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改革的原則
孟憲平 李 賓
摘要 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改革必須指向人的發展;必須關注現實生產、現實生活;必須具有研究性和綜合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職業素質,以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勞動者。 關鍵詞 職業教育 課程內容 改革 課程在人的潛能向人的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起著中介的、催化的作用。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如何使學生的潛能向現實的職業素質生成,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相適應,是一個需要深人研究和亟待改革的實踐課題。只有對職業教育的課程進行改革,使之與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發展變化合拍,才能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有文化、有技術、有道德的高素質勞動者,實現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本文擬對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發表一孔之見。 課程設置是各門課程組合的結構形式,課程內容則是這種結構形式中每一門課程的內核。從某種意義上講,具體的課程內容之于教學而言,更為重要。因為課程內容在本質上影響著教學活動,影響著培養人才的質量。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內容,也是在探索中調整、演變和發展的。目前的課程內容較之于二十年前的教材內容,有著長足地進步。無論是文化課、還是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都更接近我們期望的培養有文化、懂技術的勞動者的目標。 然而,在這個新世紀的起點上,用新的教育理念加以重新審視,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也存在明顯的弊端。首先,課程內容過多地關注了客觀需要,忽視了人的發展。課程內容及目的單一地指向某專業、某工種應該達到的職業要求,以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執行,忽略了人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課程的編制注重了文化課突出知識專業課強化技能,忽略了如何把課程作為一個信息載體,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與技能,如何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有的課程甚至成了師生雙方“你說我做”的條例,限制和束縛了人的潛能的釋放。其次,課程內容過分重視原理和結論,缺乏應用性。再次,課程內容呆板,缺乏開發的余地。尤其是專業技術課,不能越雷池一步。因此,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必須進行改革。
一、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指向人的發展 課程是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轉化的信息載體,在這個載體里,不僅要有知識和技能,也要有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還要有在過程和方法中蘊涵的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人的品德素質、智能素質、身體素質、勞技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的整體提升。一句話,要促進人的發展。 這就要求我們,對現存的作為“知識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進行改革——以人的發展為主線,從多個維度設計和編制課程。既要重視課程內容的目標和方向的建構,又要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建構;既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建構,又要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建構。也就是說,把課程內容當作一個信息材料,讓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實踐和體驗,在提高智能素質的同時,提高其綜合素質。事實上,我們已經意識到:在過去的“面向用人單位需要”的思想指導下,單一地傳授知識技能,往往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或者用人單位覺得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不理想”。這是因為,單一的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難以提升人的全面素質。任何一個職業角色,首先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人的社會角色,其次才是具有特殊性的職業角色。試想,一個模特專業的學生,難道僅僅練習“走步”和“展示”,就能成為出色的模特嗎?當然不能。即使是這樣特殊的職業角色,也必須具有文化知識修養和人文素養等。也就是說,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改革,只能把知識和技能作為一項指標,還要設計完成這項任務的其它指標——過程和方法,以及在過程和方法中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影響。惟有如此,才能促進和實現人的和諧發展。
二、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關注現實生產、現實生活 現存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曾經起過積極作用,這也是職業教育能夠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然而,職業教育的發展較之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變化,似乎存在著某中滯后性,這與課程內容的陳舊也不無關系。現行的職業教育課程內容重知識、重原理,知識偏多、原理偏難。既有悖于培養初、中級技術人才的初衷,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困難。職業學校招收的學生,其考試分數遠遠低于普通高中的學生,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試圖在職業教育階段為學生“補課”,只能事倍功半。
三、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重視研究性和綜合性 這里所說的研究性,是指職業教育的內容改革既要重視預成性,也要重視生成性。也就是說,課程內容要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讓他們有探究的機會,通過自身的探究和體驗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眾所周知,有些知識是可傳成的,有些知識是只有通過親身實踐與體驗才能生成的。像是學習游泳,不經過嗆幾口水的體驗,恐怕是難以學會的。所以,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改革,必須注重研究性。一是將探究性學習引入職業教育的課程之中,為學生提供研究的機會和空間;二是創設職業教育的研究性課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舉例來說,要解決一個工廠廢水的污染問題,就要進行分析和研究,就要運用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數學的等多學科知識;就要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就要把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在探究中形成新的知識和能力。 所謂綜合性,是指不同學科知識內容的融合。既指文化學科知識的綜合,也指專業知識的綜合。例如:《電子》課程與《電工》課程,《基礎會計》課程和《工業會計》課程等,就可以根據教材的順序有機綜合。也就是說,通過文化知識的綜合,專業知識的綜合,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綜合,使學生實現學習的遷移,提高學習效果。學習遷移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我們在教學中所倡導的“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就是學習上的遷移現象。學會了一門外語,有助于學習另一門外語;加強聽說訓練,有助于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以及書畫不分家,車工、鉗工不分家等,都是指的學習遷移。這就為我們進行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改革提供了又一個啟示:課程的改革不僅要重視專業性,也要考慮綜合性。這里,可能會有個疑問:在學科分類越來越細,邊緣學科不斷涌現的今天,為什么還要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呢?回答這個問題至少有兩個理由:一個理由是,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最大量的是中等技術人才,他們是將來社會的建設者和主力軍。這些將來的勞動者,不是僅僅掌握一定職業技能,就能夠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化需要的。唯有具備綜合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的勞動者,才能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多方面的潛能。第二個理由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是一批又一批跨學科、泛學科的能力強的擴展型人才。要培養這樣的人才,沒有學科知識與內容的交叉與綜合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新型的勞動者必須具有綜合的職業素質結構,能夠從事多種職業的知識和能力,才能在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過程中,適應企業的改造、重組、創新的需要。 值得說明的是,文化知識之間,專業基礎知識之間,文化知識與專業基礎知識之間,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技能之間的綜合,不是簡單的“拼盤”,而是滲透與融合。只有如此,才能把研究性和綜合性在課程內容中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探究中綜合,在綜合中探究,從而提升其整體素質——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