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看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質的實現
王天民 郭彥雯
[摘要]馬克思主義人性觀以歷史唯物主義思維揭示了人性的生成性、創造性,為當代中國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啟示,那就是道德教育必須以超越性為本質,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到人的本質的生成創造性,激勵受教育者把人性的“應然”轉化為“實然”,促進受教育者個人品德的提升和完善。道德教育要實現其超越性本質,必須以對現實的積極適應為基礎,重視德育的個人價值,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把道德規范內化為德性,外化為德行,實現對現實的超越。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人性觀;道德教育;超越
道德教育是圍繞人展開的,人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對人的正確理解是道德教育的理論基點。馬克思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理解人,克服了對人性的片面、固定的認識,揭示了人類本質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生成創造性,從而深刻地啟示了當代中國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為我們切實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個體道德素質的提升和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一、超越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質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理解和解決一切社會歷史問題的根本方法,道德教育作為社會和個人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必然能夠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思維中找到充分的理論根據和清晰的實踐思路。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歷史性和具體性是其理論特質,它超越了以絕對性、抽象性為特質的本體論思維,真實地表征和塑造了人的生存本性和生命精神,刻畫出了人類生存活動的基礎性、自為性、目的性和超越性。”[1]馬克思正是立足于這種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人的生命活動的,認為人的生命本質具有歷史性、生成性和創造性,人的生命活動是實然性和應然性的統一。正如馬克思所說,“人雙重的存在著:主觀上作為他自身而存在著,客觀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這些自然無機條件之中?!盵2]可見,人一方面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和制約,作為一種實然性而存在;另一方面人具有生成性和創造性,人“并不是自然給予的現成存在,也不是一經存在便不再變化,而是在社會歷史中生成,在歷史中發展的存在”[3]。也就是說,人總是不滿足于既定的生存狀態,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改變現有的生存狀態,作為一種應然性而存在。因此,作為二者的統一體,人的存在是一個由理想變為現實、由應然變為實然不斷]進、提升的過程,即人自身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因此,對個人而言,在現實中并不存在某種已經規定或注定了的本質或命運,人可以在其現實基礎上通過生命實踐實現實然向應然的提升,達到對現存狀態的超越。道德教育作為一種引導人做人處世的活動,其根本任務就在于,引導人正確認識實然,即當下的生命狀態,啟發人產生應然性要求,激勵人積極實現由實然性存在向應然性存在的轉化。可見,超越性是道德教育的本質屬性和基本功用。 從社會功能上來看,教育是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事業,未來社會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效果。因此,“面向未來”是包括道德教育在內的整個教育事業的根本思路。而且,道德教育比之于其他方面的教育更具有“未來”意義,因為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實是而是應是。它不是人們現實行為的寫照,而是把這種現實行為放到可能的、應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審視,用應是、理想的標準來對它作出善、惡的評價,并以此來引導人的行為”[4],道德的這一特性就內在地決定了道德教育的本質不是要讓受教育者理解怎樣的行為才是道德的,人們應該達到一種怎樣的道德水平,更不是通過制定各種規范,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維持人們的生命現態,而是通過更高層次的道德理想引導個體的生命實踐,使個體實現對現實生命狀態的超越。而且,道德教育只有真正實現其超越性本質,才能真正成為個人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內驅力,而不只是扮]各種社會問題的“救火消防員”的角色。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界普遍遵循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即“把事物視為實體,認為在生滅變幻的現象背后存在永恒不變的本質。把生滅變換看作假象或現象,認為過程的本質在過程之先、之外便已預成或者命定”[5]。在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下,道德教育著重于按照預先設定的目標和要求來教育人,使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個待加工的“產品”,忽視了人的生成性、創造性,教育缺乏實效。因此,要實現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必須從根本上轉變思維方式,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研究教育問題,從變化生成的視角來審視人的生命模式,用充溢生命激情的道德理想引導教育對象,促使其在追求生命理想的過程中提升道德境界,推動個體的自我完善與發展。 二、對現實的積極適應是實現道德教育超越性本質的基礎 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質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對現實社會的積極適應的基礎上。這種適應性,是保障道德教育實現超越性本質的前提。 道德教育對現實社會的積極適應,就是使道德教育以受教育者的現實存在為出發點,一是要立足社會整體狀況進行道德教育,引導教育對象整體進步;二是要立足個體特有狀況進行個性化教育,引導個體在受教育過程中成就個性、彰顯特色。具體教育思路包括三個基本著[點。 首先,要實現道德教育內容的現實化。道德教育的內容是以人們的現實生活為根源的,是用道德規范來標示的。隨著時代和人們的生活狀態的變化,標示著每一時代道德教育內容的道德規范也應該隨之發生改變,只有合乎歷史潮流和社會發展實際狀況的道德規范才是具有真實內容和現實意義的道德規范。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引入和發展,使得社會的現實狀態發生了根本變化,個人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轉變,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如果繼續套用計劃經濟時代的道德規范,不僅不符合人的現實存在,無法發揮道德教育的動力作用,反而成為發展的絆腳石。因為道德教育的內容并不是絕對的、普遍的,而是相對的、具體的,根據社會和歷史的發展,剔除和修改那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道德規范,并注入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道德規范,才能保障道德教育的現實意義。此外,道德教育內容的現實化還要求符合受教育者的個體需要,即以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作為確定道德教育內容的現實依據和開展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徑,了解并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感,使道德教育的內容與受教育者的個人體驗產生關聯,而不只是空泛地說教。 其次,要實現道德教育目標的現實化。目前我國道德教育確立的目標無疑都是正確的,值得肯定的,然而,這些統一的、具有最高指向性的教育目標,有待于在實踐中予以細化和分化。從個體實踐角度來看,需要進一步依據個體的差異性,作出個性化區分,從社會整體實踐角度來看,需要依據發展的漸進性,作出階段化區分。由于在這兩個方面的缺欠,目前我國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受教育者個體的現實存在,遠離了個體的生活世界,使受教育者對道德教育產生了高不可攀的畏懼心理,最終導致教育無法達到預期目的,實際效果不佳。因此,道德教育目標的現實化就是要實現目標的個體差異性和整體層次性,通過因材施教、由低到高的目標引導,逐步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 再次,要實現道德教育手段的現實化。富有實效的道德教育,絕對不能停留在坐而論道和空談說教的層面,必須通過具體的手段和途徑達到預期的目的。而人們的具體生產生活方式作為人的生命本質的呈現和實現方式,正是進行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和途徑。個體具體的生活模式是具有差異性的,現實化的道德教育手段和途徑就是和個體具體的生活方式密切聯系、滲透于個體的生活方式之中。人們無論從事經商、務農、做工等任何一個行業的生產和生活,人們做事的同時也是在做人,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時就要把做人的道理滲透落實到人們所從事的生產生活之中,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教育找到現實的途徑和手段,才能在現實生活中呈現出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