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學生的人性品格塑造教育迫在眉睫
石巖
在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里,一個人品格的高低大多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殊不知,一個人性品格的形成是與其受到什么形式的教育有著重大的關系,也就是說,優良品質的形成并定形是后天教育技術決定的。
國人還認為,一個人品格素質的高低是與其受到教育程序的高低成正比,其實并非如此。許多文化較高人員不就比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還易犯危害國家民族利益的罪行嗎?而平常百姓倒還善良而守德遵法。
一個人要真正成為一個德行操守自律的人,首先得從小進行各方面人性品質的塑造,也就說,怎樣去消除受受教育者身上的人性缺點。
一個國家教育發達程度的高低顯然不只是教育的普及程度,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教育程度的高低,縱觀發達國家的教育,無不以這一點為核心,也可以說,受教育者的人性品格塑造教育是教育方式即教育技術的第一要務,也是整個教育工程的奠基工作。
一個人性品質優良的學生比一萬個智力優良而人性品質差的學生顯得更重要,而后者走入社會后有可能會成為前者及整個社會的掠奪者而非貢獻者,不僅是對社會優質資源的自私掠奪,還強力掠奪了優良人性社會的精神品格,使社會品格淪喪,人性混亂,結果是社會發展受阻,分心離德,民族微弱。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悲哀。
強國首先得強人,這個強人的任務仍首當是人性品質塑造教育。
仁愛與同情心,筆者認為這一點中國青少年普遍缺乏,筆者從教多年,教過小學、中學,所見的孩子人性品格稱得上優良者可說是鳳毛麟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當今中國孩子品格成長的一句大實話,相信同行和各界人士也甚憂之。現在的中國青少年不但繼承了先輩們的種種惡習,還更勝之。偏私,自我為中心,殘暴,忌妒,勾心斗角,毫無團隊精神,不知道去給予他人愛,只覺得世人都欠他的帳;沒有絲毫同情心,當然就沒有感恩之心;不是追求憐憫蒼生德行,而是崇尚殘忍暴力,崇惡抑良。這些人性品質的缺失,是中國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的悲哀,是民族為應試教育所付的巨大代價,這個代價足可以淪喪為劣等民族。
現代中國已全部實現義務教育,這是個偉大的成就,自古未有之。當所有的青少年都在走入社會建設之前全部從校門走去時,他們從三歲到18歲15年的學校受教育時間,首先應該教給他們什么?我們應教給他們的是先進民族的優良人性品格。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我國是一個民主共和國,孩子懂得做任何事都講求民主,這樣會造就他高標準的人生素質,他會成為一個人性品格優良的人。相信大多數孩子都認識到民主的優越性,因為民主與權利義務是共生的。孩子懂得自己有什么權利,他當然就明白他人也有什么權利,所以他從小就會懂得尊重他人。當然,孩子也就從小認識到什么權利不該有,他也懂得去愛護他人。
如果人性品格塑造的失敗,使青少年變成了人性品格不高的人,這不僅是學校,社會,家庭也都有責任。當然,我們的教育制度負主要的責任。如果說實施素質教育,那么請從學生人性品格上的塑造教育開始吧!這是一個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