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模式研究及借鑒
馬達
【摘要】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普遍重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發展至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本文試圖通過較為全面地審視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總結和借鑒其中的科學經驗,找出適合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可用之處。
【關鍵詞】 國外高等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借鑒
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水平的基礎上,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高等教育。隨著我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應用,產生了許多技術含量較高的崗位,我國也形成由對中級人才的需求轉向高層次職業人才的需求,這種層次人才的需要,決定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性。因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招生人數和發展規格迅速擴大。然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諸多的問題和困惑,因此研究國外高等職業教育的模式對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以德國為代表的“雙元制”模式
德國的“雙元制”培養模式是享譽世界的一種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具體實施特點如下。
1、在專業設置上以職業分析為導向。通過職業分析,將若干個社會職業歸結為一個職業群,一個職業群對應一個專業。這樣既可以清楚地了解一種職業的主要活動內容,明確分辨出支撐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同時又能夠確定相鄰社會職業的技能知識聯結點,為社會職業歸類及職業群的確定奠定了基礎,也為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提供了依據。
2、在課程設計上以職業活動為核心。所有的課程都分為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三個層次呈階梯式逐漸上升,從泛到精、由淺入深開展。所有理論課都采取綜合課程的形式(如制造業的專業理論、專業制圖和專業計算),覆蓋了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知識面廣、深淺適度、綜合性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課程實施上以校企合作為基礎。學校按照各州總體教學計劃實施理論課程教學;企業則按照聯邦培訓規章在企業中實施實踐課程的培訓,雙方通過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協調,保證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并以此共同合作達到國家對職業人才的總體教育目標。
4、在考試組織上以客觀要求為標準。“雙元制”職業教育考試由與培訓無直接關系的行業協會承擔,這就有利于考試按照《職業培訓條例》的考試要求進行,而不是根據某個培訓機構中所傳授的具體內容來考試,從而能更客觀地評價職業教育的培訓質量。
“雙元制”模式于20世紀80年代初由原國家教委引入中國。當時主要在中等技術學校中進行試點,經過20年來“雙元制”自身的發展與完善以及在我國的實踐表明,“雙元制”模式對于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有許多可借鑒之處。但是由于推行這種培養模式要求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培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及時更新設備等外部環境,導致雙元制在我國完全實施有較大難度。
二、以加拿大、美國為代表的CBE人才培養模式
CBE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模式,這些能力具體包括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經驗(experience)、反饋(feedback)。該模式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制定能力分解表,即DACUM(課程開發表)。首先由校方邀請8—12名企業代表作為職業分析人員,一名課程設計專家任組織協調員,再委派一名秘書組成DACUM委員會。由這個委員會通過分析、分解和歸納確定從事這一職業所應具備的綜合能力。每一項綜合能力背后,要列出其所包括的專項能力。其次,對每一項專項能力進行分析,寫出最終績效目標和分步能力目標,即用文字表述這項專項能力需通過什么,使用什么,達到什么。最后,委員會對專項能力確定四級評分標準,根據培養目標確定需要掌握的專項能力的數目。
2、編制教學大綱。由學校組織教學人員對DACUM委員會編制的表和按程序排到的各項能力,進行教學分析,確定課程大綱和培訓途徑。首先,將所列的知識、技能進行分類,將其中相同的和相近的集中在一塊,構成可以在一定時期完成的教學單元,若干教學單元加起來構成一門課程;其次,將課程排序,構成課程大綱。課程大綱中還要加入所需要的非專業課程,約占總課程的25%~30%。
3、實施教學內容。第一步教學人員根據擬定的課程繪出教學計劃圖,寫出每一教學單元的教學目的;第二步組織有關教師擬定課堂教學計劃,編寫教材和學習指導手冊,建立學習信息資源室;第三步是入學水平測驗;第四步分別安排和進行入學指導;第五步提供教學場地;最后評估教學和對學生的預警。
CBE模式于20世紀90年代初,由原國家教委,通過“中國——加拿大高中后職業教育交流合作項目”(CCCLP)引入中國,并在許多高職院校得到廣泛應用。但隨著人們對CBE模式研究的深入,發現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點:如把職業能力分解成為一些細小的任務要素,這種方法對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如職業道德、應變能力是難以進行精確分析的。目前,為了與終身教育接軌,CBE模式正在革新。
