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經濟理論的高校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
肖艷玲 何玉娟
摘要:近些年來,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與道德現狀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這無疑提醒我們高校大學生需要誠信道德教育。從經濟理論出發,對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進行博弈分析,探究其深層次原因,基于道德與經濟的一致性的理論,將經濟理論中的微觀均衡理論、效用最大化規律、機會成本理論、收益與責任對稱理論與誠信道德教育結合,提出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的新理念。
關鍵詞:經濟理論;誠信道德教育;博弈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lack honesty-credit and moral status is increasing concerned by educat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is is undoubtedly reminded us college students need honesty-credit mo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economic theory, analysis the college students lack honesty-credit based on Game, explore the deeper reasons, will be combined the theory of micro-economic equilibrium theory,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law, the opportunity cost theories, receipts and responsibilities with the symmetric theory with honesty-credit moral education, propose the new 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credit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economic theory;honesty-credit moral education;Game 高校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個受教育層次較高的群體,他們作為青年中的優秀分子并擔當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和諧社會的歷史重任,這要求他們不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具有服務社會的能力和誠信做人的基本準則。但是,近來年在高校中出現的大學生失信現象與他們的身份、形象不相符,既影響了他們的成長,又影響著未來社會誠信氛圍與道德規范的建立。誠信缺失已成為各高校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本文針對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形式,以經濟理論為著眼點,對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進行博弈分析,探究其深層次原因,進而基于經濟理論提出大學生誠信教育道德的理念。 一、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形式 在學習方面,考試作弊、無故曠課、作業抄襲和論文剽竊等現象層出不窮;在生活方面,存在圖書館借閱隨意、網絡虛假行為、推銷假冒產品的敗壞現象;在經濟方面,存在助學貸款惡意拖欠、學費不及時繳納、虛假貧困證明獲取補助等失信現象;在工作方面,存在求職履歷注水、就業協議毀約等。這一系列現象不僅嚴重地損壞了高校大學生高素質、高文明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大學作為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如果長此以往,將會破壞整個社會的誠信氛圍,加劇社會的危害程度[1]。 二、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博弈分析 導致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社會環境的負面效應、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大學生自律行為的失控以及高校教育監督力度不夠。我們可以從后兩個原因用經濟學的博弈模型來探究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收益和成本,以此分析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有效解決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運用經濟邏輯提出誠信教育理念。 經濟學中的博弈是在承認各經濟主體利益的基礎上,研究經濟主體(博弈雙方)的行為方案與利益得失的關系。當一個主體,其所作的選擇受到其他主體選擇的影響,而且又影響到其他主體選擇的決策問題和均衡問題。博弈的各方都期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自己的利益函數不僅取決于自己行動方案的選擇,而且還取決于博弈另一方行動方案的選擇。在綜合考慮對手的一切可能做法的條件下,作出能使自己目標最優的決策。 高校的最大特點是要求大學生自律,而大學生自律行為的失控是導致誠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其表現出趨利性和易受影響性。我們就用大學生自律行為失控模型分析原因。假設博弈雙方是甲、乙兩名學生(或兩類客體)。它們都有選擇誠信與不誠信兩種策略。下面我們給出失信的博弈過程,該博弈對應不同戰略組合的支付矩陣,如表1所示: 當學生甲看到學生乙通過不誠信手段獲得的利益比自己大時,根據囚徒困境理論,他必然會選擇不誠信的策略,最終兩人都會選擇不誠信。這正如經濟學中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當市場出現劣幣并制止無力無效時,人們便開始貯存良幣,用劣幣交易,最終結果是良幣從市場上消失。選擇誠信還是不誠信,取決于一人誠信,一人不誠信時誰的獲利大。因此,為了使學生都選擇誠信策略,必須改變矩陣中的一人誠信,一人不誠信的凈收益值。也就是說使誠信的學生收益足夠大,而使不誠信的學生凈收益足夠小,這就要建立對誠信行為的獎勵與失信行為的處罰機制。 當然,我們不能僅僅從學生的角度來分析其是否選擇不誠信,還應該從高校教育監督力度大小來考慮問題。對高校來說,有教育監督和不教育監督兩種可選策略;對高校大學生來說,有誠信和不誠信兩種策略選擇,表2 是雙方不同策略下的支付矩陣。高校在學生選擇誠信策略下的利益要大于不誠信策略下的利益,高校在選擇不教育監督所獲利益大于選擇教育監督所獲利益,因為高校教育監督勢必要支付成本,進而減少收益。也就是說,如果高校不大力采取教育或監督行為,學生不會很自覺的選擇誠信[2]。 上述模型告訴我們,大學生誠信與否取決于內外兩個因素。從內因來講,學生因利益驅動,選擇失信以取得利益最大化;從外因來講,學生會因高校教育與監督力度大小考慮失信風險,從而選擇是否誠信。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到大學生失信行為的利益誘因,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大學生誠信道德教育。