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與我國師范教育現代化
張炳生
【英文標題】Mr.Tao Xingzhi's Thought on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theModernization of Pedag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 【內容提要】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理論。本文從師范教育的地位作用、培養目標、辦學模式、教育途徑等方面分析了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對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師范教育體系,推進師范教育現代化的借鑒、發展和創新意義。 【摘 要 題】教育史研究 【英文摘要】Mr.Tao Xingzhi's thought on Pedagotical education was formed in his practice over a long period,and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ditions in China.The author points out what one can draw on Mr.Tao's thought in our creative work in modernizing and developing the pedagogic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關 鍵 詞】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借鑒 Tao Xingzhi/pedagotical education/thought/draw on
師范教育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我國教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必然選擇,也是師范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師范教育現代化是適應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需要,迅速達到先進國家教育發展水平的大工程。師范教育現代化既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又是師范教育高度發展的一種狀態。 實現師范教育現代化,需要借鑒前人,繼承優良。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立足于中國國情,吸取中外有益的經驗,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的師范教育理論,從辦學方向到培養目標,從教育內容到教學方法,從教材教法到培養途徑,從普通師范到幼兒師范、職業師范,都作了全面論述。它所涉及的很多問題,也是今天師范教育現代化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學習和研究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對于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師范教育體系,推進師范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全面審視師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實現教師職業專業化 陶行知認為教育為“立國之本”[1](P.374),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1](P.88)陶行知從教育與民族的命運、國家的前途緊密聯系這一根本思想出發,明確指出作為普及教育之本的師范教育辦得好與不好是關系到民族興衰、國家存亡的大事。他認為,共和國要有適當的國民,“就全靠教育”,“要造就適當的國民,須有適當的教員。”[1](P.374)而要教員就要有師范,所以“師范學校負培養改造國民的大責任,國家前途的盛衰,都在他手掌之中。”[1](P.374)“國家所托命之師范教育”“可以興邦,也可以促國之亡”。[2](P.139)陶行知是一位把師范教育提到與民族命運、國家前途密切關聯的高度來闡明其地位和作用的教育家。 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確定和實施,使全社會認識到,實現四個現代化,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的培養和教育,關鍵在師范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正如陶行知所說的,只有師范興,教師興,才能教育興,國家興。師范教育不僅具有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技開發等一般性的高等教育功能,還具有為基礎教育服務的特殊功能。師范院校要為基礎教育發揮全面的服務功能。一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師資;二是加強基礎教育改革實驗研究和服務指導,包括中小學教材教法改革研究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形成職前職后師范教育一體化的辦學體制;三是為國家和地方政府提供教育決策咨詢。全面發揮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功能,是師范教育現代化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是師范教育重要功能的體現。這為教師專業化提出了迫切要求。教師專業化是適應新形勢、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的客觀要求,也是師范教育現代化重要標志之一。 實現教師職業專業化,要建立統一的教師專業標準和嚴格的教師資格制度,組織相應的教師資格考試和頒發教師資格證書。依法保障教師素質,從教師隊伍的入口把住質量關。隨著國民整體素質的大幅度提高,普通教育師資的來源要由以培養為主轉變為以選拔培訓為主。 實現教師職業專業化,將會使我國獨立存在的師范教育體系被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所逐步代替,這意味著師范教育從“師源”到“生源”的開放,即鼓勵有能力的教育機構積極參與教師教育工作;鼓勵非師范院校的學校畢業生經過規定的培訓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從事教育職業。今后教師教育“一體化”的概念將代替“師范教育”一詞,對教師職前、入職和職后教育進行全程設計。 二、重新整合師范教育培養目標,使教師素質綜合化 培養合格的教師是師范教育的根本任務。陶行知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從社會需要出發,對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他在生活教育運動的各個階段,對教師先后提出過若干不同要求。在提倡新教育時期,他對新教員提出以下希望: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責任心”;第三,“要有共和精神,事事與學生共甘苦”;第四,“要有開辟精神”;第五,“要有試驗精神”。在試驗鄉村教育時期,陶行知希望教師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把環境的阻力化作為助力,運用困難以發展思想及精神;做人民的朋友,有獻身教育事業決心,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在國難教育時期,陶行知提出做大眾教師的人應當解決國難而不致加重國難,必須追求真理,講真話,跟學生學,和學生大眾站在一條戰線上。在民主革命時期,陶行知認為民主教師必須虛心好學、寬容,理解學生,能解放學生的眼睛、雙手、頭腦、嘴和時間、空間,跟民眾學習,放下先生架子等。陶行知在各個階段對教師提出的要求,盡管內容不盡相同,但都體現了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基本精神。[3](P.637) 陶行知關于師范教育培養目標問題的論述,內容十分豐富而深刻,它體現了師范教育的專業特性,體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體現了培養有生活力教師的教育目的和辦學宗旨。對于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師范教育改革,培養合格師資仍具有借鑒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發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我們有必要借鑒陶行知師范教育培養目標的思想,重新設定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要求師范教育培養的學生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有機結合于一身。確立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特別要注意:第一,專業素質與文化素質相結合,使教師的培養建立在較寬的學術視野的基礎上。第二,突出教師素質培養的重要地位,使學生具有為人師表的職業特質。第三,強調基礎教育的重要性,為學生今后教書育人、確立高度的教育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打下堅實基礎。第四,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相結合,使學生既有從教的知識,又有從教的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教師,有強烈的敬業精神,科學的教育理念,追求真理的品性,優良的人格特征,好學習、善創造、講奉獻、為人師表,能夠適應二十一世紀教育的需要。 三、建立全方位師范教育培養體系,使師范教育結構多元化 二十年代初,陶行知根據中國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總結我國師范教育的經驗,提出了“廣義的師范教育”思想。廣義師范教育對于師范教育的辦學方向、教育功能、結構模式、培養目標、教學機制、管理體制等都賦予廣泛的含義:一是確立面向大教育的師范教育辦學方向。陶行知主張師范教育必須面向全部學制的要求。全部學制包括各級各類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樣的教育體系,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文素質的提高,逐步從小教育裂變為大教育。大教育也就是陶行知所講的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師范教育必須為大教育培養和訓練各種各樣的教育人才。二是全方位的師范教育功能。廣義師范教育不僅要培養訓練教員,而且要培養訓練教育行政人員、各種指導員、各種學校校長和職員;不僅要培養未來師資,而且要訓練在職教師;不僅要培養訓練教師具有一般的學識才能,而且要分別因學校等級、市鄉情況、學科性質而培養訓練教師具有特定的學識才能;不僅要培養教育工作人才,而且要培養教育科研人才;不僅要有學歷教育,而且要有崗位培訓,等等。總之,“教育界要什么人才,就該培養什么人才”[1](P.448)。三是多元化的師范教育結構。陶行知設計的師范教育結構模式是立體交叉、縱橫溝通、靈活多樣、正規化和機動性相結合的。不僅有以培養未來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