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兒”和“差不多”的語文意義分析
佚名
一、副詞內含的隱性否定及其語法效應
在現代漢語中,否定這一語義范疇往往跟其他情態范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糾纏。比如,否定副詞“不”在表示否定的時候,多少跟主觀意志(volition)相關;例如,“我不去”的意思是“我不打算/愿意/準備去”。而否定副詞“沒有”只用于否定已經發生的動作、狀態,①更像是一種客觀的敘述,②但跟時體(tenseor aspect)發生了關系。跟否定副詞包含否定以外的時體或情態意義相反,有的情態、語氣副詞的意義中卻包含著否定意義。這可以從有關詞語的詞典釋義中約略看出。例如:③
差點兒:表示某種事情接近實現而沒有實現,或幾乎不能實現而終于實現:~摔倒|~沒考上大學;
差不多:相差很少;接近;幾乎:學期~要結束了|等了~兩個小時|頭發~全白了;
幾乎:①表示十分接近:今天到會的人~有五千人|這個結論,~沒有人相信;
②差點兒:要不是你提醒,我~忘了這事兒|他兩腿一軟,~摔倒在地;
險些:差點兒(發生不如意的事情):馬往旁邊一閃,~把我摔下來|~被人暗算。
粗略地說,“差點兒、差不多、幾乎、險些”等的意義可以概括為:“某種事情接近于發生,但是最終沒有發生”。不管這些詞語的構成成分中有沒有否定語素,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著某種否定性意義。當它們進入句子(修飾謂詞性成分VP)時,往往可以像“不、沒有”等顯性的否定副詞一樣,直接改變或逆轉(reverse)句子的真值條件意義。例如:
(1)a.李萍上了北大~b.李萍差點兒上了北大~c.李萍沒有上北大
a.同事們全來了~b.同事們差不多全來了~c.同事們沒有全來
a.電影票買到了~b.電影票幾乎買到了~c.電影票沒有買到
a.小漁船翻了底~b.小漁船險些翻了底~c.小漁船沒有翻底
在上面的例子中,b句的意思近似于c句;因此,如果a句是真的,那么b句就是假的,反之亦然。
正是這些副詞中所包含的隱性否定(implicit negation)意義,使得由它們修飾謂詞性成分所造成的格式,跟某些顯性的否定格式有同義互釋(paraphrase)關系。例如:
(2)a.差點兒成功≈接近成功,但是沒有成功
b.差不多完工≈接近完工,但是沒有完工
那么,這種隱性否定意義在這些詞語及相關句子的語義結構中,分別處于什么樣的語義層次呢?具體地說,它們到底處于斷言(assertion)層面,還是推演(entailment)層面,還是預設(presupposition)層面呢?這是本文要討論的一個問題。并且,本文正是希望從這種隱性否定的語義層次和語法效應入手,來分析隱性否定副詞“差點兒”和“差不多”在語義上的同異,④更清晰地解釋這兩個副詞在用法上的同異。
二、“差點兒”與“差不多”的預設意義
雖然“差點兒”和“差不多”都包含“接近”和“沒有”兩種意義,但是這些意義的語義層次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副詞之間還有一些差別。下面我們著重分析“差不多”和“差點兒”的意義差別及其在句法上的表現。因為作為副詞的“差不多”和“差點兒”都只能作狀語修飾謂詞性成分,所以我們通過比較“差不多VP”和“差點兒VP”在預設、推演和斷言以及情態意義方面的同異,⑤來揭示“差不多”和“差點兒”的意義同異。
“差不多VP”和“差點兒VP”的預設意義相同,⑥都是“接近VP”。例如:
(3)a.爸爸的頭發差不多全白了。
b.*爸爸的頭發差不多全白了,還有不少黑頭發呢。
c.爸爸的頭發差不多全白了,不,還有不少黑頭發呢。
(4)a.爸爸的頭發差點兒全白了。
b.*爸爸的頭發差點兒全白了,還有不少黑頭發呢。
c.爸爸的頭發差點兒全白了,不,還有不少黑頭發呢。
