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美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中的階段性特征探究
朱淑華
[論文摘要]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本文基于對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歷程的簡略考察,重點探究其奠基階段、興盛階段、繁榮階段等三個階段的發展特征,以期提供對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啟示。
[論文關鍵詞]美國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強國 特征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已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指標,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基本戰略選擇。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已經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必然。美國是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強國,具有很強的典范性,那么美國高等教育強國取得成功的奧秘是什么?其發展歷程是否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是否對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具有啟發性意義?對此,探究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進程的階段性特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價值的。
一、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歷程簡述
縱觀美國高等教育史,我們可以發現,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即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奠基階段(殖民地時期至二戰結束)、興盛階段(二戰結束后至20世紀70年代)、繁榮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內外部兩種力量共同作用下,美國高等教育既沿著自身的發展規律前進,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得益彰,最終發展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典范。
(一)奠基階段(殖民地時期&--戰結束)
美國建國后,聯邦政府、高校、社會等都在為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積極探索。美國高等教育融合英式學院和德國大學模式,在探索與借鑒基礎上實現了現代化轉型與創新。第一,開展贈地學院運動。贈地學院的蓬勃發展,確立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第三職能,現代化高等教育理念應然而生。第二,創立研究生院,發展研究生教育。它源于德國,又不同于德國,可謂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第三,初創兩年制學院,設置副學士學位。由此,美國獨特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得以形成,建立了由大學、學院和社區學院構成的三級高等教育結構,形成了由副學士、學士、碩士和博士構成的完整的四級學位制度。在高等教育領域,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有了組織與制度保障。高等教育作為整個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政治、經濟等其他子系統緊密聯結在一起的,從社會的邊緣開始走向社會的中心,其功能得到進一步彰顯,開啟了美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
(二)興盛階段(二戰結束后至20世紀70年代)
二戰后,美國高等教育民主化運動極大地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展,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從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美國高校在校生總數從110萬增加到792多萬,大約增長了7倍多。其中,兩年制學院學生從5.56萬人增至163萬人,增長了29.32倍;四年制院校在校生約從1930年的99.8萬人增至1970年的525.9萬人,增長了5.27倍;研究生在校生數從1930年的4.73萬人增至1970年的103多萬人,增長了21.79倍。在1940—1975年這30多年期間,高校授予的學士學位數增長了5.25倍,而授予的碩士學位數增長了10.94倍,授予的博士學位數增長了10.36倍;1975年高校學士學位授予數近98萬,碩士學位數29萬多,博士學位授予數3.4萬多。
在美蘇的競爭中,美國的勝利無不得益于高等教育的大發展。20世紀50年代美國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美國的經濟也得到空前的發展。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入第二個“黃金時期”,率先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并穩步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為社會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各級各類專門人才,促進了社會和經濟發展。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美國研究型大學得到繁榮發展,推動了研究生教育的迅速發展,培養了一批批高科技拔尖創新人才,并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引領者,使美國高等教育開始走向世界前列,同時也為美國的科技事業的進步甚至為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做出了不可代替的貢獻。zO世紀70年代,美國率先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化的跨越。
(三)強盛繁榮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
二戰結束后,美國高等教育進入了興盛發展的階段,尤其是高等教育規模有了突破性進展,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就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但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動蕩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的質量尤其是大學本科教育質量出現了嚴重下滑的現象。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美國的國際競爭力有所削弱的情況下,人們的解釋點落腳在高等教育方面,認為高等教育質量的下降是美國綜合實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這一階段,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競爭力成為美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經過國家的宏觀引導、高校自身的調整與改變以及社會各方力量的全方位參與,美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繼續推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美國擁有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2007年,美國高校全職教師中的教授達到了17.34萬人,占全職教師總人數的比例為25%,副教授13.37萬人,助理教授16.85萬人,講師10.14萬人,分別占全職教師的比例為20%、24%和14%;美國高校達到4 300多所,其中約有280多所博士研究型大學,代表著美國高校科研和教學的最高水平。根據2009年英國泰晤士報公布的世界大學排行榜數據,在排名前十所高校中,美國占8所,前20大學中有美國高校15所,前50大學中占29所;在世界百強大學中,美國占32個席位,約占總數的1/3,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美國一流大學的實力;美國高校尤其是著名的研究型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里居于核心地位,引領世界先進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二、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階段性特征
(一)奠基階段的主要特征
1創新高等教育理念是美國做強高等教育的先導
通過考察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進程可知,以現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為先導,美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從傳統學院到現代大學的轉型,各類各層次院校都在不同程度的層面上實踐著這種理念。按照史學家的劃分,近代以來高等教育中心轉移的順序是:意大利(1410—1530年)→英國(1600—1750年)→法國(1650—1830年)→德國(1770—1830年)→美國(1830—?)。我們可以看出,在19世紀3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已開始由歐洲轉移至美國,但這并不是因為當時美國的高等教育是多么強大,而是因為美國形成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理念作為一種新的力量,不但是美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的基礎,而且引領世界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事實證明,美國的高等教育理念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產生著深刻影響。因此,美國能成為世界頭號的高等教育強國,無不得益于這一階段創新的現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形成。
