出兩個動詞的四種形式并分別寫在紙上。c、組長在黑板上寫出本組的答案,看哪組又快又準確. (4)寫作式——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語篇能力,有利于學生對自己的語言錯誤和語言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認識,同時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學Book II Lesson 46后,可設計讓學生寫作西安未來24小時天氣預報。 (5)繪畫式——例如:在教學了There be 句型后,可設計如下任務: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房間。 (6)表格式——例如:在教學了“A man who never gave up”后可布置如下任務:讓學生建一個愛迪生的個人檔案。 (7)對話式——讓學生兩人一組自編對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任務的設計可以是一節課完成,也可以一周完成或一個月甚至于一個學期完成。 根據課文內容,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實際可組織英文歌曲、英文書法、英文手抄報、英文課本劇、英語晚會等多種活動,時間限定可長可短.
四、任務型教學開展的重要途徑。 任務型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途徑是小組合作學習。 所謂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合作學習是由教師分配學習任務和控制教學進程的。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教師把全班50名左右的學生分成人數不等的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合作開展小組內或小組間的英語實踐活動,這樣便形成了英語小組合作學習。 英語學習是一種語言習得的過程。學生學習語言須在一定的語言情景中通過一定的任務而進行相應的語言交流,從而提高語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必需的,而小組合作學習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任務型教學活動開展的重要途徑。 五、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達到交際效果。 2、任務型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必須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空間,指導他們在有表達欲望的活動中得到結論。 3、任務的選擇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講英語。 4、任務必須有一個結果并且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可用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我們對于任務型教學的實踐才剛剛起步,今后還需要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運用任務型教學推進英語教學改革。
主要參考書目: 1、《中學英語教學建模》,廣西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學外語教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3、《基礎教育改革、新課程、國際教育新理念》,袁益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