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全面推動高職院校學生就業
鄭志龍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是為社會、企業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級應用性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因此,高職學校更應該建立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擇業觀,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人才。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他們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還可以增強他們職業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高他們就業成功的機會。
關鍵詞:高職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
有資料顯示,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占全部高等學校總數的58.5%,其招生規模遠遠超過普通高等學校的規模。高等職業教育是為社會、企業生產第一線培養高級應用性技術型、技能型人才,其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操作性、針對性,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崗位適應能力。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高職院校學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止2005年12月,全國高職高專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為62.1%,遠遠低于本科院校平均就業率81.7%和研究生平均就業率91.9%的水平。因此,高職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提高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力,已成為各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建立和完善科學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輔導體系,是提高學生就業率的重要途徑。
1 職業生涯規劃的定義和內涵
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孕育于20世紀后期的美國,1971年,美國聯邦教署署長馬蘭正式提出“生涯教育”一詞。它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教育過程,一種系統的完整的教育構想,它通過生涯進展等步驟,培養學生的生涯能力,以發揮學生的天賦才能為目標,使學生逐漸形成自我引導的能力,最后使學生過上適合自身特點的美滿的生活。顯然,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外延比就業指導寬得多。職業生涯教育的三個前提是教育學生了解自己、了解職業、了解社會發展趨勢。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習得人生規劃的根本。與其說職業生涯教育教會了學生許多知識,不如說教會了他們去理性地思考———讓他們學會了思考如何對待就業,如何對待自己的職業生涯戰略規劃。
大學生就業要融入社會組織,由于個人總是在組織中從事某種職業,因此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會受到組織的影響。因此,Hay-wood(1993)提出“組織的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概念,即組織幫助個人檢視其生涯、評估其教育培訓需求,并發展一些特殊的行動計劃來維持、增強及再評估他們在工作環境中的專業與管理技能是否合適,以面對快速改變的局面。盡管如此,許多學者都指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點是個人,員工本人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主角。因此,職業生涯規劃常常是指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即具有明顯的個人化特征。
總之,對于職業生涯規劃,國內外的學者進行了大致相同的定義,即指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計劃,是個人為了解和控制自身的職業生涯而實施的一項行動,它包括個人評估和了解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以及組織存在的機會與限制,從而選擇和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并為實現這些目標而進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如接受教育、積累工作經驗等。簡單來說,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個人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和個人情況,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采取行動和措施,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其本質在于使個人得到全面發展,強調個人職業生涯從低到高的一個層級遞進過程,注重個人的成長發展空間。
2 在高職院校實施職業規劃的重要現實意義
(1)職業規劃能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尋找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體現個體價值的最大化,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確切的說,職業生涯規劃就是個人結合自身情況以及眼前的制約因素,為自己實現職業目標而確定行動方向、行動時間和行動方案。個人職業規劃是個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目標并制定相應的計劃,以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從業失敗的可能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路徑。一份有實際指導意義的職業規劃,可以激勵大學生圍繞其規劃,制定合適的學業進程,為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不斷地加強自身的修養,實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選擇一種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存方式,規劃一種職業生涯就是規劃一種人生狀態。職業生涯指導涵蓋了個人探索(認識自身)、職業探索(認識職業)、就業形勢和政策分析、職業素質塑造,通過一系列的指導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準確把握社發展變化的趨勢,在規劃人生發展中做到知己知彼,從而更好更快地成長和成才。