例(3a)、(4a)“爸爸的頭發差不多/差點兒全白了”為真的前提條件是:“爸爸的頭發接近全白”;但是例(3b)、(4b)的后續小句“還有不少黑頭發呢”跟先行小句的預設相矛盾,結果整個句子出現了語義反常(semantically anomalous)。⑦例(3c)、(4c)則通過“不”來進行語用否定(pragmatic negation):⑧否定“爸爸的頭發差不多/差點兒全白了”這種說法的合適性(felicity),從而把它的預設“爸爸的頭發接近全白”也否定掉了。結果,由于“不”對先行小句的預設的取消和糾正,整個句子在語義上沒有問題。
三、“差點兒”的推演意義和斷言意義
“差點兒VP”的推演意義是“沒有VP”。⑨也就是說,如果“差點兒VP”為真,那么“沒有VP”一定為真;如果“沒有VP”為假,那么“差點兒VP”也一定為假。例如:
(5)a.小明差點兒考上清華大學。
b.小明沒有考上清華大學。
c.那年高考,小明差點兒考上清華大學。他當年雖然沒有考上清華大學,但是七年以后居然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生。
d.那年高考,小明差點兒考上清華大學。*他當年雖然考上了清華大學,但是四年以后居然最終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如果(5a)是真的,那么(5b)也一定是真的;如果(5b)是假的(即“小明考上了清華大學”),那么(5a)也一定是假的(說錯了、表達不當、或者說了假話)。有時候,“差點兒VP”的推演意義“沒有VP”可以在后續句中表達出來,如(5c)所示;⑩并且后續句中不能有跟推演意義相矛盾的小句如(5d)所示。
根據推演的邏輯定義和邏輯特點:前件(implican)真,后件(implicatum)一定真;后件假,前件一定假;后件真,前件不一定真(即可真可假)。于是,即使(5b)是真的(即“小明沒有考上清華大學”),也不能保證(5a)一定是真的(因為小明的考分可能離考上清華大學還差得遠呢,而不是只差一點兒)。因此,“差點兒VP”的斷言意義應該是其預設意義和推演意義的合取式(conjunction):“接近VP”,但是“沒有VP”。(11)其中,“沒有VP”是對“接近VP”的上限(upper-end)的限制,即再接近也不能達到或實現VP;“接近VP”是對“沒有VP”的下限(lowerend)的限制,即雖然沒有達到或實現,但也不能遠離VP這個參照目標。換句話說,“差點兒VP”的斷言意義的語義區間(semantic interval),是由其預設意義標定下限(lower-bounded by presupposition),由其推演意義標定上限(upper-bounded by entailment)的。
這樣看來,“差點兒”中的隱性否定意義,首先是其語義結構中推演層面上的否定。但是,因為“差點兒”的斷言意義是其預設和推演的合取,所以這種原先是推演層面上的否定也上升(投射)到了斷言層面,并且受到了“接近”這種肯定意義的限制。
另外,我們調查了CCL語料庫中所有的“差點兒(沒)VP”句式,(12)刨除述賓短語的“差點兒”(如:條件~),得到“差點兒(沒)VP”格式415例。其中,表示慶幸意義的385例,占92.381%;表示遺憾意義的1例,0.24%;表示慶幸還是遺憾不明確的27例,占6.506%。并且,還發現:整個句式的評價意義是慶幸還是遺憾,基本上是由其中VP的評價意義是積極還是消極來決定的,而不是簡單地由說話人的期望與否來決定的。(13)因此,可以說,“差點兒(沒)VP”是一種表示道義情態(deontic model)的格式;對其表達內容的正面還是負面評價,受到漢語使用者社團一般公認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約束,涉及公眾(而不只是說話人)對于有關事件或行為的好還是壞、是否應該期望等的社會性評價。
四、“差不多”的推演意義和斷言意義
“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則相對復雜一些,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可以分別是“沒有達到VP”、“超過了VP”、“正好是VP”。例如:
(6)a.小明的身高差不多有1.85米。
b.小明的身高不到/超過/正好1.85米。
c.小明的身高差不多有1.85米,稍微不到一點兒,所以1.85米的門框應該碰不著他的頭。
d.小明的身高差不多有1.85米,稍微超出一點兒,所以1.85米的門框一定會碰著他的頭。
e.小明的身高差不多有1.85米,還正好是1.85米,所以1.85米的門框可能會碰著他的頭。
(7)a.小芳差不多學了十年鋼琴。b.小芳學鋼琴不到/超過/正好十年。
可見,“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可以抽象地概括為:“不一定正好是VP”。在其預設意義“接近VP”的限制下,這種抽象的推演意義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具體地實現為:(i)“沒有達到VP”,如(6c)所示;或者(ii)“超過了VP”,如(6d)所示;甚至(iii)“正好是VP”,如(6e)所示。并且,這三種推演意義的優先性是不同的,一般的順序是:(1)“沒有達到VP”>(2)“超過了VP”>(3)“正好是VP”。(14)越是前面的意義,其表達形式越是無標記;越是后面的意義,其表達形式越是有標記。例如:(15)
(8)a.古代的玉器戶啊,差不多大概都是他們回民多。
b.財政收入差不多增加了將近二千億。
c.糕點平均起來也差不多一塊錢左右一斤。
d.我們廠差不多有七百多人吧。
(9)a.印度隊平均年齡比香港隊小10歲,差不多是所有球隊中最年輕的。
b.我現在主要開發環保產品,差不多成為一個環保主義者了。
c.據這名官員自己供認,這筆巨額公款差不多已被揮霍殆盡。
d.歐盟各國都有差不多平等的投票權利來通過決議。
(10)a.林彪差不多終日倒騎著椅子面對墻上的地圖。
b.古代的兵器差不多都是用青銅做的。
c.拱手將差不多已經到手的勝利又送了回去。
d.水流到彎曲的銅管底部時,差不多要沸騰了。
正因為“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中含有“不一定”這種概略、估計、不確定的情態意義,所以可以跟“大概、將近、左右、多”等模糊詞語共現,如例(8)所示。也正是由于“不一定正好是VP”是對“正好是VP”的必然性的弱勢否定,所以“正好是VP”這種推演意義的出現概率是極小的,除非有特定的上下文語境和顯性詞匯標記的幫助。比如,像例(9)中的語句,本來可以不用“差不多”,通過Grice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之下的量的準則(maxim of quantity)來表達“正好是VP”這種會話含義(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但是,說話人為了留有余地,不把話說得太滿,就用“差不多”來模糊其辭。(16)這樣,“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正好是VP”鮮有其實現的機會。并且,由于“差不多VP”中VP所表達的事件或狀態,有時是有終點來封頂的。比如,在例(10)中,“終日、都、已經到手”已經把事件或狀態的上限封死了,超出其上限的情形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中的“超過了VP”無法實現,只有“沒有達到VP”的意義可以實現。這樣,在一般的情況下,可以默認“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就是“沒有達到VP”;除非有特別的聲明,才需要調用“超過了VP”或“正好是VP”這種推演意義。因此,可以像沈家煊(1999:79-80)那樣,把“沒有達到VP”看作是“差不多VP”的會話含義,它具有通常情況下的默認性(default)和特殊情況下的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的特點。比如,例(6d、e)中的后續小句,強制性地取消了“沒有達到VP”這種本來具有優先性的會話含義。
