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的問題與思路
石偉平
摘要:我國已進入新一輪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高潮,這次改革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思路是專業課程的項目化;如何面對學生學習準備不足的狀況?思路是突出普通文化課程的服務性;如何克服學分制所面臨的困境?思路是全面推行職業生涯指導;如何解決教師在課程改革中的主體地位與其超負荷的工作量之間的矛盾?思路是建立支持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激勵機制。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化;服務性;學分制;職業生涯指導;激勵機制 職業教育課程已進入新一輪的改革高潮。其中既有政府統一組織的,如上海市和江蘇省的課程改革,也有學校自發組織的,還有教師自己進行的。這充分說明課程改革有著很好的基礎。面對職業教育的種種問題,教師、學校、政府、學者都已深刻認識到,從學校角度看,解決這些問題最為重要的抓手就是課程改革。只有基于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索,才可能建構中國所特有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也才可能更好地吸收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課程思想。 一、學生職業能力水平的提升與專業課程的項目化 專業課程的項目化改革方向,源于當前職業教育課程面臨的大量深層次問題。許多教師發現,在企業只需幾個月就能熟練掌握的技能,學生在職業院校學習了3年后盡然不會,這一現象引起許多職業院校的巨大震動。當然,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學校的實訓設備不足所致,但許多設備充足的院校同樣存在這一問題。我們還可以尋找到慰藉,認為學校給了學生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這些知識使得學生今后的發展充滿了后勁,但學生專業理論考試的成績似乎并沒有說明這一點。雖然對企業的調查表明,他們更關注的是學生合作精神、吃苦耐勞、定位明確、規范嚴謹等情感因素的發展,但在具備了這些素質的前提下,職業能力水平高的學生無疑更具有就業競爭力。從學生以后將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就業環境看,發展專深的職業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許多地方出現了農民工與職業院校畢業生爭崗位的情況。如果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職業能力的水平上喪失了自己的競爭力,在就業時沒有不可替代性,勢必給職業院校發展帶來重大影響,甚至會對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挑戰。 總之,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緊迫心情,以及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現實需要,促使許多院校、教師開始探索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新思路,在這些改革中,最具廣泛性的就是項目課程。有些雖然沒有用項目課程這一名稱,如上海市用的是“任務引領型課程”,但其含義是基本接近的。近年來高職院校教師發表了不少關于這一主題的論文,進行了許多很有價值的探索,并形成了項目課程的不同實施模式。比如,有的院校采取的是疊加式項目課程,即在學習了原有學科課程后,讓學生通過完成幾個完整項目,來獲得綜合實踐能力;有的院校采取的是與項目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改造原有學科課程的教學,這比前者明顯進了一步;有的院校采取的是完全打破學科課程體系,以工作項目為核心重組專業知識,這又進了一步,但處理不當,容易把工作項目變成知識項目,使得改革仍然不徹底。針對項目課程的這一發展趨勢,以及實踐中出現的許多問題,我國已有學者在對項目課程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以期促進項目課程改革實踐更為順利地進行。 以上現實充分說明,這次課程改革與20世紀90年代的課程改革有質的區別。90年代的課程改革主要是學習西方模式,而這次課程改革的理念是在本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90年代的課程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而這次課程改革是自下而上的。筆者相信,項目課程應當成為當前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方向,因為它符合職業教育的規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只要我們沿著這條路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把課程改革實踐與理論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專家引領、全員參與的課程改革機制,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一定能夠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 項目課程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職業教育中有,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幼兒教育中也有;今天有,過去也有;中國有,國外也有。