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之道探究
彭振宇 馬必學
摘 要:在人才層次普遍高移的就業市場中,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面臨很大的挑戰。要從根本上解決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必須樹立系統和全局觀念,正確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現狀,建立相應的就業保障體系,綜合政府、高職院校、畢業生、用人單位等各方面力量來考慮,這樣才能促使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工作真正走出困境,駛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關鍵詞:高職教育;畢業生;就業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和改革開放事業的逐步深入,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等職業教育(以下簡稱“高職教育”或“高職”)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針對不同的職業或職業崗位(群)培養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因此,高職教育天然地與就業市場關系緊密。按照這個培養目標,高職畢業生的求職定位主要是一線的技術性職業/崗位 (群)。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高職教育的就業情況如何,是最終考驗高職教育成功與否的試金石。筆者試就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面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解決之道。
一、高職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形勢
(一)高校擴招之后,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就業難度明顯加大
2003年是我國高校擴招之后的第一個就業高峰年,應屆畢業生達到了創記錄的212萬人,其中專科生108.2萬人,占 51%以上,比2002年增加67萬人,增幅高達46.2%。到2004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已進一步增長為280萬人,其中高職生增加到 147萬人。到2005年,這一數字演變為338萬人,比2004年再增加50萬人,是2001年畢業生總數的2.8倍!其中高職生為168萬人。這一情況表明,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但問題遠不止此,高職畢業生不僅要與同期的大中專畢業生相競爭,還要與社會上其他求職人員相競爭,比如下崗干部、職工,進城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多年累計的復轉軍人,身體健康還有工作要求的離退休老年人等等。據國務院《就業白皮書》統計,這些求職競爭者的總人數將超過1.5億。要在如此龐大的競爭者隊伍中求職,其難度和競爭的激烈程度是不言而喻的。
(二)我國加入WTO之后,伴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就業機遇大大增加
然而,事物還有它的另一面,雖然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明顯加劇,但隨著中國人世之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強勁增長、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非國有經濟的迅速崛起,也為高職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據測算,GDP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會創造80萬—100萬個就業職位,而近年我國的GDP增長一直都保持在7%以上,這意味著每年提供的就業職位高達500萬—700萬個。此外,隨著我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日漸凸顯,為提高產品的質量、性能和檔次,適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集約型產業的升級需要,有效參與世界競爭,制造業對高素質一線技術應用型人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斷增加。另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說,每年大約有5000萬個以上國際勞工崗位面向亞洲國家,但我們國家只能提供大約50余萬個國際勞工,還有數千萬個崗位被其他東南亞國家瓜分。而這些,都是高職教育能夠有所作為的空間和舞臺。因此,我們在看到高職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挑戰的同時,也應看到高職畢業生也有著千載難逢的就業機遇。
(三)社會轉型時期,職業流動性變大,就業觀念發生顯著改變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傳統的就業觀念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加入WTO以后,教育被納入貿易服務的范疇,國際資本進入國內教育市場,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辦事是大勢所趨。聯合辦學、企業辦學、民營辦學等多種辦學形式日漸增多,國際間的教育合作和教育交流也越來越普遍。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發布的《世界高等教育會議宣言》認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自主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業者。”這意味著現行的就業觀念將發生顯著變化。據有關研究表明,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一個人全部在業期間內平均更換4—5次工作崗位。可以預見,隨著我國融人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職業的流動性特點將更加明顯,一個人的職業有可能發生多次轉換,那種專業對口、終生從事某一種職業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少。
二、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現狀
(一)政策現狀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要舉措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開展。2003年2月,人事部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對現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接收政策進行清理,修改、取消一切不利于高校畢業生擇業的政策規定,允許高校畢業生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跨地(市)就業;加強就業指導, 2003年4月,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聯合頒發《關于進—步做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不僅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更是事關全局的政治問題”,把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到政治的高度。據統計,2003年,國務院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共明確了11項政策措施,中央和國務院相關部門共出臺了14個配套文件,明確了107項具體政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政策基本框架已經確立。2004年4月,教育部專門發布了《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召開了2004年全國高職院校就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這些措施一方面說明了國家對高校畢業生工作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壓力,政府正在為創造良好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環境而不懈努力。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高校畢業生工作所面臨的嚴峻形勢。
(二)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現狀
目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情況是:從總量和學歷層次上講,研究生供不應求,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專科生供大于求;從專業情況來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通訊與電子工程、英語、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市場營銷等熱門專業供不應求,而哲學、歷史學、社會學、農學等專業面較窄的人文、社科類專業需求較少。這里面有一個矛盾的現象,即人力資源缺乏與人力資源浪費現象同時存在,這主要表現在中西部地區和一些工作條件比較艱苦的崗位人才奇缺,而那些大中城市、省會城市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才匯集,用人單位不顧實際需要、盲目實行人才高消費——只招高學歷、高職稱者,本科以下學歷的免談,這造成大量本科以下的求職者求職無門,無業可就,手持大學文憑卻找不到工作,最終造成人才閑置和浪費。當然,這里面還有一個社會輿論導向以及高校畢業生自身求職定位和就業期望值偏高的問題。