2—美國現代高等教育體系的創新與超越
在這一階段,美國率先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建立了由大學、學院和社區學院構成的三級高等教育結構,形成了由副學士、學士、碩士和博士構成的完整的四級學位制度的具有美國特色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雖然這一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受到德國大學模式的影響,但這次學習的結果與殖民地學院移植英式學院不同,是在學習與借鑒德國大學模式的基礎上實現了創新與超越,形成了美國獨特的高等教育模式,影響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就如哈佛大學校長艾略(C.W.Eliot)所說:“當美國新型大學降臨時,它將不是一個德國大學的摹本,而是根植于美國社會和政治傳統而逐漸地和自然地結成的碩果。它將是美國受有優良教育階層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現。它是富有開拓精神的,因而是舉世無雙的。”正是由于美國的創新和超越,美國獨特的現代化高等教育體系才得以形成,這為美國邁向高等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成為美國現代大學制度的精髓
美國特有的制度環境充分保證了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美國大學選修制的確立以及1915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建立,使美國大學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有了組織與制度保障。美國高校享有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權利,確保了學術自由的實現。
美國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師和一批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這與美國注重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是分不開的。在這一階段,美國一批卓越的大學校長脫穎而出,成為推動美國高等教育現代化轉型的關鍵人物。例如,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威斯康星大學校長查理斯·R·范海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長丹尼爾·科伊特·吉爾曼、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哈珀等等。正是由于這一批卓越的校長不畏艱難,勇于創新的作為,影響著甚至引導著美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現代化改革和發展,為美國走向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興盛階段的主要特征
1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美國高等教育強國的應有之義
通過分析與探究這一時期高等教育的發展可知,在努力做強高等教育的進程中,美國高等教育關注的焦點不僅僅只是局限在研究型大學和研究生教育發展上,而是推動了整個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美國通過不同層次、類型高校的分流發展,普及了高等教育,又做強了高等教育。二戰結束至20世紀70年代,經歷30多年的時間,美國高等教育穩步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普及化促使高等學校在辦學規模、辦學層次、辦學類型、辦學特色等方面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由此,高等教育的發展開始走向多元化。
美國的普及化進程與美國做強高等教育過程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是美國精英高等教育的基礎,精英高等教育是美國普及高等教育的靈魂,以點帶面,兩者共同繁榮。美國成為高等教育強國,不僅僅是因為美國擁有一批一流研究型大學,也不僅僅是因為美國高等教育擁有許多一流的科學家或大師等,同是它也包括高等教育普及化這一成果。高等教普及化是美國高等教育強大的體現,而高等教育的強大是美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保證,兩者相輔相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是美國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2高水平大學確保了美國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
在美國高等教育普及化進程中,研究型大學迅速崛起,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超過了本科生教育發展速度,美國著名的研究型大學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的驕傲。根據美國政府的統計,在1974年,全國科學家有40%集中在各個大學,尖端科學研究集中在少數著名大學。諸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利福尼亞大學和加州理工學院等著名研究型大學,已成為美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研究型大學的發展日益成為美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1941年至1978年美國共有97人獲諾貝爾獎金,人數為各國獲獎者總和;僅在70年代,美國就有30人獲得這一獎項,同時期,英國10人,西德4人,瑞士2人,蘇聯、東德各一人,英國科學家斯諾稱贊美國高等教育為“世界性真正成就。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甚至普及化階段,美國通過聯邦政府的立法與資助傾斜,使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得到繁榮發展。例如,在1960年,高等學校(主要研究型大學)獲得的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占當年所有大學研究經費的75%,主要研究型大學成為“聯邦撥款大學”。充足的科研經費保證了美國著名研究型大學在競爭中處于優勢的地位,并成為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引領者,也使美國精英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獨占鰲頭。美國精英高等教育的存在與普及化高等教育之間并不沖突,美國的精英高等教育發展的成果為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力量,同時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普及為精英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動態的良性循環。
(三)強盛繁榮階段的主要特征
1提升高等教育質量是其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核心內容
這一階段,美國高等教育由數量與質量并重型向重質型轉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成為現階段美國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主要任務。
第一,國家層面。美國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發展增強了宏觀政策的引導,警醒美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要性。如,1981年美國教育部成立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以調查美國教育質量,1983年《國家處在危險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向全國敲響了警鐘,1984年的《投身學習:發揮美國高等教育的潛力》報告提出了改進本科生教育的27條建議,《目標2000年:美國教育法案》及《領導力檢驗:美國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戰略報告等等相繼出臺。第二,高校層面。美國高校自身不斷地進行著調整與轉變,注重學校內部評估,廣泛應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教學方式和辦學形式。同時,雄厚的師資隊伍是美國高等教育軟實力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國提高與保持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第三,美國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更加完善,評估更加專業化。高等教育質量評估工作由公認的非官方控制的社會組織機構或媒體來完成,如,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高等教育問責委員會等等。 2高等教育強國與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相得益彰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和高等教育高程度的普及化,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與信息產業直接相關的部門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達80%,信息產業正在成為美國最大的產業以及美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得到巨大的發展。美國高等教育與產業界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高等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高等教育已經站在社會的中心,尤其是在世界全球化和多極化的背景下,美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對保持美國世界領先地位的意義顯得更加關鍵與重要。