因此,在項目課程的理論與實踐中,一定要注意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結合當前的技術狀況,結合中國的本土實際,發揮中國人擅長思辨的傳統,探索中國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尤其要注意區分職業教育項目課程與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注意區分項目課程與過去的模塊課程。有學者認為,職業教育的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聚合式的,而高等教育、基礎教育、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是以課題、主題為中心的、發散式的;模塊課程是高度微型化的、著眼于技能的,而項目課程是綜合化的、著眼于復雜的職業行動能力的,這些見解很有價值。 二、學生的學習準備不足與普通文化課程的服務性 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普通文化課程都是其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不過所占比重有所差異,國外關于關鍵能力研究的成果,更是讓我們看到了開設普通文化課程的必要性。但是,目前職業院校普通文化課程的教學狀況普遍令人非常擔憂,學生學習這類課程的積極性極低。其原因是學生對這類課程的準備不足,既包括知識上的,也包括學習心理上的。從知識上看,進入職業院校的學生以往對這些課程學習的結果非常不理想,這是事實。從學習心理上看,多年的學習成績不佳以及教師的責備、冷漠,已在學生心中深深地積淀了對這些課程的厭惡。 對這一狀況的危害性,我們應當有足夠的估計,惟有如此,才能設計出解決的方法,對此體會最深刻的是職業院校的教師們。許多教師已開始產生了職業厭倦感,他們不愿意和學生交流,甚至上課時只看黑板、不看學生,有的教師進教室時有如臨大敵之感。這些問題是基礎教育遺留的。基礎教育階段的差生數遠遠超過了幼兒園階段,因此可以認為這些差生是基礎教育“制造”的。雖然我們可以譴責基礎教育,但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學生自然不是無法學習這些課程,因為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通過采取一定措施后收到良好效果的實例。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對普通文化課程進行改革,采取適合職校生學習心理特點的教學方式來改造這些課程。基本思路是把普通文化課程內容與專業結合起來,強化它們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功能。如有的學校的烹飪專業,通過拼冷盤來讓學生掌握圖形知識,通過名人的飲食文化來改造語文課程。國外也有這種改革趨勢,他們稱之為學術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整合,并認為效果比較好。比如,在昂溫和魏林頓對參與英國現代學徒制實驗年的青年人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一個汽車制造廠的學徒解釋道,他從來沒有真正理解數學,直到他成為這個廠的學徒,在這里,數學是按照和汽車相關的方式被講授的。這個學徒想知道,為什么學校不能用相似的方式來講授數學(A.Fuller & L Unwin,1998)。 關于這種改革思路目前尚存在爭論。一種觀點認為,既然是普通文化課程,就應當按照這些課程本身的知識形態來教學,如果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會破壞這些課程本身所特有的主旨,導致普通文化課程不普通。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面對現狀,目前急于解決的問題是先讓學生學起來,然后才是探討學什么。實踐表明,通過與專業相結合,能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這些課程的興趣,也給學生提供了在專業中如何應用這些知識的線索。如果像普通高中那樣講授這些課程,不僅不能突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反而容易進一步導致學生厭學。 這確實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普通文化課程不可能像專業理論知識那樣,按照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選擇這部分知識,因為我們很難在這些知識與工作任務之間找到非常直接的對應關系。設置這些課程的理論依據應當是能在不同職業之間廣泛遷移的關鍵能力,它與專業能力是并列關系,其目標只能是依據職業教育的性質與可能分配的課時數來綜合考慮。因此,普通文化課程的改造思路與專業課程不同,它只能是采用與專業活動相結合的方式講授已經編制好的知識體系。也就是說,它的改革更多的是教學方法層面的,從這個意義上看,上文所提到的那些探索有積極意義。我們不必拘泥于普通學校的教學模式,完全可以嘗試、探索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的靈活的教學模式。但要注意:首先,并非所有的普通文化知識都能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比如法律課程,除非把它改造成專業法,否則要與專業結合是非常困難的。對于這些課程,可以考慮與生活相結合的思路。總之,無論是專業還是生活,它們的共同點都是為這些課程的教學提供情境化的途徑。其次,不要在普通文化知識與專業課程之間建立機械聯系。相互聯系的原理是值得提倡的,但如果這種聯系過于機械,效果反而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