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師院校師范生宗教信仰與信仰教育
陳素紅
[摘要]高師院校師范生的信仰狀況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而且還關系著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其信仰狀況并加強信仰教育意義重大。文章提出高師院校在充分尊重師范生的宗教信仰的同時,應增加政治警覺性,防范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向高師院校師范生的思想滲透;并對新形勢下如何加強和改進高師院校師范生信仰教育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師范生;宗教信仰;信仰教育
宗教和宗教信仰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古老而又普遍存在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當今世界民族國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宗教信仰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
高等師范教育是培養“育人者”(教師)的教育,它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處在本源的地位。由于師范教育的特殊性,高師院校的師范生,將來的任務不僅是改造客觀物質世界,而且是改造人的主觀世界,促進人的身心的健康發展。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師范生的信仰狀況不僅關系著他們自身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而且還關系著整個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其信仰狀況并加強信仰教育意義重大。
一、高師生宗教信仰狀況分析
2008年5月,筆者在漳州師范學院、泉州師范學院就師范生的宗教信仰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有人文社科、理科、外語、藝術和體育專業各年級學生,其中男生占35%,女生占65%。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480份,回收有效問卷449份,對兩校師范生宗教信仰的初步調查顯示,在師范生中信仰宗教者已經存在,雖然目前具有宗教信仰及加入某宗教的師范生人數并不多,但宗教信仰在高師院校師范生中存在著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可低估。
問卷調查所反映的基本情況如下:
1從信仰狀況來看,絕大部分師范生有著明確的信仰,信仰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信仰“宗教”的比例并不高。在所調查的449份問卷中,政治信仰上,馬克思主義信仰仍然是主流。有77.7%的學生選擇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樹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仍有22.3%人給予其他回答;只有59%的學生認為“樹立科學的信仰對當一名教師是重要”的。
2對宗教缺乏明確的認識,看不清宗教的本質。調查表明,師范生信仰宗教的占12.9%。其中信仰佛教的占信仰宗教總數的54%;有9%的人讀過或聽過一些宗教故事;至于對宗教教義和教規的理解,幾乎很少有人能說清。信仰宗教的原因:“因為會有精神支柱”的占16%;“因為父母、親戚等家人信”的占65%;“因為無聊,閑時有點寄托”的占4%。另外,還有33%的師范生對宗教感興趣。信仰“宗教”的比例雖不高但對宗教感興趣的人為數不少。在回答“近期您是否有入教的意向”時,有5%的師范生回答“有”。當問到“您是否參加過宗教組織或宗教活動?”時,有5%的師范生回答“有規律地參加宗教活動”,65%的師范生回答“偶爾參加”,25%的師范生回答“從來沒有,以后也不會參加”。
從調查情況來看,師范生信仰較盲目,易產生波動。有少數學生信仰馬克思主義,但同時也信仰宗教或者是相信命運、相信鬼神;他們對宗教文化有著較強的興趣,但對宗教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一知半解;在回答“您對宗教信仰概念的了解”時,有8%的師范生回答“能夠準確掌握”;有10%回答“不知道”;在回答“對我國的宗教政策您是否了解?”時,15%回答“了解”,回答“不了解”占了26%;在回答“您相信命運嗎?”有27%回答“相信”;在回答“您相信世間真有鬼神存在嗎?”有8%回答“相信”。個別師范生信仰宗教,但是卻又同時想申請入黨;還有的跟著感覺走,今天信這個明天信那個。在回答“您是否清楚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只能信仰科學共產主義而不能信仰宗教和參加宗教活動?”時,有52%回答“不清楚”。這說明許多師范生只知道我們黨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卻不懂得: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行最徹底的無神論;共產主義與宗教是兩種對立的世界觀,信仰共產主義與信仰宗教是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是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兩種不同的最終選擇。
從調查結果分析,可以說:師范生對宗教的趨向,主要是對宗教文化的認同度;在信仰的確立上表現出盲目性和非理性;其信仰發展正處于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遞進過程,迫切需要對高師院校師范生的信仰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
二、以理性的態度對待有宗教信仰的高師生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國內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和擴大,創造性地全面繼承和發展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理論和政策,提出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重要論述。1999年初江澤民同志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問題研究定了基調,“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信教群眾要遵守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法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宗教必須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二是宗教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宗教界人士要愛國、進步,要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多作貢獻。江澤民同志的論述主要從政治著眼,從宗教在社會主義時期的社會實踐上著眼,成為黨和政府的宗教理論和宗教政策的指導思想。
高師院校師范生來自社會,與社會有著緊密聯系,社會上存在的問題,都會在高師生思想觀念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社會上存在什么樣的宗教信仰,高師院校里也就會有什么樣的信徒。因此,對待部分師范生信仰宗教,我們應該首先報以尊重的態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也要在高校中得到貫徹。當然,宗教意識與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有矛盾之處,我們應該根據高校教育與管理的特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對信教師范生進行引導,團結尊重信教師范生,不能人為地造成信教學生與不信教學生間、信教學生與學校間的隔閡或對立,影響安定團結。
三、防范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向我高師生進行思想滲透