“差不多VP”的斷言意義也是其預設意義和推演意義的合取式:“接近VP”,但是“不一定正好是VP”。其中,“不一定正好是VP”是對“接近VP”的程度或數量(不到、超過、恰好)的語氣限制,即這是一種語義范圍模糊的表達方式:“差不多VP”通常是接近但沒有達到或實現VP,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是超過、甚至正好是VP。換句話說,“差不多VP”的斷言意義的語義區間比較模糊,通常的情況下是在數量或程度上接近但不一定達到或實現VP。因此,“差不多”被用以說明其所限定的命題的真值(或情況)的可能性。
這樣看來,“差不多”中的隱性否定意義(“不一定”),首先也是其語義結構中推演層面上的否定,并且這種否定帶有元語言(meta-linguistic)和主觀化(subjectivization)的特性,是說話人對其所傳遞的信息在數量上的確切性的否定性評價,或者傳達一種委婉語氣。但是,因為“差不多”的斷言意義是其預設和推演的合取,所以這種原先是推演層面上的否定也上升到了斷言層面,成為對“接近”這種肯定意義的認識性(epistemic)語氣限制。 五、“差點兒”與“差不多”的意義同異
正是因為“差不多”跟“差點兒”在預設意義上相同、在推演意義和斷言意義上相近,所以它們在有些句子中可以互相替換。例如:
(11)a.我這一手牌,黑桃差不多全了。b.我這一手牌,黑桃差點兒全了。
(12)a.他樂得差不多找不著北了。b.他樂得差點兒找不著北了。
(13)a.我當時差不多要發瘋了。b.我當時差點兒要發瘋了。
(14)a.比分差不多就要超過對手了。b.比分差點兒就要超過對手了。
雖然“差點兒VP”的推演意義只有“沒有VP”一種可能性,而“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有“沒有達到VP”、“超過了VP”、“正好是VP”三種可能性;但是,由于世界知識(一手牌中同一種花色的13張牌全落在一個人手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修辭知識(“找不著北”是夸張的表達,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語法知識(“要VP了”一定是“還沒有VP”)等的作用,這些句子中“差不多VP”的推演意義只能是“沒有達到VP”。這樣,這些句子中“差不多VP”和“差點兒VP”的意義差別就在一定程度上被語境中和(neutralize)了。
但是,“差點兒VP”和“差不多VP”的斷言中的否定意義,其性質是極為不同的:“沒有VP”這種意義(即對VP實現的否定),決定“差點兒”差不多成為一個否定性的詞語;“不一定正好是VP”這種意義(即說話人對VP實現程度的精確性或確信性進行否定,但并不對VP的實現進行否定),決定“差不多”差點兒成為一個否定性的詞語,但仍不失為一個肯定性的詞語。(17)兩者的這種意義差別,有時是十分明顯的。例如:(18)
(15)a.我跟她差點兒撞了個滿懷。b.我跟她差不多撞了個滿懷。
(16)a.烏黑油亮的頭發差點兒齊肩。b.烏黑油亮的頭發差不多齊肩。
(17)a.一年的血汗錢差點兒全搭了進去。b.一年的血汗錢差不多全搭了進去。
(18)a.那一次他差點兒剃了一個光頭。b.那一次他差不多剃了一個光頭。
(19)a.三杯酒下肚,他差點兒把正事給忘了。b.三杯酒下肚,他差不多把正事給忘了。
(20)a.朱預道當時差點兒都不敢認她了。b.朱預道當時差不多都不敢認她了。
其中,“差點兒撞了個滿懷”的意思是“沒有撞了個滿懷”,而“差不多撞了個滿懷”的意思是“基本上可以說是撞了個滿懷”;“差點兒都不敢認她了”的意思是“沒有不敢認”(即“最終還是認了”),而“差不多都不敢認她了”的意思是“基本上可以說是不敢認”。