三、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TAFE人才培養模式
澳大利亞進行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導力量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學院,含義是“技術和繼續教育”(以下簡稱TAFE), TAFE院校構成了澳大利亞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統,是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主力軍,TAFE的主要實施特點如下。
1、政府高度重視。聯邦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和培訓政策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聯邦政府對TAFE學院的管理就是通過政府教育、培訓和青年事務部,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局以及各州政府負責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行政管理部門或授權管理機構共同進行的。TAFE學院的征地、基建、實訓設備等主要硬件設施建設都由政府提供專項經費支出,TAFE學院的主要資產屬于國家。
2、教育培訓體系完整。目前,澳大利亞各州均形成了在國家培訓框架下,以社會需要和就業為動力,以雇主為中心,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銜接的,靈活多樣的TAFE辦學模式和職業教育與培訓相結合的完整體系。
3、建立了以行業為主導,以能力培養為本的人才培養模式。行業在TAFE辦學中的作用非常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行業部門主導相關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宏觀決策;二是行業參與TAFE辦學的全過程;三是負責教學質量的評估工作。
四、以世界勞工組織為代表的MES模式
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的縮寫,直譯為“就業技能模塊組合”,意譯為“模塊式技能培訓”或“模塊培訓法”等。MES是國際勞工組織(ILO)20世紀70年代初研究出來的一種職業技能培訓模式,其主要特點如下。
1、培訓大綱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與企業生產緊密聯系。每一技能模式(對應的是一個工種或崗位的工作)由若干個模塊組成,而每一個模塊又由若干學習單元組成,每一個學習單元僅包含一項特定的技能或知識,操作技能型單元有詳細的工作步驟,內容描述言簡意賅,組成形式圖文并茂。
2、教學目的明確,方法靈活。除了總體目標之外,每個模塊、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可測量的學習目標。學員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個學習環節將要達到的目的,這樣就可以引起學員的學習興趣,激發學員學習的積極性。以學員為中心,以技能訓練為核心,以學員自學為主,以現場教學為主,按需施教,學用一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靈活性。 MES模式具有很大的彈性和個性,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不同的模塊組合,這種課程模式并不適應于正規的職業學校教育,因為它無法使學生學習系統的知識,但它卻非常適合進行崗前培訓與繼續教育。因此,它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培訓機構。
五、國外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和借鑒
職業教育以人為本,在教育與培訓過程中,充分考慮人的個性發展,適應信息社會中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認同終身教育的觀念,將人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基本出發點。通過研究國外四種主要人才培養模式,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職業教育與培訓模式多樣化。世界各國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模式基本上可分為三種:一是以企業為本,按崗位要求培訓;二是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教育主體進行職業教育和培訓;三是雙軌制教育,由學校和企業合作進行各種培訓。除這三類傳統的職業教育模式外,還有多種新的培訓方式與之并存,如產學合作培訓、國際聯合培訓、駐外培訓、崗位輪換培訓、逐層選拔培訓、互聯網絡培訓等等。
2、職業教育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國外職業教育和培訓特別重視能力的培養,重點培養的能力主要有:組織實施工作業務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運用學習和工作方法的能力;獨立性與責任意識的能力;對外界壓力的承受能力及創新能力等。
3、職業教育堅持“雙證”制度。多數發達國家已建立了全國統一的、與工作崗位相對應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證書制度,包括半熟練工人、技術工人、專業輔助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職業領域。一些國家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證書與普通教育證書等值,并相互承認,可作為升入高一級學校的憑證。
4、職業教育要高度重視市場的需求與變化。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主動適應勞動力市場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跟蹤技術變化,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專業及課程的設置決定權屬于學校,學校則密切關注當地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根據當地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狀況來決定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