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初中英語》在農村薄弱學校的應用
未知
《牛津初中英語》新教材是按照“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相結合的思想體系編排的,它是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主導,輔以功能和結構項目,從而達到有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它的內容既聯系社會生活,又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精神,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精神。教材中將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等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作既緊密聯系,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本教材充分體現了當代外語教學的新思想,符合《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外語教學理念。它不但語言好,而且理念新,方法活。因而怎樣有效的在課堂中使用這套教材,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口筆頭交際能力、觀察與想象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對我們廣大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給學生的學也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農村薄弱學校,更是明顯。在農村薄弱學校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對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
在農村薄弱學校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目的不夠明確,認為學英語無用,造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高,有的甚至不愿意學習英語,“我不出國,為何要學習英語”這種想法普遍存在,再加這套新教材對學生的要求較高,學生必須在學習了小學牛津英語3A到6B共8本書的基礎上才能與7A銜接起來,才不會感到吃力。而廣大農村小學根本沒有開設英語課,或者開了也不重視,與沒開一樣,這就給農村薄弱學校的學生的學習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結果造成差生越來越多。差生存在著逆反心理,造成大面積掉隊現象,嚴重地影響英語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二、老師綜合素質跟不上
雖然教材在不斷的更新,而有些教師的知識結構老套,知識陳舊,教法不變,有些教師上課不管什么教材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沒有抓住“精講多練、善導自學、激發興趣、師生和諧”這十六字方針教學理論,也就更談不上Task-based Approach教學方法的使用了。“教法陳舊”,這就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了。這種情況對初中英語教學影響極大,危害甚重。這就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了,這種情況對初中英語教學影響極大,危害甚重。
三、農村薄弱學校的硬件條件跟不上。
1、學校沒有一套配備齊全的多媒體。
牛津初中英語新教材是一套信息輸入量較大的教材,而且所選內容很新,有些素材需要在多媒體的輔助下才能進行教學,因為有的東西對教師來說甚至也是第一次接觸。這就要求學校起碼要有一套配備齊全的多媒體,來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而實際情況是目前農村薄弱學校整個一所學校連一臺配備齊全的多媒體電腦都沒有,有的甚至連英語老師人手一臺錄音機都達不到,在短短的課堂45分鐘內只能靠一支粉筆來解決如此大的輸入量的教學內容,顯然是不符合教學要求的,從而在完成教學任務方面肯定會打折扣。
2、專業教師配備不均。
牛津初中英語新教材不但內容新,而且信息輸入量大,因此對教師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不僅要求老師是英語專業的,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能熟練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而實際情況是在農村薄弱學校專業教師分配不均,有的一所學校三個年級僅有一名專業教師,那么就出現了體育老師教英語、政治老師教英語-----的現象。
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改變這些現狀呢?我覺的關鍵還是在于我們廣大教師本身,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英語課程的學習目的和任務。
《英語課程標準》中就英語課程性質作了詳細的闡述,英語課程的學習可任務也作了詳盡的表述。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練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而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廣大農村教師包括城市教師都要了解目前國際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發趨勢,從而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知道國際外語教學與研究的發展趨勢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1)課程總體目標從單一的學科教育為目標向以全人教育為目標的轉變;2)教學觀念從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向語言知識與技能并重的轉變;3)教學模式與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4)課程評價從單一的針對語言知識掌握程度的知識性測試向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多樣化評價方式的轉變;5)教育技術從簡單的黑板粉筆向多媒體教育技術的轉變;6)研究焦點從教什么向如何教的轉變,從學什么向如何學的轉變。只有了解形勢,做到心中有數,才能自覺的去努力改變觀念,去創新。
還有,教師要明白教語言最終是要教會學生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課程標準》所體現的語言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也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條件。語言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學語言不僅僅是學語音、語法、詞匯知識,也不僅僅是訓練操作形式符號的技能,而是獲取人與人交際的一種能力。能力不排除知識和技能,但是也不等于知識加技能,而是把知識和技能包容進去的、性質起了變化的綜合體。
同樣,我們英語老師教學生英語也不能只停留于教書本知識,而要做到既教技能,更要培養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尤其是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不能只求表面會讀、會寫簡單的詞語和句子,而要教會學生怎樣用語言進行交際,才是最終目的。
另外,教師要有綜合運用教材,適當整合教材的能力。
牛津初中英語新教材內容廣,詞匯量大,選材面寬,題材新,如果能有多媒體輔助教學當然很好,但沒有這個條件不代表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教學,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教材,吃透教材,必要時可以對教材進行適當整合,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例如在學到牛津初中英語7A Unit 6 這單元的Main task 時,中心任務就是 Designing fashionable clothes。這里面又分為兩個任務:Task 1: Talking about the design of a set of clothes and completing a poster. Task 2: Designing a set of clothes and making a poster ; presenting your poster to the class. 此環節旨在發展學生的關于衣服式樣、顏色和質地三方面的語言技能的描述和綜合運用此類語言的能力。要求很明確具體,如果照本宣科很快很容易的就能解決掉,但學生綜合運用此類語言的能力就不會得到實踐和提高,也就達不到教學效果。我事先讓學生準備,當天穿上不同顏色、不同款式和質地的服裝來學校。然后在課堂上先讓成績較好的學生用本單元前面所學內容介紹自己今天所穿衣服,后讓成績差點的學生用第三人稱重復,沒想到學生一個個情緒高漲,表現很棒。這樣就完成了第一個任務的大部分Talking about the design of a set of clothes and completing a poster。然后我趁熱打鐵,讓學生在紙上為自己的同桌設計一身衣服 ,涂上顏色,要用英語把它表達出來,并設計成a poster,還要張貼在班級的墻上展覽。當然時間可以適當放寬。當時結果比我想象的好許多,當我真得把學生的posters張貼在教室的后墻上時,學生們都高興的手舞足蹈。而本來死氣沉沉的教室由于這些posters一下子變得生機勃勃了,成了教室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樣做不但積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鍛煉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順利的完成了Task2: Designing a set of clothes and making a poster ; presenting your poster to the class。
最后,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教師首先要明白學習外語符合信息時代的需求;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才素質的提高;有利于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發;有利于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良好的性格、品格、意志和交往合作精神的發展。因此要想方設法去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因為興趣的培養和發展能使學生有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能轉化為學習動機,而且也能促進學生 智能的發展,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反之,學生若失去了學習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件快樂之事,而是一 個沉重的包袱。因此在教學中必須不斷創造能使學生產生濃厚興趣的條件,環境和氣氛,要明白一下幾點:1、明確學習目的,在運用中增強學習興趣。2、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和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習興趣3、不斷變換教學形式有利于保持學習興趣4、對表演有困難的同學,要鼓勵, 要耐心,對表演出現的個別錯誤不要任意打斷。
總之,無論是教師要教好英語,還是學生要學好英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無論是在城市重點學校還是在農村薄弱學校,無論是舊教材還是新教材,只要積極的去探索,去發現,去耕耘,去創新,都會有好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