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就業環境變化的高職教育對策研究
張常潔1 杜時貴2
摘要:從經濟運行到法律環境融入全球化,既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機遇,又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提出了挑戰。針對入世后我國就業環境改善、就業市場國際化的新趨勢, 本文提出與之相適應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應對之策,即更新教育觀念,適時參與競爭,調 整職教結構,強化能力培養。 關鍵詞:入世;就業環境;高等職業教育;對策
入世,加快了我國經濟及教育的開放化、全球化和融入世界發展大潮的進程,從而加速了就業環境的國際化,加劇了人才資源和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全球性競爭。這對我國現有的職業教育觀念、體制、模式、內容等形成強烈沖擊,也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如何應對入世后就業環境的變化提出了新的課題。
一、就業環境變化新趨勢 (一)從經濟運行到法律環境加快融入全球化 按照WTO協議,我國的關稅壁壘很快取消,在五年內還將逐步取消進口配額,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方面實行自由化原則。人世后的形勢迫使我國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步伐;加快修改有關的法律條文,建設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法律環境;迅速推進我國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機構能夠按照WTO協議發展國際貿易,縮短我國產業向全球化發展并融入全球化的進程。從經濟運行到法律環境融人全球化,使就業環境形成了兩者并存的格局。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創造了機遇,提供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和機會。另一方面從經濟運行到法律環境融人全球化,又向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提出了全面的挑戰,特別是傳統產業的貨物貿易和金融、電信、保險、自然人流動等服務貿易領域受到更大沖擊,增大了結構性失業人數。專家預測,加入WTO后,七年之內,我國一些行業的就業職位將發生調整,其中受沖擊最大的將是農業,農業就業人口將減少966萬,減幅達3.6%,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第二是汽車工業,汽車工業職工將減少50萬,減幅達14.5%,第三是機械和儀表業,將減少58萬人,減幅達2.5%。 (二)外國企業大量涌入,促進就業環境改善 我國擁有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雄厚的支付能力、勤勞而廉價的人力資源和巨大的消費市場,吸引世界各國的商業企業來華投資。專家普遍認為,加入 WTO后,根據全球產業結構的布局,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基地。2001年在《財富》500強中約400強已在我國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如微軟、通用、三星、西門子等國際知名大公司已在我國設立了100多個研究和開發中心。國外企業大量涌入,帶來了大量經營資金,也帶來了科學、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新理念和運行體系、國際通行的貿易規則和經營理念等,還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些外國企業最終將大量使用本土人才,這將大大增加對高新技術人才、懂得世界貿易規則的金融、管理、貿易、法律、會計等方面的經營管理人才以及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工人的需求,那些熟練掌握外語、精通國際貿易規則的專門人才和高素質、高技能的技術工人將供不應求。這無疑會大大促進我國就業環境的改善。 (三)就業市場的國際化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人力資源市場的國際化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勞動力和人才的跨崗位、跨行業、跨地域和跨國界流動將大大加快。入世后,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外籍專業人才、外國留學生會大量涌入我國:另一方面,人才流動將導致我國高級專業人才流失。統計表明,美國至 2006年,將缺少67萬專業人才,其中每年需補充9.5萬計算機人才,而大部分人才需要從中國、印度等國招聘。人世后,預計我國金融系統有20%的專業人才流失,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問題將更為嚴重。但我國現有的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從模式至運作體系都難以適應人才國際化的需要。為此,人事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包括總則、人才中介服務機構、人事代理、招聘和應聘、罰則和附則等六章 44條的《人才市場管理規定》。同時,我國人事部正在醞釀建立我國“國際人才市場”,允許外國公司在華建立合資的人力資源公司,起草相應的《網絡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管理規定》、《外國在華人才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法規,來規范人力資源配置市場國際化服務的行為,促進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才公平競爭、充滿活力、國際化的我國人力資源市場。
二、高等職業教育的應對之策 (一)更新教育觀念 在WTO總協議中《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第五條教育服務中,范圍涉及到除了由政府徹底資助的教育活動(如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外,其他所有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育活動。凡是簽署教育服務貿易協定的國家,必須承諾開放教育市場。我國在協議中對教育服務的承諾是部分承諾,即除了特殊領域和義務教育外,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項目上作出了承諾,許可外方為我提供教育服務,其中包括職業教育和培訓活動。此外,根據總協定對服務貿易四種方式的定義,“教育服務”具體的實現方式分為遠程教育或函授、出國留學或培訓、在該國設立辦學機構或與該國機構合作辦學、外國專業技術人才以個人身份到該國參與教育服務等四個方面。可見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國際化的貿易服務行為,它具有經營性、共享性、競爭性和非歧視性等特點。由于教育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地位,無論是貨物貿易,還是服務貿易;無論是經濟結構、經濟體制的變革,還是社會生活的變化,最終都會反映為對教育數量結構和教育質量的要求。從教育發展的環境來說,所有其他部門的承諾越大,市場越開放,對其行業挑戰越嚴峻,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影響就越大。事實也是如此,發達國家都把介入發展中國家教育市場作為一項重要的服務貿易和產業。由于放寬了市場準人限制,人世后將會有更多的境外職業教育和培訓機構投資我國職教市場。實際上早在人世之前,國際教育產業界就已經開始了對我國教育市場的擴張,職業教育首當其沖,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例如,早在2000年5月美國修文公司(一家世界領先的教育集團公司)下屬的華爾街學院,就聯合北京康培學院,以授權合作方式進入我國市場,先后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培訓場地。這些教學點的課程被迅速超額預定,強烈的市場需求推進著華爾街學院不斷在我國的職教市場上“開拓疆土”。據《新民晚報》報道,在商務領域享有百年盛譽的英國倫敦工商會考試局是一個國際認可的職業培訓機構,它將發揮其培訓優勢,來華開展制造、商貿、服務、金融、證券、保險等行業人員進行符合國際企業運作要求的培訓教育。國外的教育集團大多資金雄厚,辦學經驗豐富,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相比之下,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整體上起步晚,基礎差,缺乏競爭力。因此,我們必須以加入WTO為契機,與時俱進,更新教育觀念,建立起與WTO的教育觀念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新理念,學會用國際競爭和合作的視角來處事、來思考,以適應未來職業教育市場競爭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