(三)高職畢業生就業現狀
數據顯示,2002年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為67%,2003年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為72%。截止2004年9月1日,高職畢業生就業率為6l%,比2003年同期(2003年7月為55%)增加了6個百分點。縱向比較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正在逐年上升,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是橫向比較也可以看到,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遠遠低于同期研究生、本科生的就業率。這是其一;其二,通過對部分省市高職畢業生就業率情況的統計分析(見表1),我們也可以看出,全國各地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并不均衡,有的地方就業情況很好,有的地方卻并不理想,甚至很差。據統計,截止2004年底,全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已經達到了1047所,從局部來看,我們不排除少數學校有比較高的就業率,某些地區、某些高職院校甚至出現了就業、招生兩旺的喜人勢頭。但是就整體情況來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仍然相當嚴峻,就業率還不盡人意,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需要我們進一步努力。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才結構失衡是根本原因;其次,高職教育自身特色不鮮明,專業設置不合理,培養出的學生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是關鍵;再次,高職畢業生本身的職業能力不強、素質不高、創業意識薄弱、求職定位不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高不成低不就,人為地加大了自身的就業難度。 三、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對策
由以上分析可見,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實際上并不只是高職院校的問題,而是需要綜合各方面力量才能解決的復雜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樹立系統的觀念,從全局的、戰略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所在。這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一)國家和政府要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宏觀管理和調控,營造公平、合理、寬松的就業環境
1.在目前這種教育體制和就業形勢下,政府要通過努力發展經濟,調整產業結構,來增加對高職畢業生的消化吸納能,力,使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2.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例如調整高職教育的學科布局、學歷層次限定,取消對高職院校的招生批次限制,保證生源素質,在政策上給高職院校一定傾斜等。
3.加大宣傳力度,努力轉變輕視職業教育的社會觀念。加強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宏觀管理和指導,進一步打破限制畢業生跨地區、跨行業就業的障礙,拓寬就業渠道,逐步確立“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營造公平、合理、寬松的就業環境,不能停留在喊空話、口號的水平上,切實為高職畢業生順利就業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高職院校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準確定位,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加強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目前,高職教育的規模、數量上去了,效益、質量并沒有跟著上,所謂高職教育占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實際上是數量上的,并非質量上的“半壁江山”。因此我們可以說,高職教育的質量不高,特色不鮮明,高職教育的社會認同度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和扭轉。為此,所以必須加強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構建高職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切實提高高職教育質量,突出高職特色,進一步增強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并不是一項臨時性、階段性的工作,而是必須未雨綢繆、做到全員參與、全程跟蹤、信息化、專家化的全過程管理工作,貫穿整個高職教育教學過程,在新生人校時就應該進行相關的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專業選擇指導建議等等相關內容的宣傳教育工作,一直堅持到學生畢業前夕的就業輔導等。這樣才能收到標本兼治、臨危不亂的效果。
(三)高職畢業生應結合個人實際,準確定位,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
1.結合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實際,準確定位自己。對高職畢業生來說,求職定位關系到一個人今后一生的發展,因此一定要講求前瞻性與務實性相結合。所謂前瞻性,就是對自己的就業發展方向有明確的目標,不拘泥于一時一地,這是其一;其二,珍惜每一個就業機會,先就業,再創業,為達成自己的事業目標不斷積累個人閱歷。但這種前瞻性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之上,也就是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實際來確定自己的求職定位,冷靜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要學會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戰勝生理惰性和人性弱點,努力提高自身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2.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創業意識,端正就業心理。對于高職畢業生來說,樹立“創業”意識和具備“轉崗”能力同等重要。在求職競爭時,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新的就業形勢下,“職業”自身的內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就業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與發展。
(四)用人單位應降低就業門檻,根據實際需求設置崗位,平等對待高職畢業生,加強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培養
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最終將通過用人單位接納高職畢業生為解決問題的顯著標志。因此,我們認為,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時能否依據實際需求,科學設崗,合理用人,充分發揮人才效能是解決高職畢業生就業問題的重要因素。為此,用人單位應該降低目前對高職畢業生的三道不合理門檻,即要求高職畢業生擁有當地戶口、高學歷、實際工作經驗。事實上,從長遠來看,消除求職壁壘,實事求是,人盡其才,使引進的人才能夠“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對用人單位才是真正有利的。另外,密切校企合作與交流,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途徑,堅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是解決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的一條很好的路子。
總之,解決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職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必須具備系統的觀點,否則,單純強調政府、培養方、畢業生、用人單位中的任何一方都難有奇效。只有四方共同努力,協調發展,才能真正使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問題得到最終解決,并收到標本兼治、良性發展的效果。
[1]周 濟.在2004年全國高職院校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OL].中國高職高專網,http://www.tech.net.cn.
[2]周 濟.統一思想,狠抓落實,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4(06). [3]汪 懌.擴招與就業[J].教育發展研究,2004(06).
[4]周應佳,鄧 輝.以就業為導向推動高職的改革和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4(05).
[5]馬思援.2004年全國高職院校就業工作視頻會議要求千方百計做好高職畢業生就業工作[N]中國教育報,2004—09—01.
[6]謝維和.深化改革,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J],教育與職業,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