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職業教育專業與產業對接的有效策略研究
孔祥富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專業與產業對接;策略
論文摘要:專業與產業有效對接,直接關系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專業與產業難以做到有效對接。本文在分析專業與產業對接形勢的基礎上,提出職業學校提升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幾種策略。
在職業教育主動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專業與產業有效對接,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有效服務地方經濟的水平與能力,拓展自身發展空間,所謂“有為方能有位”;也直接關系到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水平與質量,從而影響其招生情況,所謂“出口”暢,才能“入口”旺。但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專業對接產業的滯后(新興產業)與貌合神離(傳統產業) 現象仍較為突出。從學校本身而言,筆者認為,原因是學校認識高度不夠,問題剖析不清,策略針對性不強。要解決這些問題,學校應該從以下幾點努力。
一、準確把握專業與產業對接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形勢
(一)清楚認識專業與產業對接是職教發展的關鍵。
黃炎培在創立中華職業學校之初,強調“社會化是職業教育機關唯一生命”。所謂“社會化”,就是“辦職業教育,必須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職業學校” “必須同時與社會經濟結構相結合,與社會生活相配合,才能興旺發達”。
近年來,國家也重視職業教育。2001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職業學校要實行產教結合,密切與企業的聯系。2010年剛剛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
從國外來看,德國的“雙元制”職教理論是當今世界較為先進的職教理論和方法,其根本的核心就是產教結合,關鍵是專業與產業無縫對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教學工廠”是一個產教結合的典型,在學院的工程系內,教學方案與工業界有著比較直接的聯系,師生在廠家提供的先進設備和儀器上進行著企業的試驗計劃或產品研發。
因此,基于以上國內外的經驗,職業學校應該從思想上高度認識專業與產業對接在職教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二)深入探究目前專業與產業對接在職教中的問題。
1.從時間上看:存在專業與新興產業對接的滯后。
⑴客觀上,由于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業不斷涌現,使得職業教育應接不暇。一方面,教育具有周期性,尤其是職業教育。從職業崗位開發成課程計劃、大綱、教材都需要一個過程,其中很多環節,中高職學校還不具備相應的開發能力,或開發能力還很弱;另一方面,教師的培養、培訓,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也都需要有一個過程。
⑵主觀上,由于地方政府在謀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時,缺乏戰略眼光,沒有把職業教育對接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規劃與統籌;而職業學校在積極呼應、主動融入、有效對接新興產業的超前意識不夠,謀劃不夠。
2.從體制上看:存在對接機制缺失。
政府統籌與聯席會議制度未能有效建立與發揮作用,使得專業與產業對接失去重要平臺與有效機制,政府、企業、學校之間,政府未能將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發展戰略,企業缺乏參與的積極性,常常出現職業教育“一頭熱”的現象,因此,出現對接的滯后與低水平就在所難免。
3.從質量上看:存在傳統專業與產業對接低水平。
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內涵不夠豐富,僅僅是在專業名稱與課程設置上的有限對接,師資隊伍水平、教學過程管理、學生專業素養的養成等方面都未能跟上。對接專業的技術優勢不突出,企業與學校缺少互動,學生專業素養的比較優勢不明顯,學生缺乏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專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隨之萎縮。這種對接,貌似對接,實則脫節,貌合神離。
二、實現專業與產業有效對接的策略
(一)主動謀劃,超前思考。
1.認清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學校應通過認真學習研究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認清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甭殬I教育要從中捕捉到專業調整與發展的大趨勢。 2.研究區域經濟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的大格局。學校要加強與地方產業發展綜合部門的互動,開展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調研與課題研究,把握區域經濟特別是地方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關注其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并及時調整學校的專業布局,改革、改造、合并傳統專業,淘汰落后專業,發展與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對接的專業。
3.明晰專業發展大方向。學校在專業建設上,要強化主動服務的意識,重視“四新”(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力法)改造,增強產教結合、校企合作的能力。還要積極發揮對產業發展的引領功能與促進作用,注意利用所辦精品專業的品牌優勢,積極創辦相應的校辦產業,依托專業發展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專業建設,形成“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產學結合的氛圍。
(二)完善機制,多管齊下。
1.建立產業合作委員會。學??梢苑e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提請政府發改委牽頭,成立有關行業、產業部門領導參與的產業合作委員會,指導專業與產業對接工作。建立經常性的工作制度,每年制定工作計劃,研究產業轉型升級和專業發展對接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宏觀層面上解決因社會人才需求與職業教育專業人才供給的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專業與產業對接的錯位。
2.建立專業建設委員會。學校各專業部成立由對口高校教師、企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職能部門領導和資深教師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幫助學校進行專業論證和調研,研究制定專業發展規劃,使學校專業建設有比較高的起點與基礎;通過專業建設委員會引領指導,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同時,有效利用企業和行業的資源優勢。
3.建立定期校企互動機制。建立經常性的行業和企業調研點,有主題、有計劃地組織開展企業走訪活動。主動邀請行業和企業領導(專家)來校交流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等相關信息和要求。學校網站主動鏈接掛鉤企業網站,建立面向公眾的信息咨詢服務平臺,發布各專業畢業生信息,開放學校資源信息,主動實現服務手段現代化和高效化。
(三)多元對接,提高質量。
1.課程對接。通過專業與產業對接,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確定培養目標、制定課程計劃。依據職業分析設置課程、組織專業學習內容。通過職業分析,將一個或若干個社會職業歸結為一個職業群,從中梳理出構成一種職業的主要活動內容,分辨出支撐該職業的知識與技能,確定相鄰社會職業的技能知識聯結點,突出學習“內容的出發點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意義”即學為所用的基本策略,使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圍繞職業崗位、生產實踐的需要來組織。
2.過程對接。通過專業與產業對接教師主動為相關企業職工崗位培訓服務,積極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新產品的開發,進一步提升產、學、研水平,在服務中提高自身能力。
通過專業與產業對接,做到按行業與企業的評估標準,實施教學過程與教育教學活動,使教育、教學的過程更具有針對性,教學過程整體上體現“教學”與“生產”過程的耦合。學生“通過邊學習、邊參加一些職業活動,進行自我驗證和自我豐富”, 技能得到提高,缺陷與不足得到改進,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得到鍛煉,并通過不斷的積累、改善,使職業素養與職業崗位實現零距離對接。
3.文化對接。與企業文化對接是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內化過程,把學校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建設、專業文化建設進行融合,注意吸收先進企業文化的精神內核,挖掘專業在學校建設中的技術魅力。學生教室、宿舍的布置,其他活動場所的建設都要有專業的氣息與韻味;學生的實訓、實習融入企業的質量意識、效益觀念、團隊合作精神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要經常性地組織師生觀看現代企業宣傳片,讓學生時時經歷與感受這種企業文化、專業文化的熏陶與影響,了解現代企業的精神、內涵,從而在“于無聲處”中積淀企業文化、專業文化的素養。
[1] 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 孔祥富. 產教結合:職業教育特色所在[J]. 職教通訊,2006,(12).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