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充足的物質保障,為美國高等教育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2003年,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共擁有研發基金400.77億美元,來自聯邦政府的基金為247.34億美元,州地方政府為26.53億美元,也就是說,政府對高校科研的投入占這100所高校科研基金的68%。1993年美國共有科學家和工程師254萬人,其中在工業界約為200萬人,在聯邦政府部門約20萬人,在高等院校約為34萬人。1995—1998年是美國戰后以來技術發明專利增長最快的時期,年均增長率達12.5%;1999年美國申請專利數共3萬項,大大超過德國(1萬項)和日本(7 200項)。另外,美國是世界上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1950年-1990年全世界共有249人氣科學家獲諾貝爾獎,其中美國就有138人;1994年獲得醫學生理學、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諾貝爾獎的共有8人,其中有美國科學家6人;2009年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經濟學、化學諾貝爾獎的共有10名科學家,其中有美國科學家9名,這些證實了美國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在世界上具有一流的水平。同時,美國在信息、通信、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眾多高科技領域處于領先的地位。
美國的大學成為科研的重要基地,成為世界先進技術的重要發源地,為美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力量;科技的強大,使美國的經濟發展保持著強大的發展勁頭;經濟的強大又為科學技術和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由此可見,高等教育強國與經濟強國、科技強國相得益彰,對維持美國的世界領先地位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對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啟示
(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核心要素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經達到2 900多萬人,先后超過俄羅斯、印度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早已進入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已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但是,按照國民生產總值來算,2007年我國已經達到世界第三位;按照國際競爭力來看,我國的排名大致在20位左右;按照社會進步指數來衡量,我國在國際上的排名約在70余位;按照人類發展指數來衡量,我國在國際上的排名就會落到100位左右。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整體質量受到了人們普遍的質疑,與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戰略目標比較來看,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核心要素,由此,我們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完善高等教育質量監管體系,引導高校發展的多元化分流等等方面,都是我們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尤其是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必要步驟。
(二)構建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制度環境
學術自由作為一種大學理念已被世界大多數國家所認可,且已成為一種現代大學制度。學術自由是大學生命的真諦所在,是大學保持生機與活力的源泉。雖然我國中央集權制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與美國非中央集權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截然不同,但是追求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是任何一所大學發展中的應有之義。哈佛大學前校長博克曾指出:“當大學履行發展知識的義務時,學術自由是一種基本的價值前提。由于這種義務是大學的基本目標,因而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犧牲這種探究和表達的自由。”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以強有力的支持系統為物質基礎,更需要構建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制度環境,促進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尊重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是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師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的必要條件。注重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轉變管理體制,是我國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的要求,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要求,也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制度保障。
(三)創新與超越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需元素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我們要勇于借鑒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經驗,但不能盲目仿效他國的教育模式,更不能簡單地把西方成功的理論與實踐“克隆”到我國教育的發展道路上來。菲利普·阿特巴赫(Philip G.Altbach)教授談中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時曾指出:不能生搬硬套西方高校的那一套做法,更不能以為照搬西方的就夠了。中國需要尊重自己的高等教育文化,需要適應自己具體的高等教育環境,需要有自己的高等教育特色,特別是要建立起能夠為中國人所廣泛認同的“什么是優秀大學”的觀念,特別是要建立起能夠有效滿足中國各個方面需求的高等教育體系。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在借鑒中有創新與超越,才能更進一步,否則將一直處于學習階段。
創新與超越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必需元素,中國高等教育要想成為世界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支奇葩,自身必需要擁有世界公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元素。
(四)高等教育外部的支撐系統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保障元素
美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但并不是在沒有任何外來力量作用的情況下自發形成的,而是高等教育系統的內外部兩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美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實現。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離不開強有力的支持系統,首先,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各層面力量的支持,需要不斷深化和提高社會對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重要性的認識,引導全社會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其次,我們應該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體制與機制保障,促進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持續發展;最后,加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可缺少的物質保障。我國高等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但要普及高等教育,而且要做強高等教育,因此,加大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是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物質保證。總之,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參與的高等教育外部的支撐系統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保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