(2)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職業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溫家寶總理指出“職業教育有鮮明的職業性、社會性、人民性”。這深刻地揭示了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換句話說,職業教育“最大的認可是實踐認可和社會認可,最終是用人單位認可”。就業是評價一所職業學校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加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樹立他們職業自覺意識,提高學生就業率,是職業學校的當務之急。實踐已經證明,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高職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幫助他們重新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定位。這將會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正確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使他們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幫助他們尋找前瞻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的職業定位,搜索并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進而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一方面幫助大學生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肯定自己的價值,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職業意識,另一方面幫助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優勢,有效找準自己職業生涯的起點和支點,潛移默化中促成良好行為習慣和職業道德的養成,使他們有目的、有計劃地、健康地完成學業,充滿自信地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就業競爭。
3 建立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曾發布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與普通高校的大學生相比,高職學生對職業生涯的指導表現出了更加迫切的渴望。因此,高職學校更應該建立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擇業觀,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創造力,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人才。從高職學生自身成才方面來說,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幫助他們發掘自我潛能、增強個人實力,還可以增強他們職業發展的目的性與計劃性,提高他們就業成功的機會。
3.1 構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建設
建立科學、高效的組織機構,是就業指導取得成效的保證。高職院校應在院系學生就業工作基礎上成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隊伍,由系黨政領導、專業工作者以及專兼職輔導員、班主任和專業教師等人員組成,在就業指導工作的隊伍結構上應體現出跨專業、跨部門、專兼結合的特色;定期開展研討和培訓,總結成功高職院校職業指導的經驗,努力提高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
增加高素質的就業指導人員的投入。其一,在就業指導部門中設立專業技術崗位,如心理咨詢師和職業指導師,聘請專家層次的人從事;其二,新增的人員要以專業人才為主,把好“入口”關;其三,對現職人員進行全員化的專業教育培訓,限期達到能夠從事專業工作的水平。 3.2 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途徑,強化高職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
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個人按照自己的資歷條件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而是通過相關活動幫助高職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籌劃未來,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高職院校應在學生一入學,以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為主渠道,建立科學的就業咨詢服務,以大型講座、模擬招聘會、網絡宣傳等形式,通過各種渠道開展全方位、全過程的指導活動,向高職學生介紹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形成全員參與、全力以赴的良好局面。在具體的實踐中要逐步形成把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同專業思想教育相結合、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與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幫助他們澄清認識上的一些誤區,真正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有助于提高自我的認知能力,幫助自己準確定位,提升學習動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引導高職學生正確看待就業形勢,分析就業難的原因,認識職業,樹立科學的職業發展觀。
3.3 強化市場意識,建立高效靈敏的信息網絡服務
市場意識就是競爭意識。學校就業指導機構人員必須具有敢為人先的競爭意識和手段,不但要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向用人單位卓有成效地推介專業畢業生,詳細介紹專業有關方面的情況,還要具有情報員的素質,搜尋社會的崗位需求。除此之外,職業規劃指導部門應當參與招生計劃的制訂,先期調節不同專業的供需狀況,以利于未來的畢業生順利進入就業市場。
建立和完善就業服務指導信息網絡系統,為畢業生擇業和用人單位招聘提供可靠、快捷的信息服務,是滿足大學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重“客戶”需求的重要物質條件,也為所有在校大學生思考和設計職業生涯提供了便利。高職院校應加強硬件建設,在校園網建立全方位的畢業生信息服務系統,配備專業計算機技術人員,完善信息傳遞和網絡功能,努力實現招聘單位與應聘畢業生的直接互動交流,提高就業服務指導工作的現代化水平。
3.4 建立科學就業指導調查機制
學校就業指導機構應對學生就業狀況進行統計和跟蹤調查,通過對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單位流向統計,結合畢業生本身的結構進行分析,及時把握社會的職業崗位需求和就業指導工作方向,尋找工作規律,提高就業服務指導工作的有效性。還要對未能就業畢業生進行調查,通過對其原因和個人情況與需要的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其三,對已工作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對他們的工作狀況、個人發展狀況、對就業服務指導的意見和要求,以及對高職院校教育內容的意見和要求。在這一系列的調查基礎之上,學校就業指導機構要做出詳細分析,以全方位地思考和安排就業指導工作,調整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制定科學的措施,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水平,有效地促進大學生就業。
總之,高職院校畢業生,要想在當代社會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并立于不敗之地,高職院校必須建立和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幫助學生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不打無準備之仗。
[1] 里爾登,等.猴志瑾,等(譯).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美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 杰弗里,等.王偉(譯).職業生涯管理第三版(美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5.
[3] 呂國富.霍蘭德人格類型理論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輔導[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4] 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縱橫職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北京紐哈斯國際教育咨詢有限公司.求職圣經[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