并且,正是因為“差不多”所包含的隱性否定強調的是數量上的模糊和不確切,所以“差不多VP”的VP中一般都包含數量或程度詞語,(19)至少VP所表示的事件或事態是可以從數量或程度上去衡量的;(20)而“差點兒”所包含的隱性否定強調的是VP所表示的事件或事態沒有實現(即是對于實現的否定),所以“差點兒VP”的VP所表示的事件或事態必須是可以實現的,(21)即具有某種內在的終結點(intrinsic terminal point)。例如:(22)
(21)a.我等他差不多等了兩個小時。
b.*我等他差點兒等了兩個小時。
(22)a.他們兄弟四個差不多一樣壯。
b.*他們兄弟四個差點兒一樣壯。
(23)a.廣州跟南美的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緯度上。
b.*廣州跟南美的哈瓦那差點兒在同一緯度上。
(24)a.空氣阻力的影響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計。
b.*空氣阻力的影響差點兒可以忽略不計。
(25)a.重慶這地方差不多天天有霧。
b.*重慶這地方差點兒天天有霧。
(26)a.萊比錫的居民差不多都會演奏樂器。
b.*萊比錫的居民差點兒都會演奏樂器。
(27)a.那次世錦賽,他差點兒吃了個大“鴨蛋”。
b.*那次世錦賽,他差不多吃了個大“鴨蛋”。
(28)a.想當年,你爺爺差點兒鬧出人命來。
b.*想當年,你爺爺差不多鬧出人命來。
(29)a.他在深山老林中迷了路,差點兒被老虎吃掉。
b.*他在深山老林中迷了路,差不多被老虎吃掉。
(30)a.爸爸迷戀賭博,差點兒把我們家給毀了。
b.*爸爸迷戀賭博,差不多把我們家給毀了。
(31)a.她高興得差點兒失聲喊叫起來。
b.*她高興得差不多失聲喊叫起來。
例(21)-(26)中的句子,側重在表達某種達到一定數量或程度的靜態的狀態(non-dynamic state),上例中“等待、壯實、有霧、會演奏”等所表示的狀態,一般來說沒有明顯的終結點,談不上有沒有實現。因此,通常不能把這里的“差不多”換成“差點兒”。相反,例(27)-(31)中的句子,側重在表達某種有明顯的終結點的動態性的事件(dynamic event),上例中“吃鴨蛋(得零分)、鬧出人命、被吃掉、喊叫”等所表示的事件,一般不能用數量或程度來衡量。因此,通常不能把這里的“差點兒”換成“差不多”。
六、“差點兒”中的隱性否定跟其后的否定的抵消和疊加
在“差點兒VP”格式中,“差點兒”中的隱性否定可以跟VP中的顯性否定互相抵消,并且跟VP中的隱性否定互相疊加(而不是互相抵消)。例如:(23)
(32)她手里的碗差點兒沒托穩。(最終托穩了)
(33)我今天差點兒不能跟你見面。(最終能跟你見面)
(34)上一回他差點兒上不了夜班。(最終上得了夜班)
(35)我差點兒要沖進去。(最終沒有沖進去)
(36)我差點兒要流下眼淚了。(最終沒有流下眼淚)
(37)樂梅差點兒就仰后跌落水池。(最終沒有跌落水池)
(38)她鼻子一熱,差點兒就哭出了聲。(最終沒有哭出聲)
(39)十七年前,我們差點兒就走到一起來了。(最終沒有走到一起來)
(40)他身子差點兒就要摔倒在船艙里。(最終沒有摔倒在船艙里)
(41)我差點兒就要當眾承認錯誤了。(最終沒有當眾承認錯誤)
例(32)-(34)的VP中有顯性否定詞語,這種VP可以記作:“~VP'”?!安铧c兒”中的隱性否定意義跟VP中的顯性否定意義互相抵消,結果“差點兒+~VP'”的意思是肯定性的VP'。并且,由于“差點兒”中的隱性否定意義(沒有)在時態(tense)上是終極性的(terminal),它在對“~VP'”進行否定的時候,不僅抵消了“~VP'”中的否定意義,而且還表示最終實現了VP'這種終極性時態意義。例(35)-(41)的VP中有表示將來時的詞語“就/要…(了)”,這種VP可以記作:“就/要VP'(了)”。這種VP中的將來時意義(將要VP'了),隱含著否定性的現在時意義(現在還沒有VP'呢)。也正是由于“差點兒”中的隱性否定意義(沒有)在時態上是終極性的,因而它跟VP中的否定性的現在時意義(現在還沒有呢)不僅不沖突,而且這兩種否定性的時態意義還可以疊加在一起,形成“最終沒有”這種終極性時制意義(即是對于VP'最終實現的否定)。結果,這種“差點兒+就/要VP'(了)”的意思是否定性的“最終沒有VP'”。“最終沒有”是一種卷積性的(cirro-cumulative)時態意義,漸次打開來的話,在其前面有“現在還沒有呢”、“此前曾經將要”等被它隱含的時態意義。
