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髖部骨折住院期間的健康教育
王淑華 孔霞
【關鍵詞】 老年人 髖部骨折 健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人的壽命不斷提高,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也不斷增長。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一億多,由于老年人多骨質疏松,靈活性差,行動不便,不慎摔倒后常引起髖部骨折。臨床表現為不能站立和行走,髖部疼痛,患肢縮短,屈髖、內收或外旋畸形,腫脹及功能障礙。在臨床護理中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護理界的重視,尤其對髖部骨折的老年人做好健康教育可以減輕他們的焦慮恐懼心理,提高生命質量[1]。同時可以使患者能夠更好的配合醫療護理工作,減少可能出現的并發癥。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曲阜市中醫院共收治老年人髖部骨折后患者126例,其中男59例,女67例,年齡60~95歲,平均71.8歲。我們主要采取床旁個體指導的方式,對患者及陪人進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將老年人髖部骨折的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1 入院指導
患者入院后,將患者安排在有拉環的床上,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迎接患者,以誠摯溫和的態度與患者及其家屬接觸,耐心認真的聽取患者對疾病的感受和陳述,使其產生信任感。向患者及陪人介紹病區的一般環境,介紹同室病友,使其盡快適應新環境。
1.1 心理指導 老年人髖部骨折后,對疾病的治療方法有恐懼和緊張心理,如是否需要手術?擔心手術疼痛等。對疾病的預后和今后的生活顧慮重重,如今后生活能否自理?能否自己行走等。老年人入院后離開家庭及所熟悉的人群,來到陌生的醫院,患者有孤獨感。護理人員應做到以下幾點:(1)護士應同情患者,給予心理安慰,爭取家人的配合,在經濟上、精神方面給患者支持。(2)護士要學會掌握語言的藝術,入鄉隨俗,對老年患者給予親切的稱謂,如:“大娘”、“大爺”等。使患者感到親切,有些老年人聽力差,談話時可離近一些或加些動作語言,同時減慢講話速度。(3)給患者積極地暗示,告知患者老年人髖部骨折很常見,我們治愈的很多,您要積極配合治療,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消除緊張和擔憂,對疾病有正確的認識,堅定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1.2 大小便指導 由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需保持床鋪清潔干燥,患者入院后應首先教會患者及陪人如何使用便器,放便盆時臀部抬起足夠高度將便盆放入,接觸體表處墊以軟墊保護皮膚,不可使用脫瓷的便盆,防止擦傷皮膚。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內收動作,女患者使用特制的尿壺。
2 術前教育
2.1 飲食指導 6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常因牙齒松動咀嚼困難,加之胃腸功能減退而導致營養狀況較差。因此,改善營養狀況,提高手術的耐受力,是術前準備的重要內容,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的易消化飲食,制作時注意細、碎、軟、爛,以利于營養成分的吸收。多食含鈣食品,如牛奶、豆漿、豆腐腦、小蝦米、排骨湯等食物,以補充鈣質促進骨折愈合。囑患者多飲水,預防泌尿系感染和結石。
2.2 功能鍛煉指導 首先介紹鍛煉的目的和重要性及對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使其積極配合。指導患者做引體向上運動,用健側下肢屈膝支撐于床面,雙手吊住拉環(無拉環時,讓患者兩肘支撐于床面),使臀部離床,停頓5~10 s后放下,也可雙手墊在臀下并按摩骶尾部,這樣可防止骶尾部褥瘡。指導患者做健肢及患肢的足趾和踝關節充分運動,以防止廢用性萎縮。教會患者掌握深呼吸訓練的方法,做10次深呼吸后,再于吸氣末屏氣3~5 s,能增加肺的潮氣量及肺順應性,每天3~4次。教會患者有效的咳嗽咳痰,以清除肺殘氣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肺單位氣體交換量,防止墜積性肺炎。
2.3 牽引患者的指導 勿將牽引錘任意移開,即使改變姿勢時也不要放松,保證有效牽引,毛毯及被子不可放在牽引繩上,牽引錘不要垂在地上或床上,不可過度搖動以避免碰撞。骶尾部要放棉墊以免出現褥瘡。
3 術后指導
3.1 手術當天 給患者及陪護講解術后去枕平臥6 h的原因,并于6 h后進食進水。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足尖向上,為防止內收及內旋兩腿間可放外展架或厚枕頭,必要時準備合適的防旋鞋。待麻醉清醒后肢體感覺恢復,鼓勵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如上肢運動,足趾及踝關節的屈伸練習,繼續做深呼吸。
3.2 術后1天 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每個動作保持10 s,每組做20~30個,每天2~3次。繼續做患肢踝關節的背屈和屈趾活動。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是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最佳措施。
3.3 術后2天 可進行屈膝練習,角度不可過大,以免疼痛,讓患者將足跟向臀部滑動,保持大腿不向內或向外偏斜,保持1~2 min,再幫組患者將膝關節伸直,每組做15~20個,每天2~3次。繼續進行健側下肢及雙上肢鍛煉。翻身時應左右45°側翻,如必須側臥時兩腿間應加枕頭,防止患肢內收內旋位。
3.4 日常生活指導 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力所能及的自理活動如洗臉、梳頭、更衣、進食等,穿衣時先穿患側,后穿健側,穿襪時伸髖屈膝。
3.5 上下床指導 讓患者先坐在床邊,適應后再扶床站立,如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骨水泥型術后3~5天可離床下地,非骨水泥型術后1~2周下地,下床方法:從健側下床,協助患者先坐起,移至健側,健肢先離床著地,患肢外展屈髖小于45°,他人協助患者使患肢離床著地,再扶床站立;上床時先上患肢,再上健肢。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對恢復患者的行走功能提高生活質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6 指導使用拐杖 開始使用雙拐時要小心,練習時要有人在旁邊扶助,防止摔倒。一般術后1周可扶拐行走,行走時患肢保持外展30°,活動量由小到大,上樓健肢先上,下樓時柺先下,再患肢,健肢最后。術后3個月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拐到單柺再棄柺行走。棄柺后的老年人外出時,最好使用手杖,既可減輕下肢負重,還可提示其他行人及車輛,本人行動不便,請讓行。
4 出院指導
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后3個月內避免側臥,6個月內避免患肢的內收及內旋動作,不盤腿,不翹二郎腿,不坐矮凳子,不負重。繼續堅持練習在院期間的鍛煉方法。以后走路要小心,特別是下雨、下雪及晚上盡量不外出,防止再次摔傷。出院后定期復查,一般1、3、6個月到門診復查,以后每半年復查1次,有意外情況隨時復診。骨科疾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使患者盡快地最大限度地恢復功能,通過對126例老年人髖部骨折的健康教育,使我們體會到健康教育不僅是治療護理的需要,可以使患者消除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使患者增加了對護士的信任感,護患關系更加和諧。為出院后提高自我保健意識和科學的功能鍛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