宗教對師范生的影響,是宗教對整個社會影響的一部分,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但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從社會經濟文化層面看,全球經濟的融合、多元文化的交互,使得師范生能更廣泛地接觸宗教文化;而境外敵對勢力也加緊了對我國的宗教滲透活動;更加引人關注的是,高等師范院校作為培養我國未來人民教師的搖籃,日益成為宗教勢力滲透的場所。所謂宗教滲透,具體指境外團體、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從事各種違反我國憲法、法規和政策的活動與宣傳,企圖顛覆我國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破壞我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從事分裂民族和控制、干涉我國宗教事務的活動。
高等教育階段是高師生形成比較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所樹立起來的人生信仰、道德信仰和政治信仰,將在其一生中產生十分深遠的影響。高等師范院校在教育體系中處在本源的地位,是培養未來人民教師的搖籃,也是境外敵對勢力通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文化滲透,企圖“西化”、“分化”中國的一個薄弱環節。“西化”、“分化”政策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一貫政策。所謂“西化”即全面資本主義化;所謂“分化”就是要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分裂解體。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我們幾代年輕人身上,它們試圖在輸入商品、技術、資本的同時,也輸入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在充分尊重師范生的宗教信仰、宗教興趣的同時,高師院校應增加政治警覺性,加強師范生的信仰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化”、“分化”圖謀。了解和分析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對高師院校的滲透活動,是目前高師院校所面臨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就境外勢力利用宗教在高師院校進行滲透的途徑而言,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以學術交流為名,利用大學講壇公開宣傳宗教教義;二是利用廣播電臺和互聯網、傳單進行宣教;三是在學生活動中滲透宗教意識,如通過英語角、外籍教師家庭聚餐等活動,灌輸宗教信仰,發展信徒;四是以資助貧困生的方式,利用貧困生感恩的心理宣傳教義;五是在宗教節日、禮拜活動中施加宗教影響,如圣誕節等,都會吸引一部分對宗教有興趣的師范生參與。
高師院校要正確處理好宗教滲透與正常的宗教活動、學術交流的關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與政治警覺性,意識到宗教滲透的復雜性、敏感性、迫切性、長期性和重要性,積極構建防范機制,確保高師院校和社會的穩定。
四、加強高師院校師范生的信仰教育
任何社會、政黨、團體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對其成員進行信仰教育,規定其行為準則,從而使每個人不同程度地接受某種價值觀念,或確立某種信仰。高師院校師范生的精神信仰,以及他們具有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信仰觀,都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前途和命運。我國的思想教育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種信仰教育,使每個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我們要針對師范生的信仰現狀,進行正確引導,使其成為建設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今中國,多種信仰并存已是不爭的事實,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師范生逐步建立正確的、進步的、科學的信仰。
1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成功實施信仰教育的關鍵。師范生信仰教育要取得最佳效果,全社會要在高度重視的基礎上樹立以下新的教育理念:第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耙匀藶楸尽笔强茖W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科學的教育理念的核心。第二,樹立開放創新的教育理念。十六大報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薄陡叩冉逃ā返谖鍡l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眲撔陆逃殉蔀楫敶澜缧蝿莅l展的客觀要求。第三,樹立全員教育的理念。信仰教育也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改變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孤軍奮戰的局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同時要在全校乃至全社會形成育人合力,使學校教育、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家庭教育一體化。第四,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時代在變,人的思想也會跟著變,信仰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是在一個時期或一個年齡段就能徹底解決他們信仰問題的,而是貫穿于他們一生的教育。
2確立可持續發展的信仰教育目標。明確信仰教育的目標,就是要解決“把新時期的師范生培養成為具有什么樣信仰的人”的問題。我們應該根據新時期師范生的特點,制定出多層次、可持續性的教育目標。不同的信仰會帶來不同的人生。師范生作為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人才的歷史重任的特殊群體,其信仰教育目標體系的定位至關重要,而且理所當然地應該比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定位高。在人生信仰層面上應培養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馬克思主義人生觀;道德信仰層面應當培養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的思想;政治信仰層面應當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3采取多種信仰教育的方法和途徑。面對新的形勢,信仰教育方法應該不斷創新,要轉變只有“兩課”進行信仰教育的方法,轉變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進行信仰教育的方法,實現“兩課”與專業課,課堂教育與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信仰教育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緊密結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做到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力求實效。
4豐富信仰教育的內容、優化信仰教育的環境。要轉變信仰教育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信仰教育內容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在信仰教育內容中適當增加宗教文化和宗教政策的教育,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宗教的本質,積極擴大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鞏固其主導地位,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高師院校應對師范生中的信教團體進行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以及進行積極的引導。同時,從學習上給予他們幫助,在生活上對他們進行關心,讓這些學生心理能夠平衡發展。高等師范院校承載著相當的使命和責任,應當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給予師范生們更好的社會大環境和校園環境,以利于師范生的信仰教育,為師范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使其卸下心靈的重負,坦然地面對生活所賦予的各種考驗。到了那時,也許宗教信仰的有無也就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