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通,通則不痛——探析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張玉祥
"通則不痛,痛則不痛"這是前不久我聽到的一則藥品電視廣告用語,私下揣測,這多少也適合描述我們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互動。
動,在新編現代漢語辭海中的解釋是指事物改變原來的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常與活連用。本人認為:因為活,所以動;因為動,才以活。動是生命力的基本特征,任何事物,只有具有生命力,才能得以延續,才能得以發展。
近期,筆者隨區教研室到下面學校視導,聽了不少節英語課,感觸頗深。正所謂見多識廣,每到之處,所見所聞的都是隨機而來的平常教學課,不是經過精雕細啄的公開課、觀摩課。其中既有獨具匠心的上乘佳品,也不乏粗枝大葉的乏力之作。靜觀其變,究其根由,感覺到在我們小學英語教學中,一個"動"字,何其重要。
我想,既然勞動產生了語言,那么作為一種工具,語言的練習與掌握就應該是在勞動的過程中進行的。英語的學習也不例外,下面本人就從"動"字入手,結合本人多年來的教學,談談自己對小學英語教學的認識。
一、學生的"動"
小學英語教學,對于學生來說,首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問題,也就是學生對于學習英語有無興趣的問題。學習的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于教師能夠因勢利導,因地制宜激發與培養。
好"動"是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之一,只不過這一特征在低、中、高年級段所顯示出來的程度不盡相同。高年級的學生的自制力相對與中低年級要強,使得他們的好動更傾向于理性化,加上諸如好勝、好強等年齡特征,致使小學生更喜歡諸如游戲、比賽、說唱等形式的教學。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的考慮到這些因素,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我們的教學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牛津小學英語的起始年級是三年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在三、四年級的對話教學中,設置情境后,我一般要求學生在進行對話練習的時候要結合使用 體態語,每句都配以一定的手勢、動作或表情,加以練習,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如4A-- Unit 1-- Part A的對話,動作配置如下:
A:May I come in,Miss Li ?---嘴發敲門聲,手做敲門狀,夸張為好。
B:Yes,Come in,please.---有禮貌地躬身,雙手做引路狀。
A:May I have a copybook?---先雙手放在胸部,再翻掌做寫字樣。
B:Yes. This copybook is for you.---雙手胸前翻掌做遞東西姿勢。
A:Thank you.---雙手握拳與胸前。
B:May I have a copy book for Su Yang?
---先雙手放在自己胸部,再翻一掌指向一側。
A:Sure.Here you are.---點頭同意,雙手胸前翻掌做遞東西姿勢。
B:Thank you.--- 雙手握拳與胸前。
A:Goodbye,Miss Li.---一只手揮動告別。
B:Goodbye.---另一只手揮動告別。
我常對學生說,啞劇都能讓人看得懂,何況我們英語加動作。在練習中,學生邊說邊動,動作說明語言,語言引導動作,表演的天賦相得益彰,學生顯示出了濃厚的興趣。讓他們回家做給家長看,說給家長聽,學生樂此不疲。此英語學習方法也得到了家長的認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激發,學習英語的勁頭與其他班級形成鮮明的對比。一學期的內容,甚至一學年的內容,學生相互之間對答如流。我想,以此勁頭,若能持之以恒,學生必成大器。到了五、六年級,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控能力增強,這個階段學生的好"動"更傾向于理性化,明顯區別于中低年級學生的隨意性、盲從性。根據以往教學,本人認為此階段應強化學生的外"動",并注重學生的內"動"。
所謂強化外"動",既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實際英語交流,以實用的形式表現出來。我是通過以下幾種教學途徑嘗試的,而且收益非淺。一是鼓勵學生課堂內外堅持說英語,用英語交流,引導學生形成交際伙伴,交際小組,發揮個人與小組的優勢,形成良好的英語交流氛圍。二是以課外作業的形式組織多種英語交際活動,并以課堂匯報的形式進行評比,每周一次,形成常規。三是要求每一個交際小組在學習中排練英語節目,歌舞、課本劇、詩朗誦等形式不限,每學期進行一次班級或全校性的匯報演出。不放過市區舉行的口語、聽力以及英語節目比賽等,讓學生積極報名參與。此舉,從心理學上講,有助于消除學生內向性格的負面影響,形成積極、開放、大膽的個性傾向;從現實意義上講,有益于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
注重內"動",則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加強對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既知識的內化,形成內在的、積極的英語思維。英語的內動是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小學英語向初中英語過渡重要環節。在經過兩到三年的學習后,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一定的英語運用能力,在這個基礎上,訓練他們的英語描述和歸納能力,培養他們的英語思維是可行的。我在六年級的教學中嘗試過以下兩種教學方法,效果不錯。如:
1、Listen and guess the words.(聽音猜詞)
請A學生上黑板面對大家,老師在黑板上寫一個詞,讓B同學描述,描述中不準說出黑板上的詞。A同學根據描述猜詞。內容如:
parents---father and mother.
