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模式的探索
未知
摘要:借鑒西方就業指導理論,高職院校應當構建以“五個結合、三個協同”為特點的動態系統化的就業指導模式。“五個結合”是指學校的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學生的成才模式與就業市場要求相結合,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的實訓、實習內容與就業目標相結合,就業指導與畢業生職業發展相結合;“三個協同”是指用人單位轉變用人觀念,政府完善就業政策體系,家庭為子女營造關心、理解和支持的擇業環境。
關鍵詞:就業指導;模式;高職院校
就業指導理論最早興起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就業指導的發展歷程來看,有代表性的就業指導理論主要有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論、霍蘭德(John L·Holland)的職業適應理論和金茲伯格(E·Ginsbeg)為代表的職業發展理論三種。這些理論都主張通過就業指導實現人職的最佳匹配[1]。但何為人職的最佳匹配?這是就業指導的基本理論問題,也是任何就業指導理論都不能回避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就業指導理論模式。我們認為,人的職業選擇是人的一生中一系列連續的行為過程,職業指導也應該是一個系統地貫穿人的一生的動態過程。因此,就業指導作為指導學生獲得一種就業能力和面向社會的生存能力,不能僅局限于為畢業生的現實就業提供必要的幫助,更要為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就業能力。而以“五個結合、三個協同”為特點的動態的系統化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模式正是基于此而構建的。
一、五個相結合
1.學校的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
高職院校面向市場辦學,其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既要符合社會需要,也要具有本校特色,這是當今社會對高職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影響畢業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當前高職院校在調整專業時,應堅持“少、寬、滲、優”的方針。“少”就是減少甚至停止招收社會需求小、缺乏自身優勢的專業,大力發展社會需求量大的特色專業;“寬”就是拓寬專業的口徑;“滲”就是將就業市場知識滲透到專業教學中;“優”就是優化教學內容,加大教學改革力度。對于培養模式,各高職院校要按照市場導向、能力本位、學練結合、產學結合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特征,根據自身辦學實力和社會需求,合理確定自身的培養模式。
2.學生的成才模式與就業市場要求相結合
當前企業在招聘人才時,希望所招收的高職畢業生是個通才,即其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還應具有很好的綜合素質。同時,其還應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和持續學習的能力[2]。這是就業市場對高職學生的成才模式提出的全新的要求。為適應就業市場的要求,高職學生應在堅持自主性與自覺性相統一的原則下,樹立科學的成才行為與機遇觀,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高職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主要應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科學素質、能力素質和身心素質[3]。
3.教學過程中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理論教學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基礎,沒有理論教學,提高職業技能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偏重理論教學又會走傳統教育的老路。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應“培養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可見,高職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達到一定的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技術經驗。為此,高職教學過程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要以“學”來指導“做”,即要使學生用所學的專業概念、原理、工藝流程等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第二,要以“做”來促“學”,即要通過指導學生“做”,讓學生了解學習內容的應用條件和應用環境,增進對所學內容的感性認識,發現職業對學習提出的要求,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4];第三,加強對“學”與“做”的考核,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
4.學生的實訓、實習內容與就業目標相結合
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課程實訓、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等。時下在就業指導工作中提倡的“先就業,再擇業,后創業”理念,其實并不符合用人單位的意愿。因為用人單位需要的是穩定的可靠的人才。將學生的實訓、實習內容與就業工作相結合,既是學校爭取主動之舉,又可滿足用人單位考察和選拔到所需人才的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此項工作的關鍵是加強校內實訓中心建設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校內實訓中心的建設需體現環境逼真、技術含量高、能向社會開放和適用的特征[5]。各高職院校可采取“集資入股”、“借船下海”、“引鳳筑巢”等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籌集資金。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內實訓中心的同時,也要切實加強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
5.就業指導與畢業生職業發展相結合
從就業指導的目標來看,就業指導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使畢業生能夠充分合理地就業,標準是畢業生選擇職業既符合個人特征也符合社會需要,體現人與職業的合理匹配[6]。它著重于將學生擇業期的問題在職業生涯的準備期加以科學規劃,強調人的發展性,在發展中解決個人與職業之間的合理匹配。而要實現此目標,高職院校就業指導部門須將就業指導與畢業生職業發展相結合。具體實踐過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始終堅持滲透性原則,做到在教育和學科教學中滲透就業教育;第二,要通過結構優化、在職培訓等手段提高就業指導教師素質;第三,就業指導對象要由應屆畢業生轉為所有高職學生;第四,就業指導形式要由集中突擊教育為主轉為全程輔導為主[7];第五,就業的組織體系要由單一管理模式轉變為立體的多級管理模式;第六,就業指導工作的目標要由實現畢業生能夠就業向實現畢業生能夠充分就業發展;第七,就業指導內容要由只注重擇業知識、擇業技巧灌輸的策略性層面向培養學生創造性、忠誠度、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意識等戰略性方向轉變。
二、三個協同
1.用人單位轉變用人觀念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企業的用人觀念也發生了一些顯著變化,但許多企業領導者仍然固守原有的用人觀念和工作方法,這不僅給畢業生的正常就業帶來了障礙,還進一步影響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因此,用人單位要轉變擇人觀念,樹立“文憑不等于水平,身份不等于資格,經驗不等于能力,好人不等于能人,無過非英雄”的用人觀念。
2.政府完善就業政策體系
在國外以美國、德國為代表,政府十分注重通過制定政策法規來保障公民的就業權利和就業者的合法權益。例如:規定企業招聘時不得有種族歧視,每小時工資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標準等等。就我國而言,保障畢業生就業權益的政策法規還未成體系,畢業生擇業過程中的一些合法權益時常得不到保護。當前,政府要加快戶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允許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農村及基層單位工作不遷戶口、檔案;要切實貫徹《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確保高職畢業生到非公有制單位也能享受到各種保險福利;要進一步完善《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暫行條例》,待條件成熟后,出臺《大學生就業法》,制定全國統一的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管理辦法,規范中介組織,依法保護高職畢業生的合法權益。
3.家庭為子女營造關心、理解和支持的擇業環境
家庭環境一般包括家庭關系、家庭教育、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構等。家庭環境是高職畢業生擇業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影響著畢業生的擇業行為和職業價值取向。可見,營造良好的擇業家庭環境對于提高畢業生就業成功率和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家長要摒棄落后的管教觀念,少當或不當“保姆”,尊重子女擇業的獨立性,確實消除影響畢業生擇業的一些不良家庭環境因素。
[1]蔣勝祥.大學生就業指導[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92.
[2]王洪波.樹立現代大學生活觀 塑造高素質創新人才[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1,20(4):37-39.
[3]侯文華.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工作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3(8):70-72.
[4]李樂琳.更新高職教學觀念[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10:19-20.
[5]李堅利.高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3,24:19-21.
[6]池忠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與實踐模式探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2):57-60.
[7]唐玲,蔣舜浩.對高校就業指導模式變革的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4(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