七、“差點兒、差不多”是多重空間的建造者
從上文的討論可以看出,“差不多VP”和“差點兒VP”是一種由關鍵詞“差點兒”和“差不多”造成的構式(construction),包裝進了比較復雜和微妙的多重語義內容(預設、推演、斷言、情態);它們已經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形式—意義”配對,儲存在漢語使用者的長期記憶中,(24)使人們在特定語境中可以不假思索地生成和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差不多VP”和“差點兒VP”構式中都含有“接近VP”和“沒有VP”兩種意義。也就是說,這兩種構式的概念結構都涉及作為參照標準的“VP了”和實際上的“沒有VP”兩種空間。并且,作為假想的概念空間“VP了”和作為現實的概念空間“沒有VP”是互相對立的。(25)說話人正是利用這種理想與現實、假定的反事實與事實的對比,來表達自己的主觀評價(慶幸、遺憾、不確信、委婉)等語用意義和會話蘊含。因此,可以說“差點兒”和“差不多”是多重概念空間的建造者(space builder)。(26)
附記
漢語“差點兒”和“差不多”之間的意義糾結,有點兒像英語中的almost和nearly。為便于對比,我們把王立非(總主編)《新英漢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08,第49頁)對于almost和nearly的辨析抄錄如下:
almost和nearly的共同意義是“幾乎,差不多”,在一般肯定結構中或在表達時間時??苫Q;在all,always,every等詞前,二者也可互換,區別在于:①almost強調“十分接近”,如:He was almost dead.他差點兒死掉。而nearly強調“尚有不足”,所以在表示“想要做而沒做成”,“很可能發生但還未發生”時,要用nearly;如:I nearly missed the train.我差點兒誤火車。而表示“簡直”,“像”等意思時,要用almost。另外,修飾表示思想感情的動詞時,只能用almost。②almost比nearly更接近。③在有趨勢向某個目標發展的情況下,兩者可互換;而在沒有這種趨勢或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場合下,則只能用nearly而不能用almost。(④almost只是一般陳述;而heady則具有較明顯的驚訝、抱怨等感情色彩。⑤與no,none,nothing等連用,只能用almost而不能用nearly;反之,與not,never連用,只能用nearly而不能用almost(但美式英語可說almostnever)。⑥在more than,too前用almost,不用nearly。⑦nearly可用very,pretty等修飾,而almost不可。
注釋:
①Chao(1968:666)把謂詞性成分前的“沒有”看做是助動詞。朱德熙(1982)指出:謂詞性成分前的“沒有”跟體詞性成分前的“沒有”的語法功能在許多方面都是平行的,把謂詞性成分前的“沒有”看做動詞是合理的(第70-71頁)。本文為了從俗和方便,把謂詞性成分前的“沒有”看做是副詞。
②關于“不”和“沒有”的意義差別,參考呂叔湘(2009:383)。
③對于詞語的意義解釋,主要依據呂叔湘(200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9)。但是,對部分釋義和舉例,我們做出了調整和補充。下同。跟“差點兒、差不多”意義相近的副詞有“差一點(兒)、差不點(兒)、幾乎、幾近、近乎、近于、險(~遭不測)、險些”等。