parent----father or mother
January---the first month of a year
banana-- -a long yellow fruit
yesterday---the day before today
Monday-- -the second day of a week等等。
2、How to say in other English words.(如何用英語表達)
要求學生運用掌握的字,詞,句去說明老師提供的內容,說明中盡量不帶有老師提供的字、詞、句。內容如: Be quiet.---Don’t make noise.
Keep off the grass---Do not walk on the grass。
Do you know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
----How can I get to the post office?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Which holiday do you like best?等等。
這些活動設計,充分激活學生內在的英語思維,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考、想象、以及組織語言的空間。經過這些活動練習后,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英語的聽說能力以及語言的組織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二、教師的"動"
應該說,教師的"動"主要表現在為了學生的活學而活教上。能否根據教材,圍繞學生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著學生英語的學習。畢竟教材給我們提供的內容與情景是有限的,在內容的安排上也不是十分合理的。這一點,我認為我們英語老師做的還不錯。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為了教學的連貫性,也為了學生學習的由淺入深,先后調整了教材某些板快的教學順序,如在新授 單元的教學中先進行B,C部分詞匯、句型的教學,再進行A部分對話的教學,或是A、B、C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這就是在活用教材。
師專三附小的李文老師在4A- Unit 4 -Whose gloves?一課的教學中,設計了為貧困地區、災區孩子捐贈衣物的場景,將教學內容充分的融入。學生那踴躍捐獻的場面使每一個在場的人都感動。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受到了教育。李老師活學活用,巧妙設計,彌補了教材的不足,潤色了英語教學。
海州區匯文小學的姚歡歡老師在進行6A-Unit 5-- Part A--On the farm對話教學的時候,根據對話的內容設計了十一個問題,如:
1.What holiday was it last week?
2.What did Nancy do lastweek?
3.Did she watch a film?
4.How about the film?
5.Did she like the film?
6.What did Helen do on the farm?
7.What did she do on Monday?
8.What did she do on Tuesday?
9.What else did she do ?
10.Were there any fruit trees?
11.How about Helen’s holiday?
她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將問題各個擊破,然后再大膽的讓學生根據各題的答案去復述課文內容。如此巧妙設計,引領學生動腦、動耳、動口,激活學生的感官,開動學生的思維,使得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以有效的訓練,教學效果非常好。上述這些老師的活教、巧教,不能不說是我們英語教師中創新教學的典型事例,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
三、師生之間的"互動"
在小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使之轉化為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他們將來學習更深的知識打下堅實基礎。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注意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又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興趣,為學習更深的知識作準備。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英語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不能只有老師一人"登臺表演"。但是在聽課中,也不免發現我們中有的教師上課的時候,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準備好的教學內容,不管學生是否理解,總是滔滔不絕,學生成了單純的"觀眾"。就是觀眾在看節目的時候,覺得不好看還可以走人,而在課堂上,教師的"獨角戲"唱得再不好,學生也只好硬著頭皮熬下去。無怪乎會有那么多的學生心煩意亂地盼望著下課,對課堂教學表現冷談。對所學知識表現為厭煩,視為苦差。這樣的教學,還談什么訓練學生的技能,還談什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哪里還有什么質量?
在教學中,除了上述要讓學生獲得書本知識并轉化為能力,培養學習興趣外,還有一點,我認為也很重要,那就是通過師生的互動要教會學生進行思考乃至于進行生動的創造,并學會通過實踐來驗證自己。這么一來,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我們的任務就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還要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學中除了我們要講的生動外,還得必須設法讓學生按照我們的意圖"動"起來,而要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和老師走到一起來,共同演好課堂教學這場戲。譬如,復習課,為什么不能讓學生站出來自己講講。新授課為什么不能讓學生融入角色,提提問題,互相議議等等。教與學的充分互動,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地調動起來。其效果絕對要比教師的"獨唱"好得多。
讓學生和教師一同"動"起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按照每個活動或每一節課的教育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周密安排。課堂上教師不僅要當好演員,更要當好導演,這比教師一個人唱"獨角戲"難度要大得多??梢赃@樣說:只有教與學的真正互動,才能真正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詮釋著"動"的寓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動"的更有成效,"動"的更藝術,煥發我們教學的活力,展示我們英語的魅力,還有待于我們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去追求,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