④Givón(1978:89)指出:從歷時的角度看,語言中的否定標記大多源于否定性動詞,最通常的是“refuse,deny,reject,avoid,fail,lack”等。更加詳細的討論,見Givón(1973)。關于漢語中的這類隱性否定動詞,詳見袁毓林(2010)。本文討論的兩個副詞,都包含有隱性否定意義的動詞性語素(“差”≈缺少、不夠)。
⑤嚴格地說,這里的VP狹義指“差不多”和“差點兒”之后的謂詞性成分,廣義指包含“差不多”和“差點兒”的句子中除了這種副詞之外的成分。這種廣義的VP往往是一個主謂結構,而“差不多”和“差點兒”是插在這種主謂結構之間的。
⑥一般地說,如果p推演q,并且~p也推演q;那么q是p的預設。直觀地說,預設q是使命題p為真的真值條件。詳見Allwood,at al.(1977),pp. 149-153,中譯本第175-178頁。參見Leech(1981:74),中譯本第106頁;詳見Levinson(1983:167-225)Chap.4:Presupposition。另外,關于推演的定義,見本文附注⑨。
由于像(3a)、(4a)這種帶“差不多/差點兒”的句子沒有相應的否定形式,因而我們只能用由于跟預設矛盾而造成的語義反常和語用否定等比較迂回的方式,來證明“差不多/差點兒”的預設意義。
⑦關于預設矛盾和語義反常,詳見Leech(1981:74-75),中譯本第105-106頁。
⑧語用否定又叫元語言否定(metalinguistic negation),詳見Horn(1985)。
⑨“推演”的定義為:如果“語句(或命題)p為真,則語句(或命題)q一定為真;語句(或命題)q為假,則語句(或命題)p一定為假”;那么“p推演q”。參考Leech(1981:74),中譯本第106頁。
⑩類似(5c)的真實文本中的例子是:“不是朱預道痛哭流涕地懺悔和張普景政委及時趕到,那個青年女學生差點兒就被岳秀英斃了——雖然最終沒斃,但是岳秀英還是在那位女學生的腳下開了幾槍,嚇得那個女學生成了稀泥一攤”,搜自北京大學CCL語料庫。
(11)斷言指一個表達式(命題或語句)直接陳述的意義,可以通過否定來顛倒其真值:如果它原來是真的,那么其否定式便是假的;反之亦然。因此,可以用否定操作來測試一個表達式的某種意義是不是其斷言。
(12)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的CCL語料庫,現代漢語部分共有3億多字語料。
(13)具體的分項統計和分析,詳見袁毓林(2011)。
(14)在這里,大于號“>”讀作:“優先于”。
(15)下面這些例句均搜自CCL語料庫。
(16)就像在聯合結構中,即使已經完全地列舉了各個項目后,仍然可以用“等”來煞尾。比如:“中國古代有造紙、活字印刷、火藥和指南針等四大發明”。詳見呂叔湘(2009:167)。
(17)參考沈家煊(1999:86-89)。
(18)下面這些例句中的a例,均搜自CCL語料庫,但做了精簡處理。
(19)詳見呂叔湘(2009:112)。
(20)詳見沈家煊(1999:86)。
(21)詳見沈家煊(1999:86)。
(22)下面這些例句中的a例,均搜自CCL語料庫,但做了精簡處理。
(23)下面這些例句均搜自CCL語料庫,但做了精簡處理。
(24)關于構式和記憶的關系,詳見Ungereer&Schmid(2006),中譯本第284-285頁。
(25)正是因為“差點兒VP”的概念結構中有“已經VP了”這種參照性的假想空間,所以說話人有時可以把“差點兒VP”的預設意義“接近VP”夸大成“已經實現了VP”這種假想的參照意義。例如:
你差點兒把做人的道德丟了!現在,揀回來了。(《中國青年》1980年第12期)
說“揀回來”,其前提是“已經丟了”;顯然,這跟“差點兒VP”的推演意義“沒有VP”相悖。但是,憑借著“差點兒”能夠建造多重概念空間(包括假想空間)的功能,可以消弭這種語義乖違(參考沈家煊(1999:84),例子也轉引自此)??梢姡安铧c兒/差不多VP”除了預設、推演和斷言意義之外,還有參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